“白人永远是开了外挂的主角”:在澳洲,从几岁开始可能被种族偏见“洗脑”?

共2819字|预计阅读时长5分钟

阅读导航

前言

澳洲托儿所内,儿童图书故事里的“潜规则”

警惕澳洲种族偏见洗脑,为什么得“从娃娃抓起”?

结语

前言

什么是种族歧视?
打个比方,如果某个房产中介因为某人有特定的种族背景或肤色,而拒绝向其租房,那么这就是“直接歧视”。
而如果有一项规则或政策对每个人都一样,但对某一特定种族、肤色、血统、民族、血统或移民身份产生不公平的影响,那么这种情况则被称为“间接歧视”。
事实上,不论是哪一类,种族歧视在澳洲都是被明令禁止的。
1975年6月,由惠特拉姆执政的澳洲政府通过了反种族歧视法案(RDA),规定某些情况下的种族歧视在澳洲属于违法行为,并在任何与各州和地区立法有所冲突的情况下可以凌驾于后者之上。
除了法律明文规定以外,在澳洲的各个学校和工作场所也经常会展开反对种族歧视、尊重支持文化多样性的宣传工作。
那么在澳洲的现实生活中又是什么情况呢?
实际上,据“澳洲对话全国调查”统计,共有77%的澳大利亚人在调查中承认了这一点:
“在如今的澳大利亚,仍有许多种族主义存在。”
还有56%的人同意,“白人在澳洲有不公平的优势”——也有30%的人不同意这一观点,而剩下的人则持中立态度,或者说他们不知道。
在澳洲,种族歧视的确非常可怕,但或许更可怕也更需要被警惕的,其实是打着“尊重文化多元化”大旗下的种族偏见“洗脑”。
在澳洲,从几岁开始就有可能被种族偏见洗脑?
这个问题的答案,可能比我们想象中的远远更为触目惊心。

1

澳洲托儿所内,儿童图书故事里的“潜规则”
据统计,在澳大利亚的托儿所内,仅有18%的图书中存在“非白人”的角色;
虽然动物角色也占据了其中约一半的图书,但是如果细究这些动物背后所“影射”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那么它们其实还是代表着一个令人熟悉的群体:
“中产白人”。
这些发现,来自于伊迪丝·考恩大学的语言学教育与儿童文学讲师Helen Joanne Adam(亚当)刊登在《澳大利亚教育研究》上的一份最新研究报告。
这份报告分析了位于西澳大利亚的4个托儿所内陈列的一共2413本儿童图书。
哪怕其中包括少数文化背景角色的书籍已经“少得可怜”,但就这么一小部分书,也不能完全真实地代表该文化背景的人们,以及反映其生活方式;相反的是,这些看似打着“尊重文化多元化”主旨的书,绝大部分内容其实还是在固化白人对于其他文化的刻板印象。
事实上,根据报告作者亚当的统计分析,这些儿童图书的内容从多元文化学的角度一共可分为五大种类:
文化真实性、文化中立性、带有刻板印象的文化多元化、“纯白人”,以及无人物。
1. 文化真实性(Culturally authentic)
在那些具有文化真实性的图书中,描述了少数族裔背景群体的主要特征,这些图书也通常由所代表背景的作者撰写。
而在亚当统计分析的所有图书中,只有2%属于这一类。
这类书的一个例子是《山姆的灌木丛之旅》。
这本书是由摩根(Sally Morgan)和夸伊莫里纳(Ezekiel Kwaymullina)撰写的,书中讲的是一个澳洲原住民男孩如何学习他的文化。
文化真实性的图书可以让孩子们看到对于他们文化背景的反射。这些图书往往有故事情节,而所有群体的大多数儿童都可以在某种程度上与之相关。它们可以增加儿童对来自不同文化的同龄人的理解和欣赏,也有助于打破刻板印象和误解。
2. 文化中立性(Culturally neutral)
具有文化中立性的书通常有一个白人主角,也有非白人角色扮演配角,但通常只是充当“背景板”。这些书的作者通常是白人。
这类书的一个例子是《为上幼儿园做好准备吧,“臭脸”》。
这个绰号叫“臭脸”的主角是一个白人男孩,他对上幼儿园表达了许多焦虑。在一些关于“臭脸”焦虑的插图中,也会出现来自少数群体的孩子面孔。
文化中立性的书籍确实可能会让孩子们看到一些文化多样性,但其实呈现出的,仍然还是大多数人的观点。在这份研究分析中,仅有5%的书属于文化中立。
3. 带有刻板印象的文化多元化
这些又被称之带有“文化通用性”(Culturally generic)的图书,通常目的在于教育儿童关于文化多样性的知识。
在这些书中,出现的少数族裔人物通常都是以刻板印象的方式出现的,描绘内容也往往把重点放在这些人物的特殊服装、食物或庆祝活动上。
虽然这类书在社会意识方面表现出了多样性,但这些书的作者也通常是白人。据统计,有11%的书籍属于这个类别。
这类书的一个例子是《你从哪里来?》,内容在于教孩子们了解世界上不同的文化。
其实这一类书原本可以用来讨论或挑战刻板印象的基础,但研究发现,它们却往往是唯一的一本能代表特定文化或种族的书。而对于幼儿教师而言,如果根据这类书中的内容去教授一个特定的种族或文化,实际上其实反而强化了孩子们对非白人种族的刻板印象。
4. 纯白人(Solely Caucasian)
所谓“纯白人”,也就是书中所有的人物都是白人,而且通常是由白人作家写的。
据统计,大约有33%的书属于这个类别。
5. 无人物(No people)
在统计的所有图书中,无人物类所占的比重最为庞大——49%。
这些故事大多是动物故事,但有意思的是:
通过动物角色的服装风格、住房、饮食与日常活动实际上反映的,仍然还是白人中产阶级的故事情节。

