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洋古代军事战略》中世纪早期 第五讲 阿拉伯帝国的崛起与扩张(上)

西洋古代军事战略 第三章 中世纪早期

第五讲 阿拉伯帝国的崛起与扩张(上)

主讲人: 哈立德绮罗生

整理人:哈立德绮罗生

一 阿拉伯人与伊斯兰教的创立

阿拉伯人是闪米特人的一支,很早就生活在阿拉伯半岛。以游牧和商业为生。也有的从事一些农业生产。在古典时代,阿拉伯人曾建立了一些小王国(例如著名的萨巴王国)。进入中世纪,由于贫瘠的沙漠可以供养的人十分有限,阿拉伯人开始向外迁移,但是当时的波斯帝国和罗马帝国又对阿拉伯人入境进行控制,造成了阿拉伯半岛内部相对的人口过剩,使得半岛内部的阿拉伯人各部互相攻打,征战不断,血亲复仇盛行。

到了6世纪,由于处于交通枢纽,阿拉伯城市麦加成为远近闻名的商业中心,先知穆罕默德就出生在这里。570年,先知穆罕默德出生于麦加古莱什部落的贵族哈希姆家族。早年成为孤儿,由伯父抚养长大,跟随伯父经常外出经商,见多识广,也吸收了不少基督教和犹太教的教义。596年,时年25岁的穆罕默德和40岁的赫蒂彻结婚。从此,穆罕默德的生活走向富裕、安定,在麦加的社会威望日益提高,为他的传教事业提供了物质基础。

穆圣传教

在40岁那年,穆罕默德据说得到了天神的启示,吸收基督教和犹太教教义,创立了伊斯兰教。也叫回教。并广收门徒,开始传教。伊斯兰教以古莱什部落主神安拉为唯一真神。即“真主”,其经典即《古兰经》,由穆罕默德及其门徒整理而成。伊斯兰的信徒称为穆斯林。(意为顺从真主者)在穆罕默德及其门徒的传播下,伊斯兰教在阿拉伯半岛广为传播。

然而,伊斯兰教的广泛传播,极大地损害了信奉多神教,崇拜偶像的麦加贵族的利益。麦加贵族对穆圣及其弟子展开各种迫害、622年,不堪迫害的穆圣与其支持者出走麦加。来到穆斯林占统治地位的麦地那,在麦地那建立第一个伊斯兰政权。这一年,也被作为伊斯兰历,也即回历的元年。

伊斯兰教的标志——新月

针对先知穆罕默德的迁徙,在麦加的古莱什部落与麦加的其他氏族成立了一个联盟来迫害麦地那和麦加的穆斯林,甚至对麦地那虎视眈眈,虐待穆斯林。甚至扬言攻灭麦地那的穆斯林政权。两者共进行了三次较大规模的战争。

麦加麦地那位置示意图

第一次白德尔会战 624

兵力对比

穆斯林 300

麦加 1000

白德尔位于麦地那西南80多英里处,是通向麦加商路的必经之地。624年3月16日,穆罕默德率领300余人去截击一支从叙利亚返回的麦加商队。商队首领,麦加贵族艾卜·苏富扬得到消息,派人回麦加求援,并带领商队绕道返回麦加。第二天,穆斯林在麦地那西南的白德尔与近千名麦加援军遭遇,穆罕默德命令穆斯林军在沙丘后面埋伏,当麦加先头部队临近时,穆斯林军出其不意,突然袭击,将沙土撒向敌军眼睛,致使敌军乱作一团,随后穆斯林军发起进攻,麦加军大败,各自逃散。穆罕默德率军追杀、消灭麦加敌军50余人,俘获70余人,而穆斯林军只伤亡15人。

