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弃疾词50首鉴赏 2024-07-30 11:58:47 南宋 转自星期一诗社 临江仙再用韵送祐之弟归浮梁?钟鼎山林都是梦,人间宠辱休惊?。只消闲处过平生:酒杯秋吸露,诗句夜裁冰?。记取小窗风雨夜,对床灯火多情。问谁千里伴君行?晓山眉样翠,秋水镜般明。这首送别词,充满了对族弟的劝慰和关爱之情,写得通脱俊逸,足见作者对于人生重新加以理解的高怀逸兴。起句以“梦”的空无,等量齐观在朝在野的荣辱,并且因之而劝慰族弟休要感到宦海升沉有什么可怪。这里外示旷达而内含悲凉,其中包含着很深的感慨。以下则以劝慰为主。“只消”一句紧接上韵而来,既然“都是梦”,不须“惊”,显然就可以消消停停地闲居终老,不必将得失挂怀了。那么他所说的“闲处”是怎样的呢?是“吸露”“裁冰”那样的诗酒流连生活。这种生活显然是纯任性情而超乎得失之外的。“酒杯”这一清俊逸丽的对句,不仅表达出词人对这一任情忘机的生活方式的肯定,也包含了词人对其族弟文采和性情的肯定。换头把当前雨夜对床、挑灯夜话的手足情谊,传递得如诗如画,同时又亲切动人。“记取”一词,意谓这情景是别后的追忆,别后当记着这段兄弟对床夜话的温馨情谊。结尾三句,始正面翻出送别之意。本来,这一问句中既是说他千里独行,也可能导致一个缠绵哀怨的结局。但作者却避开俗套,以晓山如眉、秋水如镜陪伴行人远行归家的画面,代为想象出这一段旅途风景的美丽。有此佳山好水相伴千里,又何必再有闲愁?抒发别情而写得清俊通脱,的确是送别词中不同常态的佳构。鹧鸪天?木落山高一夜霜,北风驱雁又离行?。无言每觉情怀好,不饮能令兴味长。频聚散,试思量。为谁春草梦池塘??中年长作东山恨,莫遣离歌苦断肠?。这首词,也是作者闲居带湖时期感怀兄弟离别的作品,写得言约意丰。上片就眼前别景而言,起韵即事叙景,先写木叶凋零、西风生凉的风景,来为手足离情作渲染。北风驱雁,既是眼前所见风景,又是兄弟离别的代指。“又离行”的“又”字,不作情语而感情毕见,表明此前他已经历过兄弟离别的事情,已经尝够了离别骨肉的况味,故尤不堪于此别。更何况是在万景萧疏、心情沉寂的深秋时节!因此,雁离行——又离行——当万景萧疏的秋节又离行,是一个感情不断增殖的过程。下两句,专就眼前别宴所感来写,写得似淡实浓,脱俗隽永。常人每以为只有语言才能传达出彼此情意,殊不知,若真是至交亲朋,即便不言语而相对,彼此也能感到默契的愉快;常人每以为在离别时,只有热情劝饮才显示出相交的浓情,殊不知,若真是至交亲朋,即便不饮不劝,而彼此之间的心心相印、闲闲相语的快意,也胜过杯觥交错、酒酣耳热那造出来的气氛带来的快乐。常人之间的别情是有待的,而至交亲朋间的感情,是无待的。下片就离别一事生发开去,将自己不堪于在此寂寞中年离别手足的情意,表达得十分沉郁。他先以一“频”字,将自己近年来常常送别的记忆一并提起。然后,将对于这位兄弟的特殊感情打入其中,说明虽然他已是不堪于一次次的离别,但唯有这位将离他而去的兄弟,才是最令他情亲的人。“春草梦池塘”的典故,被“为谁”这两字一领,非常明显地表明他对这位兄弟的特殊情感。以下两句,把自己的东山失志之恨与眼前离别之悲联系起来,传达出一个精神上最感苦闷的失志者,尤不能再忍受亲爱者离去的特殊感受。它把壮志难酬的政治失意者的人生幽愤,和失去亲人时的感情失意糅合到一起来写,有剥笋见心的抒情真度和深度。“东山恨”一语,意思颇丰,既传达出他待学东晋名臣谢安,志在挽救祖国危亡的隐情,又表明了他被迫隐居田园的不甘和幽愤。作者以自己的政治失志为前提来抒发难舍亲人离去的感情,就使这一份别情显得沉甸甸的。定风波席上送范廓之游建康?听我樽前醉后歌,人生无奈别离何。但使情亲千里近,须信:无情对面是山河。寄语石头城下水,居士,而今浑不怕风波?。借使未成鸥鸟伴,经惯,也应学得老渔蓑?。上片主写别情。起句点题,接句写人生不能不被别离困扰而又对之无奈。看起来很悲哀,但又有高屋建瓴的超爽。接韵重在表明,心灵的相通比肉体的接近更有意义,这是真正懂得人生、懂得情缘的过来人的觉悟。虽然来自于王勃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甚至也受到秦观“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的启发,但比之年轻人的豪情与无奈者的自慰,作者的感受显然分量更重。下片表明自己在心理上已完成了归隐。他借题面上范廓之的远行建康,来寄语“石头城下水”,说自己已经完全不再害怕人生的风波了。因为当年他曾经在那石头城中一次次地感慨悲郁,所以此番兴会神到,算是对那里的朋友作一个交代。作者以无灵的“石头城下水”代指建康故人,颇为含蓄有味,且使“风波”一词有水作凭借。然后他以退为进,说自己即使还没能完全泯灭机心,但也绝无出仕之意,已经学会了像老渔人那样,过自然淳朴的隐居生活了。这里的“老”字,下得虽平常而有味。因为只有“老渔蓑”,才能形成稳定不变的生活习惯,如果是“小渔蓑”,意味则逊色许多。沁园春和吴子似县尉?我见君来,顿觉吾庐,溪山美哉。怅平生肝胆,都成楚越;只今胶漆,谁是陈雷??搔首踟躇,爱而不见,要得诗来渴望梅?。还知否,快清风入手,日看千回??直须抖擞尘埃。人怪我柴门今始开?。向松间乍可,从他喝道;庭中且莫,踏破苍苔。岂有文章,漫劳车马,待得青刍白饭来?。君非我,任功名意气,莫恁徘徊?。这是一首抒写真挚友情的词作。上片由吴县尉的来访,转而想到平生交游的零落,和等待吴县尉并爱赏其诗歌的往日情事。起韵写他对于吴县尉到来的欣喜之情,笔墨传神。“怅平生”一句逆转,写出他因吴县尉的来访而感慨平生交游冷落的寂寞。在此他用比喻手法,化用了两个有趣的典故,意在表明以前如同肝胆同处的莫逆之友,如今已经与他处于像楚国与越国那样远的距离中,而今谁愿与他成为像汉代陈重、雷义那样胜过胶漆坚牢的朋友呢?前面“肝胆楚越”的形容,全是交游冷落的感慨;后句“胶漆陈雷”的问询,在寂寞中透出希望,不仅把以往的交游以“谁是”一笔否定,更把对于吴县尉来访的喜悦暗中表达了。有趣的是,他还借用《诗经》中的爱情诗,来写自己见不到吴县尉,只好索要他的诗歌以望梅止渴的感情。对于其人的浓浓情意,在爱情诗句的借用中,在望梅止渴的索诗中,得到充分的表达。上片末韵,进而言其诗读来如同清风入怀,使人神爽,他不禁一日看千回,表现出他爱屋及乌的纯主观感受。下片接吴县尉来访的事情,写自己对他的热情接待和诚心劝勉。过片两句,先写自己为吴县尉的到来而抖擞衣服上的灰尘,为他而开柴门的动作,其中包含着对于知交腻友所特有的喜悦。而“人怪我”一语,更在别人奇怪他往日不开、今日始开柴门的对比中,强化出他对于吴的特别友情。以下一韵,既写出吴县尉到来的排场,又点明自己为官友到来而不惜破例允许其随从喝道的情景。一允许其喝道,一不许其进入庭中喧闹,写得真诚无伪,表明稼轩虽极爱客,但还是有所可、有所不可的。以下化用杜甫诗歌,表面上是自谦无才而殷勤待客,事实上隐然有自比“诗圣”杜甫的意思。结韵脱开直接抒发友情和喜悦的路子,以诚挚如出肺腑的感情,劝勉友人要以建功立业自任,不要效法自己徜徉于山水之中。全词除开始与结尾为纯任性情的隽永抒情,其余部分都是运用典故写成。在笔法上,运用了反正、顺逆、明暗、侧出等手法,始终围绕着吴县尉来写,而让余味从中自然透出。雨中花慢吴子似见和,再用韵为别?马上三年,醉帽吟鞭,锦囊诗卷长留?。怅溪山旧管,风月新收。明便关河杳杳?,去应日月悠悠。笑千篇索价,未抵葡萄,五斗凉州?。停云老子,有酒盈樽,琴书端可销忧?。浑未解、倾身一饱,淅米矛头?。心似伤弓塞雁,身如喘月吴牛?。晓天凉夜,月明谁伴,吹笛南楼??吴子似在铅山县任上三年,与归隐在此的辛弃疾结下了一段情谊。现在,吴子似任期已满,彼此离别在即,以辞章留别。这首词就是辛弃疾在吴子似酬和了自己的离别词后,感慨愈深时所写下的又一首感情浓挚的离歌别调。起韵三句,对于吴子似在铅山三年的放逸生活及诗词才情加以回顾,评价极高。上片末韵,呼应开篇,写吴子似虽然有那么多的精彩文章,却不能得到重用,不如别人行贿用的五斗葡萄酒。这里,词人感情上的激愤宛然可见,而他对于友人境遇的同情也在其中。下片转回自身,展现自己在经受政治陷害之后的伤心失意和强自排解心态。过片三句,写自己现在的隐居生活是多么平静而悠然,简直就像归隐田园的陶渊明一样。结韵归结到送别之意上来,以一个问句,再次表明友人此别在他心中造成的失去知己同乐的孤独感。此处写情,语浅情深,以笛韵传幽思,表达了词人此后的相思相忆之情。因为是知己,所以词人在下片中非常深入地传写了自己的精神伤痛。这样传达出来后,又与吴子似不佳的境遇形成相互的映照,加深了知己感的表达。贺新郎别茂嘉十二弟?绿树听鹈?。更那堪、鹧鸪声住,杜鹃声切。啼到春归无寻处,苦恨芳菲都歇?。算未抵、人间离别。马上琵琶关塞黑,更长门、翠辇辞金阙?。看燕燕,送归妾?。将军百战身名裂?。向河梁、回头万里,故人长绝。易水萧萧西风冷,满座衣冠似雪。正壮士、悲歌未彻?。啼鸟还知如许恨,料不啼、清泪长啼血。谁共我,醉明月?这首送别族弟远调桂林的词作,打破上下片分段的惯例,又不正面抒情,而是一口气叠用四个含义丰富的典故,借以抒发悲痛难名的感情,至篇末才举出本意,这在词中实属别调。此词笔力排宕,词气沉痛而激荡,显示出作者那无比强烈的家国之情。词的起处,先后用三种鸟的叫声,暗示春天渐渐归去的情景:鹈?先鸣,鹧鸪才住,杜鹃继起。它们的啼叫声都是那么悲切,而先后在暮春时放声,不禁在词人心中引起了难以承受的苦恼。他以“更那堪”出之,令人想见他在听此鸟语纷纷时的烦恼。而鸟们的啼叫,实与他的心意相通。此处,一个“苦恨”把鸟情与人情浑然合一,表明面对这芳菲凋零的残春景象,人与鸟同感深悲极恨。这就在起端处,把词情的抒发推至高点。“算未抵”一句,不仅从伤春惜逝的悲哀折入人间离别的话题,笔力遒劲,如生勒马驹;而且使伤春“苦恨”再加上人间离别,这是一种更难承受的痛苦。“马上”以下,先写两位女子长辞故宫时的无限沉痛:一是失意的王昭君悲痛地辞别汉宫,怀抱琵琶远行关外;一是卫庄公的姬妾永辞卫宫,庄姜无奈远送的情景。这些典故,不仅与作者对其族弟的才而见黜、自己含情相送的心情很切合,也曲折表达出作者自己才美而不见用的身世之悲。换头意脉不断,接写两位壮士的永别之恨:一是身经百战、不得已投降匈奴的李陵,送别不屈的苏武由匈奴归还汉朝。作者将李陵的恨别写得十分悲凉,壮志未酬之恨,好友离别之痛,李陵一身承担。接着,他写到了荆轲易水辞别主人、西去刺秦的悲壮之别。这些离别的典故之中所包含的壮志难酬的悲愤和一去不复返的悲情,却与作者的这场眼前恨别很近似。因为从上片至此,都是借典故曲折传情,所以,所传是否有上述理解之外的深意,可以见仁见智。有人就以为,两个女子的人间别恨,也寄托着北宋国破家亡、外侮不御的悲痛。而两个壮士的慷慨长别,则寄托着南宋以来抗金事业的不谐之恨。以下用“壮士悲歌”一笔双绾,把自己这个失志的壮士与前代那些失败的壮士叠映到一起。以下用“如许恨”合拢上文,承上启下,显示出作者行文针脚的紧密。而下句的“不啼清泪长啼血”,极言人间别恨的远过春归之恨,有翻进之妙。一个“料”字,下得严谨、合理。最后一韵,始正面归结到眼前离别上来。但只点出了他在十二弟去后的孤独无伴,唯有与明月共沉醉。这样的结法,初看来有头重脚轻之嫌。但只要明白,在前文中的敷写离别之情的典故中,他已经把自己的才士难用、壮志未酬之恨和失却好友之情,乃至对族弟的罪轻贬重的牢骚,悉数打入,此处就可以专写别后感念了。这在意境上是一笔宕开,使它把眼前感情和别后感情一笔兜入,增加了别情的深沉效果。山鬼谣雨岩有石?问何年、此山来此?西风落日无语。看君似是羲皇上,直作太初名汝?。溪上路,算只有、红尘不到今犹古。一杯谁举?笑我醉呼君,崔嵬未起,山鸟覆杯去?。