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几个和年相关的话题
元旦只是纪年的开始,没有什么天文学意义
元旦,即世界多数国家通称的“新年”,是公历新一年的第一天。
元,谓“首”;旦,谓“日”;“元旦”意即“首日”。“元旦”一词最早出现于《晋书》,但其含义已经沿用4000多年。 中国古代曾以腊月、十月等的月首为元旦,汉武帝起为农历1月1日,1912年中华民国起为公历1月1日,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亦以公历1月1日为元旦,因此元旦在中国也被称为“阳历年”。
春节不一定都是大年三十
春节是指汉字文化圈传统上的农历新年,俗称“年节”,传统名称为新年、大年、新岁,但口头上又称度岁、庆新岁、过年。中国人过春节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在现代,人们把春节定于农历正月初一,但一般至少要到正月十五(上元节)新年才算结束,在民间,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九。
立春只是一个天文学概念,可以具体到几点几分
立春,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一个节气。立春是从天文上来划分的,即太阳到达黄经315°时。
立春是中国民间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立”是“开始”的意思,自秦代以来,中国就一直以立春作为孟春时节的开始。所谓“一年之计在于春”,春是温暖,鸟语花香;春是生长,耕耘播种。
春天是个笼统的概念
春天又称春季,是一年中的第一个季节,是万物复苏的季节。在北半球为公历3—5月份,而在南半球(如澳大利亚)则从9—11月。气候学上以连续5天日平均气温在10℃以上为春季的开始。春天气候温暖适中,中国内陆大部分地区有降雨,万物生机萌发,气候多变,乍暖还寒。
中国农历新年是从午夜十一点开始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一昼夜划分为十二个时辰,每个时辰相当于现在两个小时,十二个时辰用十二地支的名字命名,即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每个时辰分为三个部分,为初时、正时和末时;每天的半夜十一点至凌晨一点为子时,其余类推。。
中国现行的历法是阳历和农历,国家每年的法定节假日也是来自于两种历法和节气。
元旦、五一、十一都是阳历节假日;
春节、端午、中秋都是农历节假日;
清明是24节气节假日。
需要澄清几个概念
阳历是现在大多数国家都在使用的历法,以地球绕太阳公转一周即一个回归年为一年。阳历以元旦,即每年的1月1日作为新年伊始。
阴历,是根据月相周期来制定的历法,以月亮绕行地球一周为一个月,十二个阴历月为一年。现在使用纯阴历的国家已经非常少了,只有部分伊斯兰国家还在使用阴历。
农历,又称夏历,相传我们的祖先在夏代就使用这种历法,现在也会被误称为阴历,其实是一种阴阳历。农历,以月相周期来定月,这点与阴历相同;通过设置闰月的办法,使历年的平均长度等于回归年,设置24节气反映季节变化,这点与阳历有相似的特征。农历以正月初一春节作为新年伊始,但是节气却是以每年的立春作为分界的。
我国目前的“农历”其实就是汉代开始使用的“太阴历”,是根据地球自转精密计算得出的。其中得出的新年应当是立春。即中国传统的新年并不是在正月初一,而是立春,进入新一天的临界点也并非凌晨十二点,而是午夜十一点。
我们当前沿用的正月初一作为新年的传统是在民国二年(1912年)通过文件的形式规定的。
所以一般我们在元旦说新年快乐,在春节就说春节愉快!
十二生肖
十二生肖是十二地支的形象化代表,即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龙)、巳(蛇)、午(马)、未(羊)、申(猴)、酉(鸡)、戌(狗)、亥(猪),随着历史的发展逐渐融合到相生相克的民间信仰观念,表现在婚姻、人生、年运等,每一种生肖都有丰富的传说,并以此形成一种观念阐释系统,成为民间文化中的形象哲学,如婚配上的属相、庙会祈祷、本命年等。现代,更多人把生肖作为春节的吉祥物,成为娱乐文化活动的象征。
目前,生肖的划分有两种意见:一种是以除夕为分界点,也就是我们说的农历新年(大年初一)为起点,这个方法出现比较晚,有记载的是出现在北宋,传统上人们比较认同这个。不过,以农历新年为分界点有个弊端,那就是遇到闰年的时候,一年的天数就会多达380以上,造成了每个生肖年份的时段不平衡。一种是以立春为标准。这种方法起始于商周时代,当前命理学是以这个为准的。
按农历的计算方法,人的生肖属划分相应以农历立春为准。也就是说,生肖的划分不是以农历的春节,而是以24节气中的立春来划分的。立春前为上年属相,立春后为新年属相,每年的立春基本是阳历的2月4日或2月5日,而您如果又恰巧生在这两天,那就要查紫金山天文台发布精确的秒的立春时间以确定自己的确切属相。
所以你的属相算对了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