第二次  吾侯德会战 625

兵力对比

穆斯林 千余

麦加 3000步兵 200骑兵

麦加贵族首领艾布·苏富扬为在白德尔之战中失败报仇雪恨,并为麦加商队扫清道路,便加紧备战,以图一举荡平麦地那。625年3月,艾布·苏富扬率领一支每人配有一峰骆驼的3000名士兵和200名骑兵的队伍,向麦地那扑来。行军10日后驻扎在麦地那以北5英里的吴侯德山以南的高地,与穆斯林相对峙,并令军士尽毁当地庄稼与果树,使其成为一个空旷阵地。

穆罕默德闻讯,在麦地那召集领导人开会商讨对策。最初穆罕默德主张采取守势,闭城不出,以疲敌军,伺机再战,但因众多穆斯林战斗情绪高昂,遂亲自率军迎战。他集合了1000人的队伍,经过夜行军,占领了城外吴侯德山上的有利地势,构筑工事,阻击敌军。这时,由300军队在怕死的阿卜杜拉·伊本·乌拜伊率领下,临阵脱逃,3月23日,麦加主力部队向穆斯林军阵地进攻,穆罕默德指挥700名穆斯林军沉着应战,击溃了麦加人的进攻。但是,防守山口的许多穆斯林军弓箭手,不听指挥,擅离阵地去抢收麦加溃军丢下的军械辎重,结果阵脚大乱。艾布 苏富扬手下大将哈立德·本·瓦利德指挥麦加骑兵乘隙通过山口,从侧翼发动进攻,造成穆斯林军的重大伤亡。穆罕默德负伤后仍坚持战斗,将大多数人马撤回吴侯德原来的阵地。麦加军未敢继续进袭麦地那,沿大路撤回麦加。这次战役,穆斯林军伤亡较多,有75名忠实的穆斯林战士阵亡,其中包括穆罕默德的伯父也战死。《古兰经》对吴侯德之战有专节记述,谴责那些临阵脱逃、以背向敌的人是“伪信者”。吴侯德战役结束后,穆罕默德提出了一个对后世有重大意义和影响的战略思想,即“吉哈德”。他告诫穆斯林要团结,要顺从真主,抵抗麦加多神教徒的进攻,要为保卫“安拉之道”而奋斗。

阿拉伯军队

第三次 壕沟之战(神助壕沟战)627

兵力对比

穆斯林 3000

麦加 10000余人 600骑兵

627年,不甘失败,贼心不死的麦加贵族再次卷土重来。纠合各部联军万余人,攻打麦地那。敌众我寡,兵力对比十分悬殊。此时新改信伊斯兰教的波斯人赛勒曼向穆罕默德献策:可在麦地那城郊周围据险挖壕沟予以固守。穆罕默德采纳其建议,命令穆斯林军在环城20里挖掘又宽又深的防卫战壕,派3000军士把守周围。

壕沟之战 地图

阿拉伯人之前从未使用过壕沟,面对壕沟,麦加军队一筹莫展,麦加联军骑兵多次设法通过壕沟,被守卫者集中优势兵力给予重创,迫使他们溃退下去,步兵若接近壕沟,守军则以弓箭射击。联军无法越过壕沟,乃隔壕扎营,并每日向穆斯林守军射箭。双方对峙一个多月,联军始终未能突破穆斯林军的壕沟防线。疲惫不堪,士气大跌,此时,忽然,天降沙尘暴,(穆斯林认为是安拉降下的),吹得麦加联军睁不开眼睛,一片混乱,穆斯林军队乘机反攻。麦加军队大败。瓦解,穆罕默德威望大增,许多部落纷纷来投奔。
628年,穆罕默德与古莱什部落签订条约,给与麦加人和穆斯林同等待遇,但一些麦加贵族还在负隅顽抗。629年,穆罕默德率穆斯林军队反攻麦加,艾布·苏富扬见大势已去,开城投降,并皈依伊斯兰教。同年,哈立德·本·瓦利德也投奔默罕默德,并皈依穆斯林。不久,穆罕默德即扫平阿拉伯半岛其他反对势力,以麦加为中心。政教合一的阿拉伯帝国建立起来。