须记取:昨夜龙湫风雨。门前石浪掀舞?。四更山鬼吹灯啸,惊倒世间儿女。依约处,还问我,清游杖屦公良苦?。神交心许。待万里携君,鞭笞鸾凤,诵我远游赋?。雨岩有一块大怪石,词人借取《楚辞·九歌》中《山鬼》一篇的辞意,称它为“山鬼”,并为它作了这首《山鬼谣》,也就是《摸鱼儿》。为一块石头取名并赋词,这本身就够奇怪的。而更奇怪的是他采取了《山鬼》中人神之恋的抒情方法,与这块绰有神气的石头“神交心许”。这就赋予了全词十分明显的浪漫主义气息。词的上片,主要赋写雨岩的身世品行。起韵不按赋物词的路数写,不用平叙法描绘怪石的形貌,而是破空一问,问山(雨岩)何时飞来,使词意陡健空灵。这是一个浪漫而怪诞的问询,意在创造一种他独自面对天地万物的苍茫境界。“看君”为自答一答,意在渲染怪石所在环境的荒古,以便为怪石的灵迹张本。“溪上路”以下一韵,不仅写出了自己独自前来观赏雨岩的经历,写出了雨岩处于偏远之地的位置,而且也写出了它之所以能够保持混沌朴拙风貌的原因。一语多义,是一句成功的补笔。以下直至上片结束,写得天真烂漫,生气淋漓,表现得很风趣。他先是掉转笔头,突兀一问:这一杯酒谁把它举起来?这里虽然用“谁”这样的不定称呼,但其实是着眼于怪石的,他希望高大耸立的怪石举杯与他共饮。他觉得可笑的是,大块的怪石没有起身,而山鸟倒飞来把他放在怪石上的杯子踏翻了。这里即事叙情,写得风趣幽默,足见他对这怪石“一厢情愿”式的钟情。下片主要赋写怪石的超凡潜力,并将“一厢情愿”式的钟情化为彼此友情。过片中,词人特意营造了一个龙湫夜来风雨的环境,在这一环境中突出怪石的超自然的潜力。他先以一句“须记取”唤起读者的注意,接写庵堂外那个本来被人们称为“石浪”——也就是他在上片写到的“崔嵬”和被他称名为“山鬼”的巨石,虽然长有三十多丈,却在昨夜乘风雨之势而翻飞起舞。这景象简直匪夷所思。他还进一步写它在昨夜四更天曾变成吹灯的山鬼,发出奇怪的呼啸,把世间一般儿女都吓得胆战心惊。这块长在太古深山里的怪石,在词人的魔笔下,成了足以令世人震惊恐惧的超自然物。这里的浪漫气息虽然浓郁,却已令俗世之人不舒服,因为它其实是词人愤郁已久的自我精神一次张扬。也唯有词人,才能和这样的怪石订交。“依约处”下,词人就将自己与世间儿女对照着写:怪石面对词人这一不合俗者,不再现出张牙舞爪的可怖相,而是温情备至,关爱有加。词人先写它依稀在向自己问安:您拄杖清游真辛苦。这里的“依约”下得好,它妙在似有似无,如恍如惚。这里的“良苦”下得也好,它虽然文字浅白,但是意味却厚。它可指怪石了解了词人身体上的疲劳而致以关爱,也可指怪石理解了他借风雨自我排遣的良苦用心和心理上的疲倦、压抑。所以,怪石的这一依稀问劳,就使作者与它彼此之间精神相通,心意互许。结韵由此而升华,作者兴奋地设想道,自己将要与这块来自太初的怪石,一起乘鸾驾凤,朗吟《远游赋》,携手遨游于万里昊天之外。这一极浪漫、夸张的想象,透露出词人难以平息内心幽愤、急于突破现实困扰的隐情。它写得潇洒畅放,而以之寄寓着深沉痛苦。词表面上在写山写石,但这块处于深山之间既能呼风唤雨、作鬼吹灯,又能冥顽不动、默然无语的怪石,本来就是被迫赋闲、内心积郁的词人的精神象征。他们的携手作世外万里之游,也正表明了词人想摆脱生存局限而向往无限自由的豪酣之情。水调歌头我志在寥阔?我志在寥阔,畴昔梦登天?。摩挲素月,人世俯仰已千年?。有客骖鸾并凤,云遇青山赤壁,相约上高寒?。酌酒援北斗,我亦虱其间?。少歌曰:“神甚放,形则眠。鸿鹄一再高举,天地睹方圆?。”欲重歌兮梦觉,推枕惘然独念:人世底亏全??有美人可语,秋水隔婵娟?。这是一首借梦抒怀之作。作者借一个登天的奇梦,表达自己向往超脱于时空局限、精神上获得最大自由的思想感情。这一向往超脱的思想感情,实际上是他在隐居瓢泉时期,日常生活过于平静、精神上又因为理想的失败而十分苦闷的曲折反映。词起笔所写,是入梦的前因。“寥廓”一词借用辽阔无边的空间世界,来隐喻他内心世界的无边广阔,写得气魄不凡。“畴昔”一词,有意把自己的梦天历史延长至过去,表明自己素来有此境界。以下打破过片换意的词体结构,从“摩挲素月”直到“天地睹方圆”,都是在写常人难以想象的两个梦。第一个梦是“畴昔”即以往的梦境,“摩挲”一韵即是。在这个梦里,他是独立的,气魄大得也空前绝后。因为即使是有浪漫气息的文人,对于月亮也只能生出钟情的仰望,至多也不过是能够进入月宫斫桂见仙。谁能够像词人这样,把月亮当成手中的一件不经意的玩意儿来“摩挲”?而“人世”一句,更显出他置身于最高处,能够轻易超脱于人世时间局限的情形。“有客”以下,将第二个梦写得更加绘形绘色,而且应和题面。他以骖鸾凤的仙人称许赵昌父,是对赵词接近太白、东坡的神仙之气的呼应。“云遇”一语,把赵词叙写的太白、东坡逸事一并纳入,且有出蓝成冰之妙。在这个梦境中,词人忘却了生死、古今、远近、天人之别,与精神相得者做朋友,随意在天上遨游,随意拿起北斗来为我所用。这是多么壮伟奇幻的境界!下片接写这一梦境,而由上片的叙事转为抒情。他们边饮酒遨游,边轻声歌吟,为自己精神暂时脱离肉身向高处一再飞翔无碍而歌唱。不用说,假如他们能够了观天地全局,具有了宇宙心胸,那么,个人在人间的挫折就可以忽略,那挫折带来的苦闷和沉痛就消散无影。但是在醒来之后,只能回到人世的局限中来,并对这局限感到深深的遗憾与苦闷。一句“人世底亏全”,实是感慨人世的“亏”即不足,除了把个人的现实存在与自由存在作理性上的比较而觉得不足外,还有诸如国家的苦难、自身的失志、闲居的孤独甚至衰老病痛之类,所以是感慨深沉、包蕴丰富的句子。最后切合题面,以邀约那两位远隔秋水的“美人”即知心友人赵昌父、吴县尉作结,可见孤独苦闷中的词人殷切思念朋友之意。在这里,“美人可语”令词人欢喜,而“秋水隔”又令他惆怅。同时“秋水”一词,既引用杜甫诗歌典故,又暗示在自己的秋水观待友之意,很巧妙。全词可说是结得干净但又情韵蕴藉。此词境界雄阔,内容幻丽,想象丰富,笔势奇放,虽然是在病中写成,却无一点儿衰飒气。在措辞造境上,借用《离骚》、苏轼、贾谊、杜甫诗文中的语言,又以自己的心胸融化之,所以语如己出,足见才力非凡。鹊桥仙赠鹭鸶?溪边白鹭,来吾告汝:溪里鱼儿堪数?。主人怜汝汝怜鱼,要物我、欣然一处?。白沙远浦,青泥别渚,剩有虾跳鳅舞?。听君飞去饱时来,看头上、风吹一缕?。本词活泼风趣,借与白鹭的对话,表现出作者美好的生活情趣。起句直呼溪边食鱼儿的白鹭前来,颇见风趣。以下作者的劝告说服,藏有数个曲折。他先动之以情,说溪中鱼儿已寥寥可数;再晓之以理,要它体谅主人的心意,推己及人,与溪中鱼儿泯去物我,浑然相处。这种物我的浑然一处,正是作者在隐居生活中感悟到的理想生存境界。但是,他虽然强调物我浑然,却并没有泯灭美丑与善恶,不然,物我浑然就变成了和稀泥的庸夫哲学。下片他接着劝告白鹭,但在情意上有所转折。他由眼前溪边而想到远浦别渚,由清美的鱼儿想到泥沙中无数舞动的虾鳅,诱导白鹭去那里饱食美餐。值得注意的是,他在想象饱食归来的白鹭形象时,简直把它设想成了一个头上白羽飘飘的斗士,这充分反映了他对“虾鳅”的厌恶。这样的表情方式,使词中的鱼儿和虾鳅,成了善类和恶类的象征。这使得本词虽似即兴写成,却有一定的寓意。此词藏有天真的生活趣味和深刻的人生体验。在结构上,以人劝鸟而构筑起全篇,形式上虽打破上下片分段的常态结构,但在意思上,上下片之间有所转折。水龙吟用“些”语再题瓢泉?听兮清佩琼瑶些。明兮镜秋毫些?。君无去此,流昏涨腻,生蓬蒿些?。虎豹甘人,渴而饮汝,宁猿猱些?。大而流江海,覆舟如芥,君无助,狂涛些?。路险兮山高些。块余独处无聊些?。冬槽春盎,归来为我,制松醪些?。其外芬芳,团龙片凤,煮云膏些?。古人兮既往,嗟余之乐,乐箪瓢些?。这是词中的异调,是仿《楚辞·招魂》一体而成。在韵律上,它除了每句都用《招魂》的语尾——也是《楚辞》文字常用的语尾“些”字作为后缀的韵脚,而且还有自己实际的平声“萧肴豪”部韵脚。在构思上,它通篇都是对着泉水说话,提出自己的种种要求。上片劝说瓢泉留在深山中,不要出山去遭污染或助纣为虐。这一思路,应该受到杜甫《佳人》诗引泉水为譬的名句“在山泉水清,出山泉水浊”的启发。首韵先以一“听”字领起下文,唤起泉水的注意,然后以玉佩叮咚形容它奔流时声音的清脆圆美,以明洁如镜可以照见秋毫来形容其水色的清亮,这是对于山中瓢泉品质的热情赞美。以下则以此为凭,转入对瓢泉的劝说。他一劝瓢泉不要出山,去受污染。他借用唐代杜牧的赋中措辞,以昏腻来形容外界水流的污浊,且以蓬蒿遍生加强这一浑浊的效果。在这一意象中,作者对山内外的环境褒贬明显,感情色彩极浓。他二劝瓢泉不要离开此地为坏人所用。他说,与其去为那以人肉为美食的虎豹解渴,还不如留在此地为以野果为食物的猿猱饮用。他三劝瓢泉不要与他水汇流,进入江海,为覆舟杀生推波助澜。这三劝,看起来不可思议,却层层推进,借要求瓢泉高洁自守而自抒情怀。下片借为已经流逝的泉水招魂,来慨叹自己幽居无聊,并要求泉水为他解愁去烦。如果说上片劝告是从瓢泉的水质生发出,这里就是因瓢泉的功用来立言。过片以一句路远山高,为表明自己独处山中的孤寂无聊营造气氛,也引起下文招魂之意。接句明抒自己的无聊之叹。以下两韵是招魂之举:一招它归来为自己酿造解愁的松子美酒,再招它回来为自己煮出芬芳滑爽如云膏的醒酒茶。酒清茶美,隐含着作者追求芳洁的意趣。结韵由为泉水招魂归结到自身,直接表明自己的志趣所在:厌恶污浊的现实环境,甘愿独自追步古代安贫乐道的贤人,以竹簟取食、以瓜瓢饮水,过一种极为简单纯洁的生活。本篇主旨明朗,显示出作者心灵的孤傲。夜游宫苦俗客?几个“相知”可喜,才厮见,说山说水?。颠倒烂熟只这是?。怎奈向?,一回说,一回美。有个尖新底,说底话,非名即利?。说得口干罪过你?。且不醉,俺略起,去洗耳?。本词以实描的手法,尽显俗人的可笑情态和作者对他们的厌恶。上片写那些附庸风雅的俗人。他们自命为作者这个“山林隐士”的“相知”,但他们在生命境界上,无法与作者接近,他们不了解作者,却自以为了解。于是这些附庸风雅的家伙,与作者一见面,就颠三倒四地“说山说水”。也许初听之下,作者虽然觉得其浅薄,还能够忍受。但他们翻来覆去、“颠倒烂熟”只有那么一点内容。他们说得美滋滋的,还以为这样就打进了作者的心胸,能为作者所认可、接纳,可怜不知作者正在忍受着这些无聊的聒噪呢!下片写那个“尖新”的实即俗中之俗的俗人,他滔滔不绝地言说对于名利的渴望、艳羡之类的话。难怪作者加他以“尖新”的称号。作者以充满讽刺意味的语气在心中对这个客人说,您要是说得口干舌燥,那就对不住了——意下是我绝不会为你添水润喉的。最后,作者不仅不为俗客添茶,还离座而去,去“洗一洗”那被俗客的庸俗趣味污染了的耳朵。这里借用许由洗耳的典故,表明了对这个俗中之俗者的尤其不耐。在作者的冷嘲热讽中,俗客们的可笑、可耻与可恶充分显示出来。本词文笔流畅而犀利,浅俗而俏皮,很有表现力。沁园春杯汝来前?杯汝来前,老子今朝,点检形骸?。甚长年抱渴,咽如焦釜;于今喜睡,气似奔雷?。汝说“刘伶,古今达者,醉后何妨死便埋?”。浑如此,叹汝于知己,真少恩哉?!更凭歌舞为媒。算合作、人间鸩毒猜?。况怨无小大,生于所爱;物无美恶,过则为灾。与汝成言:“勿留亟退,吾力犹能肆汝杯?。”杯再拜道:“麾之即去,招亦须来?。”这首戒酒词,以嘲戏寓正理,并将酒杯拟人化,设计出人与酒杯的对话,生动活泼,翻空出奇,表现了隐居无所为的作者,因为苦闷而不得不借酒浇愁,又因为过度的纵酒伤害了身体,不得不戒酒养病的矛盾痛苦。在表达方式上,通篇出以议论,兼取散文句式,洵然一篇《酒罪论》。然而他同时将酒杯拟人化,对答生动,使议论中充满了趣味和感情。就其内蕴来看,它表面上是在对酒杯发牢骚,实际上是吐露自己政治失意后的苦闷无聊。所以此词虽然不是词体正格,却充分体现出作者艺术表达上不拘绳墨、自由恣肆的精神,和感情充沛激荡的内心世界,是一首新颖别致、体现作者胸中奇气的优秀作品。