2

警惕澳洲种族偏见洗脑,为什么得“从娃娃抓起”?

其实在报告作者亚当看来,上文中罗列的许多书本身质量都很很高,也值得与孩子们分享。但总的来说,它们反映了一个非常严峻的问题。
这是因为,书可以是一面镜子——让孩子们从中看到他们自己,以及他们的生活方式和文化背景。这也有助于培养积极的自我意识。
书也可以是一扇窗——让孩子们看到那些与自己不同的人是如何生活的,同时也注意到他们之间的相似之处和不同之处。这有助于增进对多样性的理解、接受和欣赏。
实际上,幼儿可能从很小的时候就开始发展他们的认同感以及和对他人的看法。研究表明,幼儿在三个月大的时候就会对自己的种族产生偏见。长到四至六岁时,他们已经能意识到不同情况下的种族刻板印象或偏见。
但研究也表明,这种偏见甚至可以通过短暂接触其他种族的面孔(包括照片),来进行干预或防止出现。
尽管澳大利亚有着多元文化的社会,但对于许多少数文化背景的儿童来说:
他们可能看到恐龙或兔子作为书中主角的概率,都可能比同类背景人物当主角高得多得多。
而那些能看到的极少代表着少数文化背景的角色,其实也多半只是为衬托白人主角而存在的配角,毕竟,白人往往才是那个“开了外挂活到最后的超级英雄”。

END

那么在意识到这一点以后,我们可以做什么?
对于家长和学校来说,或许可以采取行动选择增加多样性的书籍,并向孩子们展示真正不同的观点。
实际上,如果我们想要看到这个国家在种族偏见上进行真正而持久的社会变革,那么我们就一定需要从这个社会的希望与未来着手。
请不要让孩子们第一次在父母家人之外接触并认识世界的那一扇窗,染上不该有的颜色。
本文参考来源:
Helen Joanne Adam, Bias starts early – most books in childcare centres have white, middle-class heroes
Patrick Wright, Most Australians say racism is a problem, so whose job is it to speak up about it?

推荐阅读

06

03-2020

前所未有!澳联储的最新降息声明中,一共提到了9次这个关键词

04

03-2020

是爱国还是愚蠢?比澳洲晚了20年出台的中国绿卡制度,想说“开放”不容易

02

03-2020

在中国"看不上"的职业,在澳洲却成了稀缺物种!每周收入近万澳元...

推广

觉得好看,点下它吧👇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