632年,穆罕默德去世,无子,穆斯林推举他的岳父阿布伯克尔为首领,称“哈里发”,(阿拉伯语继承之意)既是阿拉伯帝国的元首,也是穆斯林的宗教领袖,政教合一。634年,阿布伯克尔去世。穆斯林推举同样出身古莱什部落的,穆罕穆德的忠实门徒欧麦尔·伊本·哈塔卜(也译奥马尔)为哈里发。(634-644在位)。欧麦尔号召穆斯林,向罗马帝国和波斯帝国发动“圣战”。轰轰烈烈的伊斯兰大征服开始了。

欧麦尔

三  对罗马的战争

在介绍阿拉伯帝国的大征服之前,我们先介绍一下阿拉伯军队。

与他人印象不同的是,早期阿拉伯军队骑兵不强也不多,且大多马匹不穿盔甲,甚至没有马镫,手持骑矛和剑作战。并不使用弯刀,其战斗力与传统骑兵强国波斯和罗马不能相提并论。早期阿拉伯骑兵不擅长骑射,更擅长肉搏。一般布置在侧翼,用于打击敌军轻步兵或者迂回追击。

阿拉伯军队

阿拉伯大征服中,步兵充当扩张的主力、阿拉伯步兵吃苦耐劳,不惧暑热,士气高昂,视死如归。在伊斯兰化之前,许多阿拉伯人就在罗马军队中和波斯军队中充当雇佣军,因此熟悉罗马和波斯战法。在战术上,他们往往组成密集队形,配合弓箭手。使用长矛和大盾作战,副武器是短剑,尽管身处沙漠,但许多阿拉伯步兵都披挂盔甲作战,特别擅长进行防御战和阵地战。

阿拉伯精锐重步兵

早在629年,穆圣就派出弟子在罗马帝国境内传教,却被当地总督杀死。为了给遇难的使者复仇,穆罕默德派义子栽德·本·哈里塞率3000名穆斯林向叙利亚方向进军。行至使者遇难的穆乌泰时与一支1.5万人的罗马军队遭遇。穆斯林军队寡不敌众,激战中,栽德阵亡。穆斯林军在哈立德·本·瓦利德的指挥下,经过七天七夜的与敌周旋,终于杀出重围,返回麦地那。哈立德因此而被穆罕默德誉为“安拉之剑”(Sayf Allah)。尽管此战失利,但为阿拉伯军队提供了丰富的经验。

安拉之剑 哈立德

633年,哈里发再次派穆斯林军队进攻罗马帝国。哈立德于633年深秋率领阿拉伯骑兵部队在巴勒斯坦死海南部洼地与罗马军爆发第一次交锋,大败罗马军队。消息传到君士坦丁堡,希拉克略皇帝大为震惊。公元634年年底,哈立德率军避开罗马军主力,横穿沙漠。兵临当时罗马帝国最富裕的省份叙利亚首府大马士革城下。在得到阿拉伯人保证城内居民生命财产安全的承诺后,在大马士革大主教的领导下大马士革投降。希拉克略大怒。636年,派王弟塞奥多西河将军瓦汉率军企图夺回大马士革。自己亲自坐镇安条克。哈立德放弃大马士革,佯装撤退,在大马士革附近的雅穆克河谷与罗马军决战。

雅穆克会战 636 重点 必考

兵力对比

罗马军 50000-80000

阿拉伯 25000

阿拉伯军队处于劣势

雅穆克的位置

穆斯林军队占据有利地形,两军对峙,第一天,罗马军队发动试探性进攻,被穆斯林击退。

次日,罗马军队仗着人多势众,再次在黎明发动突然进攻,瓦汉以中军与阿拉伯中军交战,两翼发动突然袭击,罗马军队攻势十分凶猛,两翼穆斯林军队不敌,开始败退,退往营地,然而随军家属特别是妇女却鼓动起来。狂呼乱叫,在家属的鼓励下,阿拉伯军队又重返战场,击退罗马军进攻。