沁园春杯汝知乎?杯汝知乎?酒泉罢侯,鸱夷乞骸?。更高阳入谒,都称齑臼?;杜康初筮,正得云雷?。细数从前,不堪余恨,岁月都将曲糵埋?。君诗好,似提壶却劝,沽酒何哉??君言病岂无媒?似壁上、雕弓蛇暗猜?。记醉眠陶令,终全至乐;独醒屈子,未免沉灾?。欲听公言,惭非勇者,司马儿家解覆杯?。还堪笑,借今宵一醉,为故人来。本词与《沁园春·杯汝前来》是姊妹篇,同作于瓢泉归隐时期。前词写戒酒,此词写开戒。认真戒酒之后不久,他又因为朋友们带酒前来看望他并劝饮而开戒,于是和前韵写词自嘲自解。本词不按上下片分段的结构来写,而是采用对话体形式,将一篇之意分为三段来表达,写得近似散文,层层相垫,铺陈细密,打破词家惯例,结构上近似前词。同时,它与前词一样,也有东方朔《答客难》等文以俳戏之文隐含沉痛之意的风味。另外,他完全采用议论化句子来表意,也近似前词。在用典上,他一方面将丰富的典故用得得心应手,使词作取得以少胜多的表达效果;另一方面,则未免有炫耀学问的嫌疑,这与前词的用典精练略不相似。兰陵王恨之极?恨之极,恨极消磨不得!苌弘事,人道后来,其血三年化为碧?。郑人缓也泣:吾父攻儒助墨。十年梦,沉痛化余,秋柏之间既为实?。相思重相忆。被怨结中肠,潜动精魄。望夫江上岩岩立。嗟一念中变,后期长绝?。君看启母愤所激,又俄顷为石?。难敌,最多力?。甚一忿沉渊,精气为物?依然困斗牛磨角。便影入山骨,至今雕琢。寻思人世,只合化、梦中蝶?。这首词,借古代因怨愤而变化为异物的人的故事为发端,引出张难敌的怨愤变化故事,表达了作者对这些事情的感受,以及借它们以摅写心中郁愤的目的。全词共分三片。起韵倏然而来,怨得让人感到了作者胸臆的扩张起伏:“恨之极,恨极消磨不得!”这无法消磨的极端怨恨,是构成以下怨愤变化内容的灵魂。在第一片中,他写了两位男子因怨恨而变化为异物的故事。其一是著名的苌弘血三年化为碧玉的故事,其二是郑人缓的故事。作者在此虽然不作一字评价,但篇首的情感充盈其间,使描述带有激动人心的力量。在第二片中,他又写了两位女子因怨愤而变化为异物的故事。她们相思相忆,然而所爱的男子,一个中道变心不再归来,一个是巡游天下、不再归家的大禹。奋烈而不堪的她们,一个在江边化为一块著名的望夫石,一个在华山中岳上化为一块有名的“夏后启母石”。作者在第一、第二片里,各用二男、二女冤魂变化的典故,究竟有什么作用呢?首先它们能够唤出第三片里张难敌的故事。其次这四个古人变化的故事,苌弘血所化是碧玉,碧玉是从石头里生成;郑人缓所化的是松柏之果实,果实的实,与石头的石谐音;至于两个相思、奋烈欲狂的女子,她们干脆就是化为山上、江边的石头。这就与下片中张难敌所化的同属于一物了。作者除了要表明五个人同因怨愤而化为异物,还想要使他们所化的异物,取得形式上的统一性:他们都是化成与石头有关的东西。那么这样,大力士张难敌的特殊性就显示出来了。因为唯有他,不仅先投河忿死而变化为一头斗牛,而且还把这斗牛的形象映入石头,变成远比斗牛坚牢、又远比其他化石者形象突出的石中斗牛——直到死去,他那斗士的形象也依然不灭。则他的怨愤和精气,又比其他化为异物者浓烈、刚毅多了。“便影入”一韵,因而显得骨力非常。作者排比这五个故事的用意,也能由此明白:他不仅借以摅写自己的沉积块垒,且在骨子里盼望像张难敌那样至死不改本性和心意。当然,这极恨难消的痛苦,并不是那么容易承受的。所以,从这一场变怨愤化的激情中醒来,他感觉到的是,人世生活这样痛苦,还不如像庄子做蝴蝶梦一样,忘了那些痛楚和积恨,变成一只泯去物我、生死因而不知痛苦的翩然蝴蝶。这一结是一篇“意眼”所在。此词在章法上十分单纯,除了起句与结句为抒情句外,其余部分,只是按照二男——二女——张难敌的顺序排比五个故事,而能被起句领下,被结句收拢。生查子简吴子似县尉?高人千丈崖,太古储冰雪?。六月火云时,一见森毛发?。俗人如盗泉,照影都昏浊?。高处挂吾瓢,不饮吾宁渴?。本词书以代简,形式别致,扬清激浊,主旨明朗,表明了他对吴子似等一辈高人君子的亲近以及厌弃龌龊小人的鲜明态度。上片盛赞高人,景仰之情溢于言表。首韵毫无迂曲,直接以千丈冰崖形容高人的精神境界,接韵继续生发,以“六月火云”状人的精神烦热,以“森毛发”这一肉体的感觉,形容面对这样的高人时的爽致。具体来说,是以陡然一醒、毛发俱寒的生理状态,写出了他面对高人时的崇敬与仰止。作者对于精神伟人的感情,在此毕见。下片严斥俗人,厌恶之情喷薄而出。过片举出典故中浑浊不堪的盗泉来比喻俗人,显示其品质的肮脏和精神的浑浊,隐现作者的厌恶之心。结韵虽然仍是用典,却被本词所构设的隐喻体系所包含:既然如盗泉似的俗人连“照影”都不配,那就更不配为自己饮用解渴了。他以挂瓢于高处,渴不饮盗泉水的举动,完成了对自我形象的勾勒。这里的“挂瓢”,暗切他的瓢泉居所,又巧用典故,浑如天成。全词运用对比手法来构章,效果鲜明,生发的隐喻象征系统,表明了他对高人和俗人的不同观感和态度,尽收凝练含蓄而形象鲜明的功效。在用典上,这首词也直入于化境,博学通典者固然可以觉出其中妙处,即使不知出处者也能明白它的含意。西江月遣兴醉里且贪欢笑,要愁那得工夫!近来始觉古人书,信着全无是处?。昨夜松边醉倒,问松:“我醉何如?”只疑松动要来扶,以手推松曰:“去!”全词围绕一个“醉”字来写。表面上从头到尾都在写其贪乐耽杯的豪情狂态,而其实是写他的借醉浇愁,借酒抒愤。同时在他的自我描写中,显示出作者独立、倔强的性格特点。上片写他特意进入醉乡以贪欢取乐的心理,起句一个“且”字显示出欢笑,只有在醉的那一瞬间才会获得。接句写他在醉乡没有工夫发愁,是对贪欢笑的进一步表白。这急迫的、特意寻欢的心理,暗示出他实在是因愁苦太深而不得不躲进醉乡的。接韵浩叹道,自己完全不必信从古书教义,古人书中思想和教诲一无是处。这里的古人书,是指古代圣贤书。这是一个愤激的反语,他并不是否定古书典训的价值,而是借此反语讽刺和针砭当时政治上没有是非的混乱情状,并表达自己以治国平天下的古训为政治理想,反而遭受太多打击和诬陷的愤懑。写到此处,作者虽然还保持着他“贪欢笑”的面貌,但笑中已经含泪了。下片追忆“昨夜松边醉倒”一幕,写自己的醉后狂态,把他醉里贪欢的情态,写得风趣生动,也写出了他傲岸不屈、倔强无比的性格。作者选择醉倒在松的身下,是颇有意味的:在充满了名利争夺、纷扰浑浊的世间,只有松这样高标直立、不畏严寒的植物,才能成为他的心灵象喻,才配成为他倾诉心声的对象。在“问松”一句中,通过他把松当成可以交谈的朋友的问询,已经可见他的醉态。而在“疑松”一韵中,他醉眼蒙眬的情态,更被表现得活灵活现,匪夷所思:他醉眼蒙眬,幻觉松动,怀疑松可怜他要来搀扶,于是倔强地以手推松,喝之使去。这一系列感觉和动作,在抒情词中出现,精彩焕发,构想出奇,很充分地表明了作者的醉中憨顽情态,和骨子里透出的倔强和坚强。本词采用散文句法,流畅、简洁,诗情饱满;化用经史成语,如同己出。在风格上,上片端庄,下片诙谐。木兰花慢可怜今夕月?可怜今夕月,向何处、去悠悠?是别有人间,那边才见,光影东头?是天外,空汗漫,但长风浩浩送中秋??飞镜无根谁系?姮娥不嫁谁留??谓经海底问无由,恍惚使人愁。怕万里长鲸,纵横触破,玉殿琼楼?。虾蟆故堪浴水,问云何玉兔解沉浮??若道都齐无恙,云何渐渐如钩??这是一首十分新颖的赋月词。说它新颖,是因为它在以下四个方面都有突破。第一,如题上所言,前人只有咏写待月的诗词,没有送月的诗词,这就使本词在咏月的角度上很新颖。第二,他引借屈原《天问》体诗入词,根据月亮盈圆和奇瑰的神话传说,打破上下片分段体式,连珠炮似的对月亮提出七个问题,而其他两处虽不是直接提问,却也是间接提问。这种以疑问连缀词篇的写法,在诗体上固属少见,在词体上更属于创格。第三,他所问的内容与近代天体学说暗合,不仅觉悟到月亮绕着地球转动的事实,还对于天体间引力和斥力有所感悟,因此闪烁着对于宇宙奥秘加以探求者那聪明睿智的思想光辉。这是最为重要的创新——思想内容上的创新。第四,与它所仿效的比较紧张而平板的《天问》相比,它融想象、灵感和丰美瑰丽的描绘于一炉,造出了富有浪漫主义特征的新境界。这是美感风貌上的创新。就本词的结构和手法来看,本词虽属于创格,却不背离词的固有体性。这表现在:它紧紧围绕着送月的话题,毫不松散。上片起韵,即以一“去”字,表明送月的意思,这是开端点题;接着两韵,就“去”字展开联想,想象月亮在天宇中运行的状态。至“飞镜”一韵,则就月亮本身发问,联系有关它的神话传说展开想象,问得奇奇怪怪,融科学思维和神秘体验为一体,增加了词的文学感性色彩。至下片,把送月的主旨和有关月亮本体的神话传说联系起来,由自己看见的天上月,转而想象自己看不见的海里月,写得更加光怪陆离,并且更明显地化入自己担忧和困惑的情感,文学效果尤其出色。长鲸触破玉楼的想象,玉兔怎能游水的困惑,把这位八百多年前的中国古人的月亮关怀,成功地表达了出来。在科学技术不足以使人了解宇宙的时代,他的思考是认真的,他的忧虑和困惑是真诚的。而在这一思考内容中灌注的感情越诚实,越能让后人感受到他的天真——一种具有睿智思想品质的可爱天真。他想象月亮从天上转到在海中运行的这部分,今天看来已不再具备科学上的价值,却因想象和造境的愈转愈奇而富有很高的文学价值。最后,他更能宕开一境,由月亮入海的假设遭遇,进而对于月亮圆缺问题产生了很大兴趣。他不是像古人一样,简单承认他们所观察到的月亮圆缺的事实,而是对月亮为什么会有圆缺产生了强烈的探知兴趣。这一笔,就使词由送月延伸出去而涵盖了当时人所可能具有的全部月亮知识,显示出他因这一场问月而对月亮具有的全面关怀。词就这样融合了奇瑰的神话和深邃的想象以及合理的推测,把由送月引起的词人对于月亮的全面探索与深度困惑,写得透足而富有情趣。瑞鹤仙赋梅雁霜寒透幙。正护月云轻,嫩冰犹薄?。溪奁照梳掠。想含香弄粉,艳妆难学?。玉肌瘦弱,更重重、龙绡衬着?。倚东风、一笑嫣然,转盼万花羞落。寂寞,家山何在??雪后园林,水边楼阁。瑶池旧约,鳞鸿更、仗谁托??粉蝶儿只解,寻桃觅柳,开遍南枝未觉。但伤心、冷落黄昏,数声画角。此词在炼字造句和整体风格上,接近南宋词人姜夔的词作。它采用拟人手法咏溪上梅花,不仅能写出梅花美的外貌,还能写出梅花那清雅的仪态和寂寞幽怨的灵魂。同时,此词不仅是为梅花写照,在梅花形象中分明投影着作者自己的心理感觉、精神兴趣,是一首借梅花而述怀的寄托词。上片运用想象、比拟手法,正面赋写梅花的形神。起韵先为梅花的出现营造一个寒意袭人的夜的环境:严霜已下,层冰未消,寒意透帘,云轻月冷。这样的环境特别富有抒情暗示性,顺利启开了以下抒情写物的大门。接韵用一个单句,突出了野地梅花如美人、以溪水为镜奁在寒夜里梳妆的风神,写得空灵蕴藉,启人联想。三韵顺势而下,写梅花在溪头打扮的动人风采。梅花在寒夜的溪头上,幽远其香,明艳其色,她那天然绝色的美丽,是任何靠装扮而成的美人也学不出的。“玉肌”两句,把梅花的出场特意放在月色朦胧的背景下,极写她的神韵,写出月下梅花如穿着鲛绡细纱的玉美人。上片末韵灵机一动,故意把梅花放到春天去与百花相比,说如果梅花能到百花盛开的季节去嫣然一笑的话,那么百花都要因为自愧不如而纷纷羞惭自落。词以“一笑嫣然”“转盼”“倚”字写梅花,是以写美人的笔法来描绘梅花的仪态和神韵。她被表现得那么美,美的力量是那么大。这就为下片掉转笔头,写她命运的寂寞蓄足了势。下片除了运用想象、比拟手法外,还兼用了比兴手法,来表现梅花值得痛心的不遇命运。起句一个短音促节:“寂寞”,一语定调,揭示出溪上梅花的精神状态。以下连用两问拽出回答。其一问她的家乡,拽出这野地寂寞的梅花,像是被放逐者,原来却是生在园林里、楼阁边的高贵寒花。其二以梅花自己的口吻来反问,表明了她失意冷落的命运忧伤。她本来与天上瑶池有一个旧约,可是现在沦落至此(溪头),有谁肯为她捎信给约会的另一方呢?这里梅花与天上瑶池之间的“旧约”,传达着作者政治不遇的深沉痛苦。以下更进而言明那寻桃问柳的轻薄粉蝶儿的不足担当传信重任。