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不起的医生# 何为肺病治肠1.肺与大...
#了不起的医生# 何为肺病治肠
1.肺与大肠相表里
肺为“相傅之官”, 主气, 大肠为“传导之官”, 变化水谷, 传导糟粕。《灵枢·经脉》篇云:“肺手太阴之脉, 起于中焦, 下络大肠……上膈属肺”“大肠手阳明之脉……络肺膈, 属大肠。”肺经络于大肠, 大肠经络肺。肺为脏, 属阴为里, 居于上;肠为腑, 属阳为表, 居于下;且二者在经络上相互属络, 位置上上下相应。一脏一腑, 一阴一阳, 一表一里, 相互配合, 互为表里且上下相应, 互为阴阳表里, 并有经脉相互络属, 因此, 肺和大肠在生理上密切相关。
肺主气, 司呼吸, 肺气宣肃正常推动大肠发挥传化之功能;同时大肠传导运化作用正常, 腑气畅通亦有助于肺的宣发肃降, 二者相辅相成。正如《医经精义·脏腑之官》中所讲:“肺气传输大肠, 通调津液, 而主制节, 制节下行, 则气顺而息安……大便调。”同时, 二者在病理上亦相互影响, 肺受邪扰, 失其宣肃, 进而影响大肠之腑气, 使其传导运化功能受限, 则浊气留滞中焦, 临床可见大便秘结、排便不畅、腹满腹胀、食欲不佳等症状。故肺系疾病见肺气郁滞, 痰瘀阻络, 肺肃失常, 或肺气亏虚, 而致大肠传导失常, 出现腑气不通, 浊气上逆症状时, 多用通腑法。反之若腑气不通, 肠中浊气上逆于肺, 致使肺气壅塞不畅, 导致或加重肺部咳嗽、咳痰、憋闷、喘息等症状。正如《黄帝内经灵枢集注·卷五》云:“大肠为肺之腑而主大便, 邪痹于大肠, 故上则为气喘争……故大肠之病亦能上逆而反遗于肺。”《灵枢·四时气》云:“腹中常鸣, 气上冲胸, 喘不能久立, 邪在大肠。”《证因脉治·卷三》云:“肺气不清, 下遗大肠, 则腹乃胀。”此时单治肺则难断其源, 应肺肠兼治, 上病下取, 因势利导, 引邪自下窍而解, 故运用通腑法疏通腑气, 腑通邪去则肺气自复。古籍《金匮要略》中便有在治疗肺系疾病见喘咳时运用皂荚、大黄等泻下类药物的方剂, 如皂荚丸、厚朴大黄汤等。由此可见自古已有以通腑法治疗肺系疾病的见解。
2.运用通腑法治疗肺系疾病的理论根源
中医学认为“六腑以通为用”“腑病以通为补”, 这也为运用通腑法治疗肺系疾病提供了理论依据。肺部疾病多由肺气宣肃失宜导致, 而肺肠互为表里, 上下相应, 故运用通腑法疏通腑气, 为因势利导、上病下取, 可使邪有出路, 腑气通则肺气得降, 肺之宣肃可复, 即调肺之大法在于复其宣肃, 通腑以促肺气之宣肃, 此其治也。《素问·五脏别论篇》云:“六腑者, 传化物而不藏, 故实而不能满也”, 六腑的生理特点是以通为用, 实而不满, 传化之物留滞肠中则腑气不通为害、为病, 契合于中医学中“六腑以通为顺”的理论。“腑病以通为补”, 通畅肠腑之气, 恢复其传化功能, 使腑病自愈, 这里的“补”, 非狭义之“补益”, 是指运用通腑之法畅通六腑之气, 寓腑病而言, 可谓“补”也。
在运用通腑法治疗肺系疾病时, 不可狭义的将“通”理解为“通下”, 而应从广义的角度去理解、运用, 凡可促进腑气通畅的治疗方法均可运用, 在此处, 可以起到“通”的作用的治法包括泻下、理气、消食、化痰、清热、祛湿、温阳、滋阴等, 临床当辨证审因而后择之, 根据病情的不同采取不同的治疗。《医学真传》曰:“通之之法, 各有不同。通气以和血, 调血以和气, 通也;下逆者使之上行, 中结者使之旁达, 亦通也;塞者助之使通;寒者温之使通, 无非通之之法也。若必以下泄为通, 则妄矣”。
山东省中医院,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
内科门诊时间:
周一上午东院
周二上午西院
周三上午西院
周四上午东院(特需门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