两军布阵(红色 阿拉伯 蓝色 罗马 实心 步兵 空心 骑兵)

第三天,罗马军队再次发起进攻,又被狂热的穆斯林军队击退。第四天,罗马军队再次发起进攻,阿拉伯军队中军和左翼暴露在罗马军箭雨之下,许多阿拉伯士兵被射瞎,这一天也被称为“失明之日”。战斗中一些阿拉伯士兵已经开始放弃战斗逃跑,但又被身后的随军妇女用各种手段给赶了回去。一些阿拉伯妇女甚至动手杀死了执意逃跑的人,并激励全军死守防线。阿拉伯士兵纷纷返回,哈立德骑兵赶到,击退罗马军队。罗马军队三次进攻都被穆斯林军队击退,疲惫不堪,士气大跌。

阿拉伯骑兵

双方在第五天暂时休战,但哈立德在这一天做出了两个重要决策:他取消了预备队、将骑兵主力集中在右翼、准备对罗马军的左翼发起总攻。随后他趁夜色派一支骑兵分队占据了雅穆克河渡口、截断了罗马军的后路。
双方终于在交战第六天(8月20日)展开决战。哈立德如战前计划的那样,趁双方步兵相持时亲率骑兵主力对拜占庭军左翼发起总攻。主帅瓦汉见状,打算抽调一部分右翼骑兵前来增强防御。但他的援军尚未部署完毕,哈立德的骑兵主力已经击溃拜占庭左翼、开始与己方步兵一起夹击拜占庭中军。受到败兵冲击的罗马重骑兵也阵脚大乱、向北溃逃,将左翼步兵完全暴露在阿拉伯军的夹击下。当左翼的罗马军被消灭后,哈立德开始率骑兵夹击罗马中军、迫使中军后撤,这也导致罗马全军彻底崩溃、纷纷向西败逃。他们在雅穆克河畔又遭到阿拉伯军队的前后夹攻、大败,许多人掉进河中淹死。主帅瓦汉和希拉克略皇帝的弟弟塞奥多拉也战死于乱军之中。阿拉伯军队获胜。

阿拉伯骑兵迂回攻击罗马军队

伤亡

阿拉伯 3000

罗马 50000(含被俘)残部溃散

战后 哈立德再次夺回大马士革。继续进攻,席卷叙利亚各地。希拉克略无力再战,只得集中主力保卫小亚细亚,本人狼狈逃回君士坦丁堡。公元638年,阿拉伯军队占领中东重镇耶路撒冷。罗马军队纷纷溃败,公元640年,罗马帝国的整个叙利亚全部陷落。次年,一代枭雄希拉克略忧愤而死。,公元642年穆斯林军队在阿慕尔伊本 阿斯(雅穆克战役中曾担任哈立德的副将 也是一代名将)率领下征服埃及,又击溃从海上反攻亚历山大的罗马军队,屠城。穆斯林军队在亚历山大上游建立统治据点,后来发展为今天的开罗(阿拉伯语胜利)公元645年征服利比亚。

哈立德的结局:然而,因为功高震主,哈立德遭到欧麦尔的猜忌和怀疑,639年,因为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哈立德被解职,退休回家,642年病死,终年50岁。