梅花这绝世佳人的命运冷落到何等地步!词写梅花由园林、楼阁入野地、溪头,瑶池旧约无人传信,且连粉蝶儿都不肯相顾,梅花的命运一降再降,显示出词人无比伤痛的感受。结韵表明梅花那不可更改的零落命运:在冷落的黄昏中,伴着凄凉的画角,溪头上的梅花孤寂地谢去。“伤心”一词,是花的自怜,是人的怜惜,把花情和人情浑融一体,无法分辨。西江月江行采石岸戏作渔父词?千丈悬崖削翠,一川落日熔金?。白鸥来往本无心,选甚风波一任?。别浦鱼肥堪脍?,前村酒美重斟。千年往事已沉沉,闲管兴亡则甚??宦游途中的片刻潇洒,正表明频繁调任给予他的精神压力。上片写采石壮美的自然风光给他带来的精神放松。起韵就崖岸和长江的雄伟壮丽景观来写。“削翠”“熔金”,炼字借典,十分精当,色彩对比强烈,几于流光溢彩,同时山水对比,显示出采石江岸的非凡气势。接之以白鸥不管风波而自由来往江上,出之以小、以动,使上文的景增添了流动轻倩的美感。在表意上,这里的白鸥来往意象,余味悠长。因为它不仅是自然写实,也是词人自由精神的象征,是词人自我意识的外现。下片写采石附近的美酒肥鱼正堪使他沉醉,是加倍写法。过片两句,词人由自在的自然写到人文的风景,写自己享用美酒肥鱼,沉醉在这美好的风景中。“鱼肥堪脍”,隐隐使用西晋张翰见秋风起知故乡鲈鱼堪脍因而辞官归乡的典故,暗示词人心灵上的政治倦怠感。“重斟”则表明他的豪酣尽兴。结韵由此而下,以不管兴亡、不问千年往事自期,固然表现出渔父般的潇洒,但也反映出政治境遇不佳所造成的无能为力心态,可谓笔终见情。小小令词,一步一折,姿态动人。在修辞上,将口语入词造成的活趣和语典入词造成的凝练结合起来,给人以奇特的感受。状景品题·望飞来半空鸥鹭满江红题冷泉亭?直节堂堂,看夹道、冠缨拱立?。渐翠谷、群仙东下,佩环声急?。谁信天峰飞堕地,傍湖千丈开青壁?。是当年、玉斧削方壶,无人识?。山木润,琅玕湿。秋露下,琼珠滴?。向危亭横跨,玉渊澄碧?。醉舞且摇鸾凤影,浩歌莫遣鱼龙泣?。恨此中、风物本吾家,今为客?。这是一首咏杭州名泉的写景抒情词。词的上片,先写冷泉亭周围环境以作铺垫和渲染。从思路上说,整个上片虚实相生的描写,为冷泉亭营造了一个幽冷、静谧而带有仙气的奇特环境,这为冷泉亭的描写做好了充分的准备。下片开始,直赋冷泉周围竹木湿润有生气,是暗示它的水美泽物;写它如秋露、琼珠一样的晶莹凉爽,是写泉的清冽甘碧。紧接着写横跨在泉水之上的亭子,给人以此亭翼然独立的风采。在艺术手法上,特色有二。其一,写冷泉亭并不直奔题面,而是挥洒笔墨,着意渲染周围环境,使读者颇有曲径通幽、胜景迭至的盼望感。这就如绘画画水时“写水之前后左右”。其二,笔法摇曳多变,恍如游龙飞舞,创造出清奇灵幻的艺术胜境,引人遐思。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把酒问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这首以月亮为抒情线索的赠友词,借他人之酒杯,浇自己之块垒,写出了词人心中的悲愤和豪情。上片开头就紧扣月亮入题,用简练而生动的笔触,写出了中秋之夜的皎洁月色。他把圆月比为重磨的飞镜,就形容出了中秋之月特别皎洁明亮的特点。飞镜的比喻,虽与李白的《古朗月行》写月出于同一机杼,但这里的“飞”字与“转”字相呼应,就特别能显示明月的灵动之美。接韵笔锋一转,向月中嫦娥问了一个令他深感苦恼的问题:白发专门欺负我,在我的头上肆意生长,奈何?这一问句有理有情。有理在于:词人赏月而想起月中长生不老的嫦娥,因她的不老而想到自己的日渐衰老,因此举杯一问。有情在于:这一问的意蕴十分复杂,在表层上,他因面对永恒而表达了对于个人年命的幽思。在深层里,他对于抗金复土的壮志难酬而岁月飞逝的处境,感到十分苦闷和焦躁。这苦闷与焦躁,无处可以倾诉,只有像古人一样,举杯问月了。换头词情霍然振起,以乘风凌空、俯视山河的超拔雄姿,寄寓他鹏飞万里的雄图,和对于祖国山河的热爱。而这依然紧扣中秋明月来写:正是因为今夜的月亮太明媚迷人,才激起了词人的一腔豪气。他的“看山河”,含有因金人长期蹂躏宋朝江山而生的郁愤不平之情,以及誓愿祖国江山一统的用心。结韵情感更为激烈。因为想到自己报国无门因而白发滋生、祖国山河的无法统一,全是因为黑暗政治势力的阻挠,所以他禁不住要像前贤杜甫那样,表达出祛除邪恶势力的迫切心愿。在表达上,他以月中婆娑的桂树,象征正在婆娑得意的黑暗势力,于是产生了斫桂的义愤和豪情。这使“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成为情绪奋烈而余味隽永的警句。这首小令篇幅虽短,但因为采用隐喻手法来抒情,所以寄托很深,尺幅而藏千里之势。另外,它通篇围绕月来写,却没有出现一个“月”字,而是以它的本体意象“秋影”“姮娥”,它的比喻意象“金波”“飞镜”和它的特征意象“一轮”“桂婆娑”“清光”等反复称借渲染,使月亮之美被从多种角度表现了出来。菩萨蛮金陵赏心亭为叶丞相赋?青山欲共高人语,联翩万马来无数。烟雨却低回,望来终不来。人言头上发,总向愁中白。拍手笑沙鸥,一身都是愁。这是一篇外示谐趣内藏悲凉的小品,想象丰富而饶有余味。上片纯写山景,或虚或实,笔法奇幻。他先将势脉不断的青山比喻成千万匹骏马,想象它们朝着城头赏心亭上的观景者飞奔过来。这里的一个“欲”字,一个“来”字,把原来静止不动的群山描绘得器宇轩昂,活跃奔腾,这不仅写出了山的壮美风姿,而且也充分显示出稼轩自己神采焕发、生龙活虎的精神气象。接韵写那些虎虎有生气的青山终被朦胧烟雨所困所阻,显出低首徘徊的样子,词人望其来而其终不能来,这就使青山显示出它妩媚韶秀的姿态。这样写景,充分显示出金陵之山的体势特征。假如我们更仔细地去体味,就会发现,这样的青山,不仅是被画得合理的生动物象,而且是体现了作者某些精神特征的有味意象。如起韵,在由山及马的联想活动中,就能够使人联想起他早年跃马扬鞭、杀敌报国的战斗生活,以及他始终向往着率领千军万马驰骋疆场之上的心志。而后韵,那在烟雨朦胧中低回不已的群山,以及那迷离低回的意境本身,都能使人联想起作者南归后在政治上一直受阻的情形。至下片,作者以水上沙鸥起兴,寓庄于谐地展开抒情化的议论。作者以风趣幽默的口吻写道:人们都说,头上的白发之所以增多,是因为愁苦太多的缘故——白发是愁苦的标志和测量器。那么,那水边浑身毛色洁白的沙鸥,可不简直是“一身都是愁”了?想到这一点,不禁令已生数茎白发的词人拍手大笑:他为自己有这样的奇情异想而兴奋,也为自己没那么多白发(愁苦)、比沙鸥幸运而开怀。在这样的幽默表情和忘机动作里,人们不仅能看到稼轩的开朗和赤子般的天真,领略到他不为政治挫折所屈服的乐观精神,也能意会到他因抗金恢复之事不可为而产生的苦闷。这苦闷表现得是这样隐曲,需要摆落其词面的风趣幽默才可能领略,而读到他这首呈词的叶丞相,作为稼轩在事业上的同调者,肯定是会领略这样的余情的。稼轩许多词的结句,含意都不单出,而能使人在反复咀嚼之余,体会出很多复杂的情意。如“目断秋宵落雁,醉来时响空弦”“江头风恶,朝来波浪翻屋”之类,无论用典,还是直写其景,都蕴意很深,滋味绝妙,这一点,在本词中同样体现出来。摸鱼儿观潮上叶丞相?望飞来、半空鸥鹭,须臾动地鼙鼓?。截江组练驱山去,鏖战未收貔虎?。朝又暮。悄惯得、吴儿不怕蛟龙怒。风波平步。看红旆惊飞,跳鱼直上,蹙踏浪花舞?。凭谁问,万里长鲸吞吐,人间儿戏千弩??滔天力倦知何事?白马素车东去?。堪恨处,人道是、属镂怨愤终千古?。功名自误。漫教得陶朱,五湖西子,一舸弄烟雨?。这首描绘钱塘潮壮伟气势并且即景抒情的作品,将眼前景物与历史记忆结合在一起。同时在他的历史记忆中所表达出来的价值判断和情感倾向,与他因南宋朝廷迫害主战派而产生的政治忧愤深入契合,感思空间空前深邃,词的抒情品格也就超过了一般写钱塘潮风景之作。上片将潮水涨起时的种种惊心动魄景象写得极透极生动。起两韵写江潮自远而近、由初起到极盛时的景象。在表现手法上,他运用了一连串绝妙的比喻:先以半空鸥鹭争飞比喻潮水初起时卷起的白色浪花,接以震天动地的战鼓声比喻潮水奔腾所发出的巨响。这样的描写,一上来就声色夺人,渲染出它那天下伟观的气概。以下更是调动自己以往的战争生活经验,以千万白甲精兵横截江面、驱赶大山、鏖战正酣的壮伟风景,来形容海门涌潮的惊天动地,而从中人们也不难发现作者自己在观景时感到酣畅淋漓的精神愉悦。把潮水的兴起过程看成是一场精兵的鏖战,这充分体现了作者“移情”后形成的心理力量。三韵一句“朝又暮”,情景转换,将对“这一次”的潮水形容,转换成对“无数次”潮水的带过,同时又转到写弄潮儿的非凡身手上来。在如此令人惊骇的凶险自然奇观面前,训练有素的弄潮儿们,却手把红旗,出没于惊涛骇浪之中,就像鱼儿跃出水面,足踏浪花翩翩起舞,浑如在平地散步。它需要多么高的技艺和胆量!过片承上片对江潮的描写,但又化实为虚,将现实的江潮兑换成历史的记忆,嘲笑杀了伍子胥的钱笵让壮士射潮的举动,因为潮水就像是万里鲸鱼之吞吐,体现着人力所不能干预的造化伟力。“滔天”一韵,以问转换情思。既然潮水有如此滔天伟力,为什么它又最终力倦而向东面的海洋退去呢?在这实写退潮的词句中,已经暗暗融入了因忠谏而被杀的伍子胥的冤魂,因为据说被杀戮后的伍子胥,就是乘着“素车白马”驾御潮水而来的。“堪恨”一韵,直写作者对忠而被害的伍子胥的同情,以及对忠臣反遭迫害的历史现象的愤慨不平,同时又是作者借古人事曲传对于现实政治同样迫害忠臣良将的怨愤心声,其中包含着为叶衡罢相鸣不平的用意。“功名自误”是议论,是抒情,是一个沉痛的反语,写出了作者对于自己和抗战派不幸政治遭遇的牢骚和感喟。而末句则借范蠡退出政坛、以扁舟载西子游五湖的故事,进一步表明自己的牢骚失意之情,同时也是对叶衡罢相归来的一个安慰。这首词在表达手法上,有两个明显的特点。一是运用博喻形容江潮的声色气势,写得生动、紧凑,达到了穷形尽态的表现效果。二是借古喻今,以伍子胥和范蠡的典故,表达自己的政治感喟,收到了曲折含蓄的表达效果。水调歌头和王正之右司吴江观雪见寄?造物故豪纵,千里玉鸾飞?。等闲更把万斛,琼粉盖玻璃?。好卷垂虹千丈,只放冰壶一色,云海路应迷?。老子旧游处,回首梦耶非??谪仙人,鸥鸟伴,两忘机?。掀髯把酒一笑,诗在片帆西。寄语烟波旧侣,闻道莼鲈正美,休裂芰荷衣?。上界足官府,汗漫与君期?。词上片极力展现吴江雪景的奇丽,在想象中杂着回忆。起韵直写雪景的辽阔无垠,以“玉鸾”形容雪片,十分新巧。接韵以“琼粉”形容积雪,以“玻璃”形容水面,直显出雪景世界的洁白无瑕之美。其中“等闲”二字,尤其下得有趣,写出了造物的绝大才情。第三韵,写天地一色皆白、云海茫茫迷路的奇观。“好卷”一词,表现卷起千丈垂虹(兼指垂虹桥和天上彩虹)的镜头,完全出自词人的奇思妙想,正能显示他指挥万物的豪情。末韵一笔双绾,既点出这是自己的旧游之地,又有今日境界全换、旧迹难寻的迷惑。“梦耶非”的疑问,妙在表意空灵。此处以“老子”自称,也反映了他的豪酣之情。下片则转入对于王正之的怀想与劝勉,并表达了与他偕隐的意愿。“掀髯”一韵,写足王正之的诗兴与豪情,展示了一个江湖英豪的不羁形象。“寄语”一韵,劝勉王正之继续过这种烟波五湖的生活,享受吴江的莼菜鲈鱼,而不要有出仕之念。这样的劝勉,有前文所写的吴江美景做基础,也包含着词人自己的政坛体验,所以是水到渠成。结韵更进一步,表达了自己愿意与王正之偕隐吴江的意愿。这才是一篇主旨所在。蝶恋花戊申元日立春席间作?谁向椒盘簪彩胜,整整韶华,争上春风鬓?。往日不堪重记省,为花长把新春恨?。春未来时先借问,晚恨开迟,早又飘零近。今岁花期消息定,只愁风雨无凭准?。这首伤春词表明了词人惜春伤时的心情。上片由今思昔。椒盘,彩胜,既点明“元日立春”的题面,又描绘儿女辈在节日中的欢乐景象。接由彩胜簪在鬓发上的美丽,联想到青春时光的著于头发上,十分巧妙。这是他见儿女辈青丝如云而羡慕其年少的心理表现。一“争”字,把儿女辈争插彩胜的情形和韶华遗弃老人、争着上年轻人春风得意的颜面甚至是头发的“势利”,一并托出。于是少年们的欢乐,适足以对照出他的悲感。“往日”以下,由儿女的欢乐,顺理成章地联想到自己,回忆起自己以往迎接春天时的深重忧患:他因为异常特别地爱惜花朵,所以见到春天到来,总是幽恨重重。那种“惜春长怕花开早”式的痛苦,其中所包含着的时光迁逝之恨,美人零落之悲,风雨忧患之苦,以往一直纠缠着他,所以现在回想起来,也有往事不堪回忆的痛心。下片在自我心态调整中,回到现在。可是由于“长把新春恨”的心理积淀,他不由得又进入了新一轮的忧患之中去。“晚恨开迟,早又飘零近”一句,十分细腻地表明他惜花、惜春的内容。结韵在扣题之外,又从现在而忧及未来,生怕风雨无定误了今年的花期,写得深婉入微。这首词中的“春”和“花”,就像以往他所写的伤春词一样,虽来自于自然的触动,而最终形成的感兴又高于自然风景——他是作者忧患于人生风雨与国家前途的审美化表达。春天与花朵,这优美而纤弱的词面,这混合着希望与担忧的风景,拨动了词人心灵上敏妙的忧患之弦。清平乐博山道中即事?柳边飞鞚,露湿征衣重?。宿鹭窥沙孤影动,应有鱼虾入梦。一川明月疏星,浣纱人影娉婷?。笑背行人归去,门前稚子啼声。词写博山道中夜景,写得赏心悦目。上片起韵,先写柳堤扬鞭,再写露湿征衣。一个“飞”字,点出心情的急迫与马行的急促,而一个“重”字,又暗示出词人需要下马整装。这样,一快一慢,在节奏上出现了变化。因为这一停顿,下文的品赏风光之辞才得以展开。接韵写见到孤影晃动,知为睡眠中的白鹭。它将头对着泥沙像是在窥探什么,其实正在酣睡。对于它的晃动,词人猜测是因它在梦里捉鱼虾而睡不安稳。一韵之中,由见到知,由知到猜,体察入微而又涉笔成趣,对那些热心名利的人梦寐不忘得失顺致讥讽。下片由描写自然而及浣纱少妇,写得清幽美好而不美艳轻俗。他的眼光,由白鹭而及河流,他看见了清澈的河流辉映着天上明月疏星的幽丽清旷的景致,又在朦胧中发现了河边的浣纱人影。这是继白鹭影后,词中明写的第二幅图影。接以“笑背”写浣纱少妇的单纯羞涩,显示出纯朴清新的人情美。最后,她的笑声,和门前小儿的啼哭声,打破了静谧的夜,给田园诗式的风景增添了许多生气。本词全用白描写境,使景物既历历如画,又毫无赘笔。上片重在写影,下片则是光、影、声组成的动态图画。丑奴儿近博山道中效李易安体?千峰云起,骤雨一霎儿价?。更远树斜阳,风景怎生图画?!青旗卖酒,山那畔别有人家。只消山水光中,无事过这一夏?。午醉醒时,松窗竹户,万千潇洒。野鸟飞来,又是一般闲暇。却怪白鸥,觑着人欲下未下?。旧盟都在,新来莫是,别有说话??词写信州博山道中的幽美景色和作者流连于其中的闲适之情。词题标明是“效李易安体”,表明是追步李清照词的技巧和用语特征而成。李清照词最显著的特点,是写境的白描和用语的口语化。她以写境的白描(不敷彩)法,用语的口语(非书卷)化,来表达自己真挚深沉的感情。本词就是辛弃疾向李易安学习的成功之作。上片写博山道中骤雨复晴的清美景色。画面疏朗,如随意点染而成,但又很讲究层次。起韵破空而入,写风云陡起,骤雨一霎的景象。接韵一转,写得舒缓优美。写山间雨收云散、天青日出的清幽明澈风景,着意于斜阳的光辉敷染在远树上造成的温润感。三韵写作者由泛览而聚焦山那畔一酒店时的情景。写酒店,本是相对于泛写远山(染)的一种细节描写(点),而在这细节描写中,他又用了一个“青旗卖酒”的特写镜头,来表现他的惊喜。既然风景如此美,还有酒店来让他息劳遣兴,不禁让他对此地十分喜欢,于是上片末韵传达出他屏除尘世干扰、唯求放情山水的情怀。它是承上写景、启下抒情的句子。下片着重抒发他因流连风景而生的闲适潇洒情怀。与上片风景是他在外浏览所得不同,这里的风景是他酒醒后通过博山道中某个窗户向外观望所得。在视角上,有变化带来的新鲜感。“午醉”一韵,承上“青旗卖酒”而来。“醒时”以下,纯是写“无事”之乐。他先是见窗外的松竹摇曳,觉得它们的无比潇洒之姿,足以娱人。这里已经透现出词人自己的放逸风神。以下专心于写野鸟、白鸥这些飞翔的动物使他寄情和忘情的状态,写得幽默风趣,颇有故作波澜的笔意。“野鸟”一韵,以“又是一般闲暇”,写出在静美的自然界中,飞翔的动物带给他的别种闲暇感觉。这“又是”一词,下得饶有余味。词人由“野鸟”而见“白鸥”,见“白鸥”而想起与鸥相盟、摆脱人间机心的往事。然而这盘旋不下而偷眼觑人的白鸥,令词人好生奇怪,词人猜测它“别有说话”,因担心词人加害而有背盟弃约之意,于是痴痴地发出结尾的那一问。这一问,虽然是涉笔成趣,但如果深究,就能觉出他问得波澜顿起,也问得意余言外。在写景上,本词不敷彩,不细描,随意点染而层次不乱,白描使风景清雅淡净,极能传南方夏日山间气象。在用语上,作者用了许多当时流行的口语,如“一霎儿价”“怎生”“只消”“莫是”,等等,使文气活泼轻软,清新自然。作者对“易安体”的效法,使本词具有了“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美学风貌。另外,他写此词虽效用“易安体”,但写得面貌冲淡,情趣幽默,这显然不是获自易安,而是稼轩自身所具有的风貌。满江红游南岩和范廓之韵?笑拍洪崖,问千丈、翠岩谁削??依旧是、西风白鸟,北村南郭。似整复斜僧屋乱,欲吞还吐林烟薄。觉人间、万事到秋来,都摇落。呼斗酒,同君酌;更小隐,寻幽约?。且丁宁休负,北山猿鹤?。有鹿从渠求鹿梦,非鱼定未知鱼乐?。正仰看、飞鸟却应人,回头错?。这首和韵词,在潇洒散淡的风神中,蕴含着对于争名逐利的官场生活的否定和对于行将出仕的弟子的爱惜叮咛之情。而在这一感情之流的下面,则流淌着词人寂寞、失意的潜流。上片纯写南岩景色,而结为人生悲秋的叹息。起韵三个动作:“笑”“拍”“问”联翩而下,写出词人的风流放逸之情。所拍的“洪崖”,实际上是对于典故的一个巧借。它一箭双雕,既暗示了南岩的“高寿”,也暗示出它的高大状貌。词人拍着“洪崖”之肩,问它是谁削成的?这奇怪的问句,无理而妙。它既暗示出翠岩即南岩的高峻,也暗示出南岩的如有仙人措手的风采。同时更重要的,它还传达出词人意态风流的精神特征。这里的“洪崖”和“千丈翠岩”,所指相同。接韵以大笔写意,画出南岩风景萧疏之貌,同时点明自己是再来此地。以下一韵,以一个工炼的对句,刻画南岩周围的山林风景:山间庙宇萧条颓败,树林笼罩在薄薄烟霭中。这里的“似整复斜”和“欲吞还吐”,写出风景处于变化不定中的动态,用来写庙宇,很能表现它的颓败。因为放眼望去,山间风景总有些萧条、冷淡,所以开篇时的风流放意,至结韵时,已经转为秋来万事都摇落的生命悲叹。这“摇落”之悲,看来是由对南岩山间风物观览而得,其实却是词人早已蕴结着的岁月如流、年命衰老的悲感的借机显现。“人间万事”,由他自己的生命悲凉和自然界的季节轮转生发开去,竟有了几分对于宇宙所有生命的悲悯,显示出较深的思致。下片由写景抒情转向对人抒怀。词人首先写与弟子范廓之呼酒对饮的豪酣,再叮咛弟子出仕之后别忘了及早归来,两人再践隐居的约定。并且用“休负北山猿鹤”的典故,强化这种对于弟子的殷切期望之情。“有鹿”一韵,借用两个典故形成对仗,并且在表意上相当恰当,堪称难对。这两句,一写弟子,一写自己,妙在既执着,又宽解,颇有万物各得其所的惬意。结韵巧用杜甫诗歌,含蓄地表现出自己寂寞企盼的心情。这里在语言的层面上没有转折,而在感受的层面上则暗藏着转折,并且“禅机”很深:它可以理解为,因为太沉醉于看飞鸟了,所以对于人声反应不灵,以至于恍惚间以为有人呼唤而错应之。也可以理解为,虽然贪看飞鸟,但潜意识里还是感到寂寞,以至于虽无人呼唤自己,也会忽然答应,回头知错。这就构成了此处外示闲逸而内藏悲凉的抒情效果。此词上片写景而结以生命摇落之悲,下片则抛开此意,专抒隐居之乐,仿佛是“两截子”。但其实,内部的感情逻辑并没有中断。在词人看来,正是因为生命易于摇落,才不值得让它去遭受身外之物的束缚和戕害,而要还它以自由、本真的存在状态。这一点,唯有隐居者的“鱼乐”能够满足之,所以下片重在抒发“鱼乐”。生查子独游西岩?青山招不来,偃蹇谁怜汝?岁晚太寒生,唤我溪边住?。山头明月来,本在天高处。夜夜入清溪,听读《离骚》去?。本词巧借青山、明月,表现作者隐居带湖时期孤寂、郁愤的情感。写景如生,抒情含蓄曲折,可称为词中妙品。上片借山来自写,又能将山品与人品相融。首句落笔就奇,接句含蓄曲折。“偃蹇”一词,本指高耸的样子——用来形容西岩的状貌很恰当,也可以引申为作者的骄傲和傲慢。一笔两意,巧妙之极。而以“谁怜汝”这一问,更写出作者的自怜怜山,自伤伤山。此处的山与人,已在感情上合而为一。“岁晚”一句,也是既写山,又写人。如是写山,指山逢寒冬;如是写人,则指人的老大。这样双绾之后,“太寒生”就成了作者的心理自感,和对于山的移情了。既然山被作者赋予了这样充分的灵性甚至可说是人性,那么,上片末句冲出青山“唤我溪边住”的语句,就不再突兀而矫情。两位岁寒之友因品格相似而思谋相伴,简直再合情理不过。下片借月来自写,也有与上片近似的曲笔和丰富情味。过片说那高天的明月,突然由山头下来了。这就如同一个绝大的悬念,使人不敢置信又渴望得到解释。结韵则做出生动的解释,说这从天而降的明月,是因为被词人读《离骚》的声音打动和吸引。这解释十分巧妙而合理,因为他巧用月影以替代月亮,听他读书的明月,实不过是清溪里的月影。这样的巧用,显示出他专注于读《离骚》的激愤心情。因专心读书,他再无心仰望天空。偶尔一瞥眼前,只见溪中之月凝止不动,似在入神而听。另外,这里的“夜夜”一语,又将前句瞬间的“明月来”化为夜夜的“明月来”,使作者读《离骚》的行为,不再是一个瞬息性行为,而在重复、延长中加深了它的意义,加强了它所含有的作者感情的勃郁愤懑色彩。夜夜如此,长夜如此,这读《离骚》的人,他的情感强度就不待测量而后知了。这首词,也许是作者词作中修辞手法运用得最密的作品,如拟人、双关、悬念、暗示等。而它们也使此词在艺术表达效果上超凡入妙,在情感风味上厚重而含蓄。清平乐题上庐桥?清泉奔快,不管青山碍。十里盘盘平世界,更着溪山襟带?。古今陵谷茫茫,市朝往往耕桑?。此地居然形胜,似曾小小兴亡。本词上片写景含情,下片兴叹说理。把因上庐桥附近的自然形势而产生的人间兴亡和自然变化的感叹,表现得引人遐想,体现出情、景、理的高度统一。上片起韵赋写泉水,这是他站在桥上观望的第一景。他将泉水写得生气淋漓,气势不凡。先着一“清”字状其色,再以“奔快”写其流势之急,这样,泉水的声色形态就似乎写足了。以下在尽头处又以虚笔转出一境,以青山试图阻碍它,而它不管不顾一味奔腾向前的姿态,勾勒出了它的来处和去路,也赋予了它一种乐观、倔强的性格。接韵描绘上庐桥一带回旋曲折、山水环绕的地势,将一幅平常的山水画点染得清幽秀美。上片写景的特色,在于动静交错,生气勃勃,体现了词人对于山水的清赏能力。下片即景遐想,由对眼前山水的清赏,转入对于自然和人事沧桑的思索。他因上庐桥一带襟山带水、十里平地的地理形势,猜想它也许是从当年的城市变迁而来。为了证明自己猜想的可靠,他先在表明这一看法前做出铺垫,也就是用人们常说的沧海桑田的观点做引子。在邈远的时间内,深谷变为山陵、山陵变为深谷的地貌迁变;在漫长的历史上,闹市变为桑田、桑田变为闹市的人间兴废,既然都是可能的,那么,作为形胜的上庐桥一带,有过小小兴亡,当然也就很可能了。这是先立其大,再立其小,顺势而下,无可怀疑。这样的议论,畅快无碍。鹧鸪天鹅湖归,病起作?枕簟溪堂冷欲秋,断云依水晚来收?。红莲相倚浑如醉,白鸟无言定自愁。书咄咄,且休休。一丘一壑也风流?。不知筋力衰多少,但觉新来懒上楼。词上片写景。在安放着夏日凉枕竹席的溪堂卧榻上,他先敏锐地感觉到秋气的来临。一个“冷”字,写出病体初愈的人,对于凉枕竹席、对于透进溪堂里空气的凉意的畏怯。他放眼望去,看见远处似与带湖相接的浮云,在这傍晚时分也渐渐收尽,天明水净。