阿拉伯帝国扩张方向

三 与波斯的战争

在与罗马帝国作战的同时,穆斯林军队又向波斯帝国发动进攻。633年,哈立德率军18000人入侵波斯,四战四捷,夺取两河流域大片土地,后哈立德被调往叙利亚,由穆桑纳·伊本·哈里斯接任。。波斯宰相鲁斯塔姆一看机会出现,从波斯腹地调集重兵,逼近幼发拉底河。穆桑纳·哈里斯没有充足的兵员,又缺乏哈立德那样的军事才能,无力抵御波斯大军的攻势,只好放弃占领的诸城,退守沙漠。不久,大将阿布·欧拜德率领援军抵达波斯边境,与穆萨纳·哈里萨会师。波斯军队发起反攻,由于兵力不足,(在与罗马作战),穆斯林军队大败。阿布·欧拜德战死,在雅穆克获胜后,636年,第二任哈里发欧麦尔派遣先知穆罕默德曾经以天园许诺并誉为“雄狮”的著名圣门弟子赛尔德·本·艾比·瓦戛斯率领6000人马增援伊拉克。与鲁斯准备与波斯决战。赛尔德先礼后兵,派一个使团前往波斯劝降,他们向波斯皇帝伊嗣俟三世说明来意,劝他不要执迷不悟,应该洗心革面,重新做人,接受伊斯兰真理。遭到后者断然拒绝。

穆斯林军队进攻萨珊波斯

与此同时,波斯宰相鲁斯塔姆本来打算坚守不出,拖垮远道而来的阿拉伯军队,然而,阿拉伯军队四处劫掠,许多波斯贵族的田地庄园,都被洗劫一空。贵族们纷纷抗议,波斯国王伊嗣俟或许为他们的呼吁所感,对波斯统帅鲁斯塔姆暂不进攻的建议充耳不闻,坚持立即出兵,鲁斯塔姆无奈,出军与阿拉伯军队决战,两军于泰西封附近的卡迪西亚决战。

卡迪西亚会战 636 重点必考

兵力对比

波斯 60000 步兵45000 骑兵150000 33头大象

阿拉伯 30000

阿拉伯处于劣势

两军布阵如图所示(红色阿拉伯蓝色波斯实心方块步兵空心方块骑兵波斯步兵前面的是大象)

波斯人的部队背水列阵,大约有6万余人,由重骑兵、步兵和战象部队组成。其中步兵4.5万,分成四个战阵排开,每个战阵相隔150米。骑兵部队约1.5万,同样分成四部排在步兵战阵之后作为突击力量。鲁斯塔姆骑着大象,在队伍前列,并把他的33头战象布置于战阵最前方,希望通过发挥大象的威力赢得战役胜利。波斯军队的战线长约4000米,阿拉伯军队针锋相对,也分四部分排开。

第一天,波斯军首先发起进攻,战象,“萨瓦兰”骑兵一起发动冲锋,势不可挡,声震天地。波斯象军开始冲击阿拉伯人的阵线。这些巨兽蹿来蹿去,像一座座移动的城堡,使阿拉伯人的马匹因受惊而四处逃窜。恐慌的气氛弥漫于穆斯林全军。波斯军借混乱之际不断向前推进。赛尔德用尽了他最后的办法,他派副将阿西姆出去,要不惜一切代价制服那些大象。阿西姆立即领命,挑选了一队弓箭手,缓缓接近波斯军的大象。阿西姆等人首先将象轿上的波斯士兵射下来,然后射大象的眼睛。没有人驾驭的大象四处逃散,阿拉伯人的压力顿时得到了缓解。穆斯林军队重新占领了根据地,并稳住了阵脚。此时,夜幕开始降临,两军各自回营歇息,待到天明再战。

波斯军队大战阿拉伯军队

第二天,第三天,双方大战一番,互有胜负。伤亡惨重,但阿拉伯军队在狂热思想下越战越勇,而人数处于明显优势的波斯军队却因几次进攻,都没取得进展,士气大跌,人心涣散,波斯军撤往河对岸,进行休整,同时想凭借河流阻挡阿拉伯军队。第四天,波斯军渡河发动全面进攻,依然以战象为先导。阿拉伯军队抵挡不住,节节败退,这时,忽然刮起一阵狂风,风沙吹得波斯军队睁不开眼睛,阵型大乱,出现缺口,阿拉伯军队乘机从缺口处纷纷涌入,在前线作战的鲁斯塔姆也被从大象上吹落,混战中被阿拉伯士兵发现,躲避不及,被一刀砍下首级,用长矛挑着示众,波斯军见主帅被杀,士气终于崩溃,大乱,阿拉伯军队乘机反攻,波斯军大败,许多人掉入河中淹死。连皇室战旗都被阿拉伯人缴获。阿拉伯获胜。