水面上的红莲和水边的白鸟,在傍晚的亮光中,红的更红,白的更白。在他的注视下,那相倚的红莲就像是醉了一样酣然酡红着。而那默默无语的白鸟,简直就是在独自发愁。在红莲白鸟的风景之中,有作者感情的影子。“如醉”“自愁”,这本来是临秋观景的老病词人自己所具有的心理体验,在此他却于无意中将自己的愁怨之情转移给了花鸟。所以,前人对此处的写景极为欣赏,说“生派愁怨与花鸟,却自然”。这就看到了他写景能移情染物、却又并不作态、所以高妙的特点。因为这下意识中的移情于景,使写景不仅色美,而且韵味极佳,深得浑厚之趣。下片言情。过片先连用两个典故,表明他不满于现实的牢骚和又只能强压不平、将壮志付诸东流的自我排遣之貌。紧接着,他以徜徉于山林丘壑之间的“风流”之相,来试图平息自己的不满。这两句,貌似甘心于放老山水,其实悲愤压抑之心,隐隐可见。山林隐逸并不能真正解决他的思想矛盾。结韵以一个散文化的句子,写出病愈之时筋力衰减、懒于上楼眺望的情状。写得很具体,很细致。这就不仅放得开,写得足,而且能回应开篇,并关合词题,使全词在结构上处于圆合的状态。此外,他借筋力衰退而懒于上楼,巧寓了两个意思。一是他由于生命放废而心灰意懒;二是他若上楼眺望,必然会想见故国山河,而恢复又无望,因而会更觉愁怨和悲愤。一个“懒”字,写出了他百感交集、无可奈何的悲痛。此词寓悲壮于闲适,以淡笔写浓情,将身世之痛、家国之痛汇成一片,化骨成水,写出了“烈士暮年”的无穷悲慨。临江仙探梅?老去惜花心已懒,爱梅犹绕江村。一枝先破玉溪春。更无花态度,全是雪精神。剩向青山餐秀色,为渠着句清新?。竹根流水带溪云。醉中浑不记,归路月黄昏。咏梅诗词,是宋代骚人墨客最喜欢写作的。与其他咏物诗词一样,咏梅可以从三个层次来写作。梅花的形色香味,属于模形图貌的第一层次;梅花的神情风韵,属于由实返虚的第二层次;梅花的人格象征,属于抽象感悟的第三层次。作者此词虽然不是经意而为的大作品,且是探梅而非专咏之作,却也能为梅花写出一种神采来,关键在于他有独特的赏梅角度。上片开端总起,写自己以“惜花心懒”而犹绕江村探梅,隐伏着梅花远胜群花的意思。语言明快,而措意含蓄,接韵正面专写江村野梅独立春前的姿态。一“破”字,下得尤妙:它写出了梅花初放的仪态,也写出了梅花冲寒绽放带给溪头的春意。用笔俭省而韵味自足。三韵“花态度”“雪精神”两词,造得新颖,突出了梅花的冰肌玉骨,清高莹洁。“更无”“全是”,通过完全的否定和彻底的肯定,把梅花的“灵魂”勾摄了出来。在他的“梅花颂”中,寄寓着他自己如此花一样独立不阿、清迥绝尘的人格风范。下片写词人探梅之久,爱梅之深。换头写出了一个爱梅的孤独者形象。他说面对青山,贪看梅花的“秀色”,因为梅花的同化,连他的探梅词也写得特别清新了。而作者对它的爱慕,则有同气相求的味道。“竹根流水”一句,既遥应上片“玉溪春”句,又特别为梅花安排下一个更显其清幽的好伴侣——竹子,同时“带溪云”一语,暗写梅花、瘦竹在溪里的倒影,这倒影被云影所映带,绚丽之极,又空灵之极!这比实写岸上的梅竹显得更清美。结韵以一补笔,写自己早已因为这美景而陶醉了,忘记了时间,直到黄昏月才恋恋地归去。全词只不过写了探梅——得梅——赏梅这样一段平常的生活镜头,但在他那精心绘出的爱梅图上,梅花的神韵和作者的神韵,却已呼之欲出了。因为篇幅短小,作者注意在上下片中,对梅花逐步添加翠竹、云影等陪衬物,而不一气叙出。这样,不仅在松紧、疏密的安排上颇为得法,使句意间联系更紧密,而且句句有新意。直到结束句,才把一幅爱梅图画完。生查子独游雨岩?溪边照影行,天在清溪底。天上有行云,人在行云里。高歌谁和余?空谷清音起?。非鬼亦非仙?,一曲桃花水。词写他在雨岩下清溪边的游赏和高歌,意境空灵而又深曲,韵味悠长。上片写他在雨岩下的溪边独行所见。寥寥二十个字,把清如明镜的溪水,溪里蓝天白云的投影,词人自己在岸边独行,在水清影与蓝天白云的投影相交错的图景,描绘得无比生动,如在眼前。特别是一句“人在行云里”,写水中人影与云影的泯然无间,最能传投影之神。投影之所以会比现实美丽,是因为它不仅柔化了事物本来的线条,而且泯灭了事物彼此间的距离,使之统统被“描”到一个平面上。下片写他在溪边的高歌和寂寞。起言“高歌”,是因为这景色太清美了,他忍不住要在此放声歌唱。而“谁和余”一问,则表明了他还向往有人追和。这是向往政治知音的象征化表达。那么有没有相和者呢?有的,空谷里传来了阵阵清音。这清音,不是鬼所发出的,也不是仙人所发出的,而是那一曲桃花水流动时的淙淙声。空谷无人,唯流水知音。作者就这样,通过写溪水的清音相和,传达出政治上缺少知音的深深失意和寂寞。这里的云影天光,溪水桃花,无比明媚,无比自在,它们衬托出词人的无限寂寞——无处可消、无处可告的屈原式的寂寞。鹧鸪天黄沙道中即事?句里春风正剪裁?,溪山一片画图开。轻鸥自趁虚船去,荒犬还迎野妇回。松共竹,翠成堆。要擎残雪斗疏梅。乱鸦毕竟无才思,时把琼瑶蹴下来?。这首春景词,显出清新玲珑的风采。首韵欲扬先抑,采用反衬法,写自己正在搜索枯肠,意欲把春风初起的感觉写入诗词而不可得,突然间,眼前出现了一片溪山,清新得如刚打开的溪山画图。这就总摄全篇之魂,且为下文的写溪山之美做好了准备。“轻鸥”以下,一句一景,以抓摄的办法把眼前风景的动态特征,都展示了出来。鸥逐空船,犬迎野妇,同为动态画面,而一者自在,一者温馨。一“去”一“回”,景物在变化中相互补足,显示出画面所需要的稳定性。另外,这两句,对仗精工,选词讲究,能够体现作者超然物外的人生意趣。过片转动为静,写松竹戴雪、疏梅自放的初春特有景象,写得颇有情韵。松竹梅本是所谓“岁寒三友”,它们经常出现在同一处,或被诗人安排在同一画面中,梅得竹映,气息愈清,精神愈秀,姿态愈美。此处作者却别出心裁,以被雪水洗得青翠欲滴但是无花的松竹,来与开放得正香的梅枝竞美。作者以一“斗”字,写出了不服气的松竹联手举起残雪来与梅枝斗美的情态,赋予自然界以人的憨稚情韵。这三句,把松竹的气概和情趣写到了极处。结韵则以一个可爱的细节作为反压,以乱鸦踩落松竹上雪的煞风景没诗情——乱鸦的煞风景并不能取消这风景本身的诗情,来隐示松竹梅这场“较量”的“胜败”,从而把作者对它们这场“较量”的态度,不着痕迹地一现。收得若漫不经心,随意点染,但风景如生,诗情宛然。沁园春灵山齐庵赋。时筑偃湖未成?叠嶂西驰,万马回旋,众山欲东。正惊湍直下,跳珠倒溅;小桥横截,缺月初弓?。老合投闲,天教多事,检校长身十万松?。吾庐小,在龙蛇影外,风雨声中?。争先见面重重。看爽气朝来三数峰?。似谢家子弟,衣冠磊落;相如庭户,车骑雍容?。我觉其间,雄深雅健,如对文章太史公?。新堤路,问偃湖何日,烟水濛濛?这是稼轩最为精彩的山水词之一。全词艺术手法丰富,措意新颖,使此词显得精彩焕发,大笔振迅,足见作者“词中之龙”的不凡器识。词的上片,由远及近,由大到小,层层铺叙出灵山及齐庵的雄奇景色,并在其中打入一位观景者的心理活动。这使自然景观带上词人观物的主观性色彩,并且赋活了景物。起韵写总观、远观所见,恍若破空而来,把重叠绵延的山峰,比喻成万马正作西驰之势,却被生生勒住,故而最终回旋向东。这是用比喻和拟物手法,将群山写得气势飞腾,化静为动。在节奏上,这里由“西驰”到“回旋”再到“欲东”,一纵一勒又一放,以拦腰控勒,更显示了强劲奔腾之势。接韵又以一“正”字领起,由山外直入山内,从细处赋写灵山景象:以珍珠散乱比喻飞流倒溅,以动喻动,美在灵巧而活泼;以如弓新月比喻山涧小桥横跨风姿,以静喻静,美在玲珑幽雅。“老合”一韵,随笔一点,将自己投闲置散的苦闷和英雄豪杰的本色,借着“检校长身十万松”的意象表达了出来。在隐隐透出渴望检校雄兵意念的同时,也隐隐透出不得如此而投老空山的郁闷。上片末韵,转回写景,将自己那在松海边上的“吾庐”即题目上的“齐庵”点出,并通过对“吾庐”所在场景的渲染,映带出群山和松海的雄伟壮观。值得注意的是,这里写松而避开上韵的明写,以比喻的手法,通过写晴天丽日下状若龙蛇的松影和风雨乍起时势若海涛的松声,化实为虚,尽显松之声色气势。过片先将山拟人化,说一座座山气爽朗的青峰,在早晨争着从云雾里钻出来与词人“见面”。显示出不为人世所喜的词人,被此处爽气的山峰所看重的情景。同时此句不仅暗接上片,也启开下文意路:因为这群山如人一般来争着与他见面,所以可用“人”来形容之。但是形易画,神难描。对于抽象的感觉,一般人只知道以形象的东西来表现,而作者的高明之处,却在以抽象表现抽象,因而显得思维活跃、思想开阔而又能使人易感:山的清新挺秀风姿,就像衣冠潇洒、风度翩翩的谢安家族的优雅子弟们一样;山的雄奇巍峨之姿,就像司马相如乘着那雍容华丽的车骑一样,显得从容优雅,气度不凡。而群山起伏、高下不平的总体状貌,则令人想起司马迁《史记》那“雄深雅健”的文风。在此,作者把他对群山如对高人妙士、如对至文圣手的感觉,很神奇地传达了出来。凭此,他对青山之神的把握和传达,体现了物我同一的最高审美境界。词的结韵,作者以一个问句将他对刚筑好堤坝的山中偃湖蓄满水的期待,表达得空灵、幽邃,引人遐想:灵山有湖水时的更其美妙景观,可谓余味悠长。全词写山水,以动写静,显得生气勃勃,整体意境也显得戛戛独造。想象、拟人、借代、通感等手法的运用,使这一风格上尽显雄深气象的词作,富有趣味、灵感和修辞上的优美。另外,在抒情上,他采用涉笔成趣的点击法,含而不露地抒情,既不使失意牢骚之情溢出词面,又使山水风景捎带表达出这一投闲英雄的苦闷,可谓巧妙得体,意味深长。粉蝶儿和赵晋臣敷文赋落花?昨日春如、十三女儿学绣,一枝枝、不教花瘦。甚无情,便下得,雨僝风僽。向园林、铺作地衣红绉?。而今春、似轻薄荡子难久。记前时、送春归后。把春波,都酿作,一江醇酎?。约清愁、杨柳岸边相候。这是作者婉约词的代表作之一。在辛弃疾描写春光的众多词章中,它别具一格,有散曲风味。词通篇采用比喻和拟人手法,运用丰富的想象,抒写惋惜春光流逝的心情。一气贯注而又细腻缠绵,形象生动而兼秾丽明媚。显得浪漫天真,新奇隽永,呈现出活泼泼的情味。上片叹息大好春光无端被风雨断送。起二句写“昨日”春景,作者把它比作天真伶俐的少女学习绣花,这就显示出昨日春光姹紫嫣红的繁盛美;另外,小女子绣花这个意象本身,就含有一种天真稚拙的青春美,更显示出春光烂漫时的盎然生机。接韵突然一转,写出狂风暴雨对鲜艳繁茂的春花的无情摧残。“甚无情”三字,是责备老天,也是责备风雨,把他的痛心和不满完全表露。因为那恍如小女儿手中绣出的春花,如今已经被风雨摧残得飘零满地,把园林铺成了皱纹层层的红色“地毯”了。一个“皱”字,把不停飘零因而落红层层的花事阑珊景象写得美艳而衰飒,显示出作者心中缠绵悱恻的惜花心情。下片写今日春去难留的愁绪,直透伤春之情。过片接上片末句的余意,把今日阑珊春光比喻成一个招人爱恨的“轻薄荡子”。虽然措语粗俗,但是情味俱足。春光如荡子,则自然难以久留,而它对于作者的深情也自然无所谓;然而作者如那单方痴情的女子,依旧对这不堪挽留的春光有爱、有情——作者对于残春这种爱恨交织的感觉,如果遗貌取神,可谓非“轻薄荡子”的比喻难以准确传递。想到“而今春”的“轻薄荡子”之态,作者遂不能消除春天将要归去的忧伤和敏感了。心中包含浓愁的他,只得转而调动“前时”即去年送春归时的经验,来为今年将到的送春作“心理准备”:记得去年送春归去时,自己的愁情足够把春江酿成一江醇酒的。今年看样子也逃脱不了,还是提前约好那因春归而起的“清愁”,让它在杨柳岸边等着我来与它痛饮,为它解闷吧!这最后几句,由现在翻回过去,又由过去折回现在。那满满一江“酒”,正是表明了他今年如去年一样,愁如春江,浩渺悠长。这三句,造境则清丽空灵,摇荡生姿;写情则缠绵悱恻,豪放遒劲。一剪梅中秋无月忆对中秋丹桂丛。花在杯中,月在杯中。今宵楼上一樽同。云湿纱窗,雨湿纱窗。浑欲乘风问化工?。路也难通,信也难通。满堂惟有烛花红。杯且从容,歌且从容。词写中秋待月不至的失望。上片并不直接写今年中秋无月的遗憾,而先提起过去的美好回忆,以作为现实景况的对比。开头三句,以明丽的笔调,回忆起中秋有月的美好时光。他以简洁的勾勒,写出花影在杯中摇曳、月波在杯中荡漾的良辰美景。不著一字写月色的皎洁,而月色的皎洁如可触摸;不用一语写自己的快乐,而他的快乐如可呼吸。接着提起今夜,举杯赏月的心情未变,可是风景却全然不同了,唯见浓云遮窗,唯见冷雨敲窗。窗子这个抒情的道具,被他用得十分妥帖:以前见花影月波,不要说是在窗外,视界和心情都很开朗,而今云横雨暗,只好闷处于窗内,心情如何呢?这就启开了下片抒情的门户。下片情意由上片末韵暗逗而来,写得激情喷涌。他先是直想乘风而上,去质问造物主为什么让今年中秋云雨阻月。然而天路难通,甚至连向天公投信申诉其情也是妄想。这里,两个“也”字,步步紧逼,把词人逼到了无计可施的地步。一次激情的勃发就这样成为失败的叹息,不得已的他只得转过头来,看着满堂的烛花红光,告诉自己,且消停在这样的歌酒中。这里的两个“且”字,也有不得不如此,姑且就如此的遣怀之意。中秋无月这样一个常见的题目,在词人笔下,显示出巨大的感情张力,使人联想到词外余意,感觉到其隐居时期的郁闷情怀。好事近春日郊游春动酒旗风,野店芳醪留客?。系马水边幽寺,有梨花如雪。山僧欲看醉魂醒,茗碗泛香白?。微记翠苔归路,袅一鞭春色。这首游春词,如一幅单纯的艺术小品。虽无多少深致,却以其精美的炼字、炼句,和幽美迷人的意境令人心醉。作者并不事事写足,而只是择取几个最精彩的镜头:在酒旗招展的野店中痛饮美酒,醉后行至梨花如雪的野寺中快饮香茶,在微醒之际踏翠归来,马鞭起处,似划破无边的春色。这就把春日郊野的幽美、词人出游的快意写足了。在用字上,词人精心挑选、锤炼一些韵味丰美的字眼,如野店、芳醪、幽寺、醉魂、香白、袅等,显示出他本不乏精巧细致的审美品位。在炼句上,他特别造出一种结构奇而拗的句子,在表面上的“不通”之下,引诱人细细地体味这生新的句子的奇特魅力,如“春动酒旗风”“芳醪留客”“袅一鞭春色”。本词还善于利用补白。比如他写游春,只写回来踏碧苔,而不写出去怎样;第一句已到酒店,第三句才写到是乘马出游。又比如他写饮酒,第一韵即写饮酒,到下片才借山僧的眼睛看到他酣醉的情态。这种四面勾连的巧妙补笔,使结构更紧密,词作显得精巧玲珑,确是小品作法。情爱心歌·手拈黄花无意绪念奴娇书东流村壁?野棠花落?,又匆匆过了,清明时节。刬地东风欺客梦,一夜云屏寒怯?。曲岸持觞,垂杨系马,此地曾轻别?。楼空人去,旧游飞燕能说?。闻道绮陌东头,行人曾见,帘底纤纤月?。旧恨春江流不断,新恨云山千叠。料得明朝,樽前重见,镜里花难折。也应惊问,近来多少华发?念旧怀人,这是婉约派词人的拿手题目,周(邦彦)情柳(永)思,秦(观)晏(几道)风流,芬芳缠绵,令人挹之无尽。而作为豪放派营垒里的辛弃疾,他的这首访旧怀人词,其缠绵婉曲之至,也绝不在上述诸人之下。词的起句,先点明时间和节令特征,并惊叹时光流逝。“又匆匆”三字,为加一倍抒情法,表明这样的时光之感非只是今天所有。接着写春风寒冷,无缘无故地使他睡不着。这些都是怀人之情的题前铺垫。同时,“客梦”一句,又对下文内容形成暗逗。以下回忆,即是由“客梦”带出。写往日情事,他不写聚、写乐,而只写散、写别。写离别的镜头,既不乏秦、柳的缠绵,又比秦、柳诸人温雅含蓄。末句折回,写访旧而生的空寂之感。楼上飞燕说旧事,传达出了他的无比怅惘之情。这样的描写,似乎已经将情事写尽了。下片另辟蹊径,以“闻道”开头,“人见”补充,化虚为实,将思念中伊人的形象复现于笔端。“帘底纤纤月”一句,虽只是唯一一句写伊人形象的语言,却绮艳之极,极富表现力,且空白很大,引人遐思。以下重笔抒情,就有了很成功的基础。“旧恨”言当时离别之恨,“新恨”谓今日思念之恨,而以“春江流不断”“云山千叠”来形容之,妙在得于眼前所见,十分自然,且又各与当时情境贴切:当年自己放船远去时,别情依依,如长流的江水;此日人分两处,不可得见时,又堪恨阻隔如云山一样,不可超越。这两句形容,力量显得奇重,其中应该还包含着其他的幽恨。联系他此番不得不辞别豫章故人赴行都的写作背景,其中可能包蕴着身世之感,特别是包含着壮志难酬的幽恨。这是即兴寄托的妙笔。“料得”以下,于无可生发处再作推进,想象万一将来重相见于宴席之前的情形。“镜里花难折”,写尽情长缘短、对面难堪的幽恨。写情至乎此,可谓无以复加,因为他写到了人人心中所能感、而人人口中所难言的境界。最后借虚想中的佳人之口,为自己壮志难酬、白发早生而重加感慨。这样的曲折感慨,比起由自己直说,显得更含蓄有味。一个“惊”字,写透了不该如此却不得不如此的苍凉悲愤。这首词,在缠绵悱恻的儿女恋情中,隐隐散发出勃郁悲愤之气,应是词人个人气质的自然渗透。蝶恋花和赵景明知县韵?老去怕寻少年伴,画栋珠帘,风月无人管。公子看花朱碧乱?,新词搅断相思怨。凉夜愁肠千百转,一雁西风,锦字何时遣??毕竟啼鸟才思短,唤回晓梦天涯远?。本词不仅和人之韵,而且代人表达相思之情。起韵先放开一笔,写自己不再寻找年轻女性的爱情,不再关心画栋珠帘里的风月之情。这是一句反衬,可以加深人们对于下文所写的相思怨的印象。接韵借用武则天表现相思情痴迷的诗句,来表现公子看花对景时高浓度的相思愁。他对一位女子的相思,使他的新词成了令人肠断的离愁别怨的表达。这里的“看花”,一语双关,它同时还表达公子对于所爱女子的欣赏与沉醉。而“朱碧乱”“搅断”诸语,则是抒情重笔,表明公子的相思之深。下片转写女方的相思苦。“愁肠千百转”极写离情之多,西风独雁两句,则化用李清照《一剪梅》词意,表明她夜来为孤独感所苦,辗转难眠,盼望对方的锦书早来。“何时遣”有责怪之意,其实是深深爱情的表达。结韵借用唐人诗意,说她好容易入眠,好容易梦见远行的爱人,却不料被啼鸟吵醒。词人的体恤之意,全在对于啼鸟“才思短”的责备中。本词结构紧凑,层次清楚,运用反衬和对面写来的手法,写透了多情男女的一段相思情。顺便一提,词中的公子,即指赵景明。鹧鸪天东阳道中扑面征尘去路遥,香篝渐觉水沉销?。山无重数周遭碧,花不知名分外娇?。人历历,马萧萧,旌旗又过小红桥?。愁边剩有相思句,摇断吟鞭碧玉梢?。这首相思词,写离开爱人的男子在旅途上的相思。首韵传写出旅人的征途劳苦之状和相思惆怅之情。扑面征尘污染了衣服,水沉香熏染在衣服上的香气也渐渐消减。“香篝”一句,即“渐觉香篝水沉销”的倒装。这样的表达,显示出他对于外出行役的不适应感受。接韵目光由自我注意转而向外凝视。在无意识的观望中,那隔断自己望眼的重重叠叠的青山和不知名的娇艳山花,都变得愈加触目。心中难以诉说的惆怅,从对于风景的无意识凝视中曲曲透出。上片不直写离情而离情浓郁可掬。下片写行人将相思离愁化为创作材料的自我排遣。换头写在人马杂沓之中,离家越来越远。“小红桥”应该是路途中的一个离家较远的标志,故而行人对此而生感慨。结韵点出在全词中一直隐而不出的相思愁闷,也展现了行人为排解这愁闷而赋诗吟词的投入劲头:他骑在马背上专注地摇动马鞭吟句赋愁,竟把马鞭都摇断了。摇鞭的细节,活画出了行人的俊雅风流,也画出了他情不自禁的痴情相,极为富有表现力。临江仙?金谷无烟宫树绿,嫩寒生怕春风?。博山微透暖薰笼?。小楼春色里,幽梦雨声中。别浦鲤鱼何日到?锦书封恨重重?。海棠花下去年逢。也应随分瘦,忍泪觅残红?。这是一首抒情细腻的爱情词。抒情妙在含蓄朦胧。上片就女子这一面来写,纯是渲染意境,以景言情。首以“金谷无烟”出之,表明这是寒食、清明节间。“金谷”一词,令人想起高门大户人家的庭园,里面住着美慧多情的女子。“宫树绿”一语,加深了景物朦胧暗碧的效果,起一种伤感的感情引诱作用,这与女子的脆弱多情的伤春感情正相融。所以,起笔虽然没有直接写人、写情,却通过用典和造境,在这两方面作了暗示。“嫩寒”一句,突出春寒恻恻,显示出女主人公生理和心理的不适。“博山”一句,转入楼内,渲染出女子居处的温馨气氛,并为她创造出一个典型的怀人环境。“小楼”一韵,把她的思念之情借幽梦传写,比正写更雅致也更有深致——连梦中都不能免除思念,醒时的情状就不用多说了。“小楼”这两句含蓄蕴藉的情蕴,以及对仗的工致,足以与晏几道的抒情名句“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媲美。“幽梦”一句,写情尤其多致。整个上片,就是由孤寂的小楼、嫩寒、微香、雨声和含烟幽暗的绿色共同营造出的女子怀人的精致境界。而它在传情上所起到的效果,也可谓“不著一字,尽得风流”了。下片转至男子这一面来写。实际上,上片的意境全是关念中的男子想象的产物。所以一上来,他就急不可耐地问讯道,我那寄给她的情书,什么时候才能让她收到?其中封进了我多少离别的愁恨啊!以下突然转进一个回忆的镜头“海棠花下去年逢”,这是唯一一句显示两人间情事经历的句子,写得温馨香软,足见男子对初次相遇的记忆之深切美好,甚至连他写到的那海棠,似乎也都成了伊人风采的暗示。最后结为十分细节化的猜测,猜测她的必然消瘦,想象她在觅残红——这是男性作者所造的女子伤时伤别之情的经典意象。这样的猜测,无疑显示出男子对伊人的极度钟情。对于此词,陈廷焯评论道:“婉雅芊丽。稼轩也能为此种笔路,真令人心折。”这充分体现出稼轩能刚能柔、手段奇幻的特色。满江红敲碎离愁,纱窗外、风摇翠竹。人去后、吹箫声断?,倚楼人独。满眼不堪三月暮,举头已觉千山绿。但试把、一纸寄来书,从头读。相思字,空盈幅;相思意,何时足?滴罗襟点点,泪珠盈掬?。芳草不迷行客路,垂杨只碍离人目。最苦是、立尽月黄昏,栏杆曲。这是一首夏日闺中怀人词,全篇纯以赋法抒情,足见感情真实的力量。词以“敲碎离愁”凌空而起,不作铺垫,比一般的婉约词抒情节奏快捷。“离愁”可以被“敲碎”,也见出炼意新警。是什么把离愁敲碎了?是纱窗外的翠竹被风摇动而发出的声音。接韵写她产生离愁的原因,原来是情趣融洽的丈夫离家,使她孤独无伴造成的。“吹箫”的典故,信手拈来,写出了他们之间情趣的投缘。一“断”字,一“独”字,则写出了她百无聊赖的眺望,在这无聊中可见到她的浓郁相思情。三韵接“倚楼人独”而来,写登楼眺望所见。写她还正在为伤春所苦呢,时光却在飞逝,偶尔举头,已经看见初夏来临了。“举头”一句,既见其惊讶,也见其伤感。同时,她以“不堪”“已觉”来强调韶光的迁逝带给她的忧伤,也是在暗写等待的忧伤。因为只有在空寂孤独的等待中,人才特别易于伤感,不能忍受迁逝之悲。但等待是没有结果的,要想重温“吹箫人”的情意,唯有读他寄来的书信了。从行踪上看,上片由室内到楼上,再回到室内,这与下片中由室内复来到楼上相结合,写出了女主人公心事重重、无处可以排遣的情态。过片接上片末句情意续写,四个短句繁音促节,如连珠滚下,写她面对“吹箫人”情意绵绵的书信而产生的幽怨。一个“空”字,表明她埋怨对方只有语言却没有行动的情绪。而“相思意,何时足”,则表现出她以全部生命来爱恋的深情,难以被信上的“相思字”安慰补偿的幽怨。正因为感到如此的不公平,所以她才流下那么多的泪水。这里的“滴”字,虽是平常语,但是一字千金。它表明合起来有满捧那么多的泪水,不是一下子洒出来的,而是越想越悲、越悲越想,在反复缠绵的长时间内,无声地滴下来的。然而,她终究是一个深于爱、因而不忍深怨对方的女子,她不仅还是要去眺望行人的归路,而且还将她的怨艾转移到芳草和垂杨这些无能为力的物象上,埋怨芳草没有迷了行人的去路,埋怨垂杨挡住了自己望远的视线——仿佛如果它们无“错误”,行人也就不出门了,即使出门,她也能看见他归来的身影。这样的传情,真可谓能“曲”,传尽了她盼望之极、爱恋之极、也怨艾之极的感情。古人特别喜欢这种表现出怨妇对于游子一往情深的作品,喜欢的就是它“怨而不怒”的蕴藉效果。结句在章法上,遥应开头部分的“倚楼人独”,写她孤独地眺望到黄昏月出、陡然惊醒后更不能承受痛苦之感。这里,以“立尽”这个似平实却老辣的措辞,暗示她伫立眺望时间的长久和如痴如呆的神情。