伤亡波斯 40000  被俘逃散无算

阿拉伯伤亡过万

此战,波斯精锐基本损失殆尽,638年阿拉伯军队兵临泰西封城下,波斯皇帝伊嗣俟三世本来可以坚守城池,却被穆斯林大军吓破了胆,弃城逃走,围成三月后,阿拉伯军队陷城,屠城,将泰西封的波斯历代财富洗劫一空,4万多妇女被阿拉伯大军卖为奴隶,然后又一把火把泰西封烧成白地,曾经繁华富庶的泰西封,成为一片废墟。波斯军民胆战心惊,人心涣散。

逃跑的波斯贵族

泰西封遗址

逃亡伊朗东部山地的伊嗣俟三世也没有闲着。连续的战败使得波斯皇帝伊嗣俟(Yazdegerd)三世威望扫地,统治岌岌可危,许多地方总督纷纷拥兵自立。利令智昏,此时,伊嗣俟三世不顾连年战争,经济损耗,士气大跌的情况,在阿拉伯军队在东线全面采取守势的情况下没有采取休养生息,卷土重来的政策,也没有稳扎稳打,步步为营,而是迫切地想通过主力决战,一劳永逸地收复失地。为此,他将伊朗高原各地的驻军都集中起来,拼凑近十万大军,抽调到米底的尼哈旺德(Nahavand)(今伊朗哈马丹附近),准备发起决定性的反攻。他任命贵族子弟菲鲁赞(Firuzan)为将(此人虽出身贵族,但是实际上属于“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的二流将领),浩浩荡荡,准备发起反攻,战事一触即发。

尼哈旺德(纳哈万德的位置)

尼哈旺德会战 642

兵力对比

阿拉伯 3-4万

波斯 10-12万

阿拉伯处于劣势

奥马尔闻听波斯大军集结,准备反攻,大怒,决定改变守势,发动进攻,642年,奥马尔派年轻将领努曼(numan)率3万穆斯林精锐军队发起反攻这位将领虽不如“安拉之剑”哈立德或者阿慕尔·本·阿斯那样出名,但是曾多次与哈立德并肩作战,也算得上身经百战,作战经验丰富。面对穆斯林大军,菲鲁赞决定坚守尼哈温城不出(10万人打3万人还不敢野战,足可见波斯大军乌合之众的程度),尼哈温为米底地区重镇,地处山地,地势险要,易守难攻,菲鲁赞又在城墙前布置了铁丝网,大大加强了阿拉伯军队的攻城难度,阿拉伯军队来到城下,见波斯军严阵以待,防守严密,面对坚城,一筹莫展,连续攻打两日都不能撼动丝毫,伤亡惨重。

就在局势一片大好的情况下,愚蠢的猪队友,波斯皇帝伊嗣俟三世对菲鲁赞作“缩头乌龟”的行为十分不满,下令波斯军队尽快出击,打垮这些戴头巾的蛮子。努曼见波斯军队蠢蠢欲动,心生一计,将主力后撤,埋伏起来,同时派一支骑兵绕城放箭,辱骂城内守军,满口粗鄙之语,国际通用手势。在双重压力下,菲鲁赞大怒,令守军全线出击,阿拉伯骑兵刚一接战,便假装不敌败走,波斯人不知是计,纷纷追击。和以往相反,尽管菲鲁赞麾下的波斯军队同样是由步兵和骑兵组织起来,但比例却与卡迪西亚时大相径庭。由于大量菁英骑兵在此前的战斗中损失惨重,萨珊王朝已无法如往昔一般凑齐足够数量的具装铁骑(人马都披盔甲的重骑兵)。菲鲁赞彼时所能倚重的部队,只有数量众多却装备意志均十分一般的伊朗各族步兵,这就使其机动作战能力大为削弱。为了防止这些乌合之众临阵退缩,菲鲁赞下令用绳索或铁链以七人一组将士兵绑在一处(不知水浒传中的连环马是不是创意来源于此)。此举越加束缚住了波斯人的行动,以至于后者不仅完全无法追上阿拉伯骑兵。反而还需要阿拉伯骑兵配合着减缓后撤速度,让他们能及时赶上敌人的步伐。

阿拉伯骑兵

波斯大军乱哄哄地一路追击,到了两片峡谷之间,队伍一片混乱。阿拉伯大军突然杀出,波斯军大乱,见四面重围,困兽犹斗,拼命想杀出一条血路。双方近身搏杀到傍晚,都无法分出胜负。阿拉伯人虽然在意志力和战斗技巧上强于波斯人,但毕竟人数居于劣势,此前又因敌人的弓箭而受过打击。倘若当前局势继续发展下去,即使波斯人无法取胜,他们中的大部分仍有很大机会逃回尼哈旺德的堡垒中。穆斯林依然面临不能克服坚城的难题。

尼哈旺德堡垒

正当两军交战正酣之际,努曼令人散播阿拉伯援军即将来支援的消息。萨珊士兵突然听到阿拉伯援军到来的消息,顿时军心陷入混乱之中。于是,在假消息的打击下,意志力薄弱的波斯人内部出现了短暂的秩序紊乱,这恰恰是穆斯林一招制胜的绝好良机。努曼立即指挥部属,准备向菲鲁赞阵型中央发起强突。但就在这键时刻,他的战马因踩踏血渍而突然滑倒,主帅本人则从马背上摔落在地,当场身亡。尽管如此,努曼刚一阵亡,其兄弟努亚伊姆就将接过战旗,将其交付给副将侯宰法·本·叶曼。后者为避免军心动荡严禁公布主帅的死讯,避免了穆斯林军的恐慌,穆斯林军越战越勇,波斯大军抵挡不住,终于崩溃,菲鲁赞死于乱军之中(一说在逃亡路上被阿拉伯骑兵追杀)。讽刺的是,菲鲁赞事先为防止部众逃亡而将他们绑在一起的铁链绳索,此时成为制约自己保存实力的最大障碍。只要有一名士兵受伤,其他被绑的六人就不得不分担他的体重。如此不仅减缓了逃跑的速度,更是成为阿拉伯人攻击的最好目标。许多波斯士兵因敌人追杀而惊惶无度,在夜色中失去了方向感,全部坠入了战场附近的峡谷中。波斯大军几乎全军覆没。残部逃散,阿拉伯军取得了最终的胜利。至此,波斯主力几乎全军覆没。

伤亡

波斯 几乎全军覆没

阿拉伯 数千

战后,从这时起,萨珊家族彻底失去了国家层面上组织反抗和号召的公信力。伊朗各地陷入一盘散沙、各自为政的状态,在穆斯林的攻势下迅速消亡,纷纷逃亡,伊嗣俟三世逃亡中亚,苟延残喘,阿拉伯军队穷追不舍,席卷各地。644年,哈里发欧麦尔被异教徒刺杀,穆斯林推举穆圣的女婿奥斯曼继位,即第三任哈里发,(644-656在位)。但穆斯林军队前进的步伐并没有停止。651年,伊嗣俟三世在木鹿城被刺死。儿子卑路斯逃亡唐朝,延续四百年的萨珊波斯帝国,至此灭亡。令人嗟叹,

课后习题

1 早期阿拉伯军队的组成和战术有何特点?

2 为什么阿拉伯军队可以战胜老牌强国罗马和波斯?

下一讲 第六讲 阿拉伯帝国的崛起与扩张(下)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