这首缠绵哀感的词,将思妇因爱生怨、爱怨交加的悱恻心态传达了出来,颇有婉约词人的抒情风致。满江红暮春家住江南,又过了、清明寒食。花径里,一番风雨,一番狼藉?。红粉暗随流水去,园林渐觉清阴密。算年年、落尽刺桐花,寒无力?。庭院静,空相忆;无说处,闲愁极。怕流莺乳燕,得知消息。尺素如今何处也?彩云依旧无踪迹?。漫教人、羞去上层楼,平芜碧?。这是一首十分委婉缠绵的伤春相思词,写一位空闺女子怀念情人而又羞涩难言的情绪状态,逼近婉约派词人秦观的风调。上片写这女子眼中的暮春景象。这样写,不仅为下片抒情做好了铺垫,而且已暗蓄着红颜难久而年华虚度的悲愁。起韵点明时间地点,情韵含藏。如“家住江南”,看来不过点明地点,却能突出这是一位比之塞北女子更娇柔的江南女子的哀怨。如写清明寒食,不过是先叙出抒情的特定时间,为下文写景着力,却以一个“又”字传神,表明不止一次独自度过暮春的寂寞和哀怨,使往年暮春的心情被其调动起来。以下一气贯注,铺写残春凋零景象,也于景中含情。“一番……一番……”的句式,是抒情重笔,表明经过许多次风雨之后,如今的花径里已经狼藉不堪了。“红粉”两句,接前风雨而来,实描花落水流红的残春景象和绿意渐浓、园林寂寞的风光。其中的一“暗”字,一“渐”字,如钝刀割肉,拉长了感觉的时间,令人想见她饱受煎熬的时间之长。这两句,除了写出时光的流转之外,在古典诗词的传统语境里,还有一定的象征意味,象征着青春美貌的流失。特别是作者用“红粉”一词时,花落所隐含的美人衰老无华的意思更明显。以下用“算”字总束暮春风光。残春景象在他有点有面的描写中,被收拾无遗,而这位江南女子的伤春之情,也已经从中沁出。下片专写她的孤寂和苦闷、羞涩和矜持,把一个含羞含情的年轻女子的相思情愫,刻画得体贴入微。换头一“静”字,承上启下,既指芳菲凋零之后的寂静,也写情人不在的孤寂。因为难以忍受这过度的“静”,所以她“相忆”远方的游子,可是在“相忆”之始,她已感觉“相忆”的徒劳——“空”字是明证。以下写“相忆”之情不仅“空”,而且“无说处”,这就加倍传写了她的苦闷和幽怨,难怪她要感到“闲愁极”呢!以下就“无说处”转写自己的羞涩和矜持。这满怀的闲愁,只能深藏在心中,不仅不能对伊人说、对别人说,而且还生怕流莺乳燕知道。由是她只好自己隐忍着,在情感的苦汁里泡得透湿。“尺素”以下,由眼前所感苦境,转入对于游子的痴情等待中去。言其既得不到伊人的一封信,也不知道伊人如今身在何方。以“彩云”这一美好的称谓指称对方,表明了她的痴迷未减,以“依旧”来暗怨游子的薄幸,一直未告诉她自己的行踪。这一痴一怨,与前文相忆而无说处一样,表明她的内心充满着惶惑和矛盾,欲爱不得,欲罢不能。结韵所传达的感情也充满了矛盾:她羞上层楼,怕见平芜,却又情不自禁,登楼远望。作者写女子的相思,运笔如此细腻宛转,确能勾魂摄魄。对于这样一首从女性那一面写来的闺中念远词,因为读解到这一层次不能窥见抒情主体的精神风貌,所以人们往往试图给它“最终的解释”,即把它与作者自身的情感状态联系起来,因而得出它是一首政治寄托词的结论。如以春意衰败寄托时局衰微之意;以盼望游子音讯,寄托盼望北伐消息之意;以怕流莺乳燕,寄托忧谗畏讥之心。也就是说,词中这位寂寞的江南女子,是作者对于自己的政治形象的审美化和柔化创造。中国诗词既然原有“美人香草”的抒情路子,采取这一角度来解释本词,也就未必不可以成立。只不过要句句扣死,却也未免失于穿凿。倒不如采取“有寄托入,无寄托出”的认知态度,更为合理。鹧鸪天代人赋?晚日寒鸦一片愁,柳塘新绿却温柔。若教眼底无离恨,不信人间有白头。肠已断,泪难收。相思重上小红楼。情知已被云遮断,频倚栏杆不自由?。本词是一首从对面写来的伤离怨别词。起韵因情载景,写女主人公远眺伤情的状态。“晚日寒鸦”的景象,适足以增添她内心的哀愁。而她之所以注意到这一景象,又是来源于其心理上的需要。二者之间,回环交流,重增悲致。“柳塘新绿”一句,写景清新,而景中含怨。“却温柔”的“却”字,下得有趣。它既写出春水方生、柳色回黄的温柔可爱,又以无灵的自然尚能“温柔”对待自己,来反怨恋人的不如柳色、不如春水,不够温柔。接韵点明离恨,语意重拙。这样的语言,表面上并不“漂亮”——如果认“漂亮”为诗意的一种,显然它也没什么看得见的诗意,但咀嚼之后,可知这是至情之文。它以“若教”的虚拟,和“不信”的强调,写出了白头全是因为离恨太深所致。这就通过普遍性的概括,将自己不能承载的太多离恨勾勒了出来。“白头”一语,下得痛彻,因为她是一个更敏感于美的衰亡的女性抒情主人公。下片正面敷写她的相思之貌。过片先表明自己明知不能再承受悲伤、却忍不住相思之泪的极度痛苦,再接以“上小红楼”的相思远眺画面。这一句里的动作,可以说是才始发生的,也可以说是在全词一开始就发生了的,在此处点出,是对全词意境的一个补足。一个“重”字,将她多次上红楼登眺的过去也一并托出。这就形成一种语境上的暗示:她这一次泪水涟涟地登楼眺望游子归来,也只不过是如以往一样劳而无功的举动而已。结韵承接着这一句的隐藏意义而来,显得十分沉痛,十分无奈,把一个为情所困、无计可施的伤心人的痛苦写到了极处。她说自己并非不知道登眺的无益,并非不知道情人已经远在浮云之外,他们之间已经隔着重重云山,却控制不了自己一再倚栏眺望的念头。这里的“情知”与“不自由”之间形成的反跌式顿挫,把迷恋中人的心理状态揭示得十分透彻。作者竟然会有这样深挚的心理体验,并且能用笔墨,把这几乎不可言说的情感言说出来——他的心是怎样的晶莹剔透,能洞见常人的感情幽微处!田园风情·稻花香里说丰年鹊桥仙己酉山行书所见?松冈避暑,茅檐避雨,闲去闲来几度。醉扶怪石看飞泉?,又却是、前回醒处。东家娶妇?,西家归女,灯火门前笑语。酿成千顷稻花香,夜夜费、一天风露。词上片重在写自己的山行感受,在闲暇中怀有一份孤寂。开头连用“避”字和“闲”字,并用“来”“去”将它们贯穿,就在重复的行为中,写出一种闲暇意趣。“几度”一词,加强了闲暇的效果。“醉扶”两句,写得颇有趣味,把一个沉醉者从醉中初醒的憨态,表现了出来。前回在此处酒醒,此回还是在此处酒醒,飞泉的震耳醒目之势,不著一字而声态毕现。而扶怪石看飞泉的动作,也在表明,此时他的伴侣唯有酒与山水。这就在涉笔成趣的写景中,透现出作者的孤独。表面上的欢乐和事实上的沉寂之间,形成对照,使读者的笑中含泪——山水虽然可以怡情,而像作者这样的人,岂可以只凭山水来悦志?下片先后描画了两处风景。先是小小山村男婚女嫁的热闹景象。在“灯火门前笑语”的热闹中透出乡情的淳朴和温馨,这是使在黑暗中观望的作者受到深深吸引的原因。接着他又从人家门前的灯火,转而注目于造成这种生活的乡野背景。他看见了千顷稻花,闻到了它那自然的气味。他喜欢这样的气味,于是以“香”字为它命名。他因这稻花香而感觉到丰年的临近,也感觉到在风调雨顺中,大自然的勤勉和善意。这里,前后两种风景相互映衬,表现出村野的稳定、温馨和由此而生的足以令人忘怀自己的吸引力。无论是“灯火门前笑语”的嫁娶行为,还是在静夜里散发香气的千亩稻田,都是人在其间活动的结果,这与上片中的怪石飞泉这一纯自然的美一起,构成了田园之美的全息图画。作者对于田园的欣喜,也就从他所构造的这幅自然——人的活动图景中体现了出来。并且他最终因为淳朴的乡野之人的活动,而遗忘了自己独自面对自然时的孤寂。清平乐村居?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轻笔淡墨,宛然一幅农家生活素描,令人赏心悦目。首韵先推出一座茅屋,它又低矮又仄小,十分简陋,但坐落在草色青青的溪头,却显得颇清幽。微醺的词人信步走来,就发现了它。接着他忽然听到从中传出一些悦耳动听的软媚的吴音,并且好像在相互逗乐,于是忍不住伸头朝里一望,这才发现,原来操这么软媚的吴音在相互逗乐的,不是年轻的夫妻,而是一对头发已白的老公公、老婆婆。上片从“相媚好”的声音到白发翁媪的形象的跌出,颇有出人意料的喜剧效果。下片正面入笔,看似平平叙写了他们家三个男孩儿的活动:大孩儿在溪东头的地里为豆子锄草;二孩儿在家门边的空地上编织着养鸡的竹笼子,最小的那个呢?也被他找着了,他正躺在溪边上剥莲蓬子吃着玩儿呢。在叙写小儿的活动时,作者连用了两个词“最喜”“无赖”,表明他在无忧无虑的儿童身上感受到的天真童趣,和他作为一个成年人回看这种童年生活时的羡慕和喜爱。全词妙在信手偶得,全是词人醉里信步的耳闻目睹,没有什么预先的安排和酝酿。在手法上,可谓无法而有法:信手得来,是无法。上片由观屋而闻声,由闻声而见人,越推越近,秩序不乱;下片三个孩子疏疏安排,意态闲闲,而在“小儿”一段则感情毕见,于是浓淡相宜。此词虽是小品,但如同齐白石之画虾,也能见大家风范。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本词是作者农村词中的代表作品之一。它描写江西农村夏夜的风景变化和观景者的情绪,意境幽邃,构思灵妙,深具艺术魅力。上片写山野静景,用墨丰润饱满,暗示出作者安闲自适的心情。作者欲写乡野之夜那深邃的安静,却以局部的声响来表现之。首韵写在太过明亮的月光下,远枝上无浓荫遮覆的鹊鸟睡不安稳的样子和清风吹拂中半夜里的蝉鸣。这都是为了突出自己夜归时的闲适。明月清风,蝉鸣鹊噪,无不是行人的消闲物。接韵作者由蛙声喧闹如鼓,知道了稻田的水分充足,感到了丰年的临近,并且这种感受又被稻花香味所证实。此处借蛙鸣来“说丰年”,不仅巧妙,而且得当。因为田里没有水则没有喧闹的蛙鸣,没有水,水稻也就长不好,蛙声——水——水稻的天然联结,使得“蛙声一片”足够资格去“说丰年”。可以想见,当热爱田园的作者听到这片蛙声的时候,心情比在起韵时更为舒畅。下片写山雨欲来前的景象,用墨疏淡灵动,却表明了作者由安闲到急迫的心情变化。他先以一个疏宕的数词对偶句,写夏夜风景的变化。刚才还有亮得让鹊鸟睡不安的明月呢,一转眼,天空只剩下“七八个星”了,紧接着,“两三点雨”落到了身上。这里用笔虽然轻描淡写,但明松暗紧,气氛陡然紧张。深谙江南气候的作者,知道在这多雨的季节,“两三点雨”就是急雨将来的信号,而他正在山前,无处可躲避。他一边在记忆中搜索着避雨所,一边匆忙绕过山前路,转过溪桥,记忆中的“茅店”突然(果然)出现在眼前——他的喜悦、庆幸之情无以言表。这一韵,他以一个倒装句,把“旧时茅店”这个可爱的避雨之处提到溪桥前面,以突出他的关心所在。一个“忽见”,以短促的节奏写尽了他的惊喜和欣慰,而全词也依赖一“见”字,点明夜行者本人。这两句,把他夜行遇雨的紧张心情写得十分透足,也把他见到“茅店”的喜悦写足了。把自己这样狼狈的情状写进词中,是对自己的调侃,显示出心情的轻松。在表现手法上,词纯采用赋法写景,有拙稚风味。在构思上,全词通篇明写景,直至篇末“忽见”处,才把其人点出,以之反领全篇,更见韵味。鹧鸪天鹅湖归,病起作?着意寻春懒便回,何如信步两三杯?山才好处行还倦,诗未成时雨早催?。携竹杖,更芒鞋,朱朱粉粉野蒿开?。谁家寒食归宁女,笑语柔桑陌上来??全词写的是一幅生机盎然的农村风景画。上片写词人病愈出游的情状。他本来是个喜欢寻幽探胜的人,然而由于病,体力不够,不能特意地去寻觅春光,只好随着体力所能,随便走走看看。于是,他开始就为自己的信步而行打气。他说,刻意去寻访春天,因为走不动,到不了目标而回去,还不如像我这样,信步而行,随意喝上两三杯呢。他信步走着,发现了眼前山景的美妙,不想这时已经疲倦,于是随意休憩,构思起春游的诗歌来。这时一阵春雨,淅淅沥沥,仿佛是特意催他诗成的雨信。这样,三、四两句,一“倦”一“催”,一伏一起,曲折有致,最终则归于对于信雨的喜悦。下片则着重写野外风光和人事,而把自己的欣赏暗藏其中。起首两小句,补写自己出游时“竹杖”“芒鞋”的装束,以下全是写野外所见的景象。田野上,野花盛开,虽不名贵,但红红白白,如铺锦绣,给田园带来烂漫的春意。这正令喜欢健康之美的词人陶醉着,蓦地又从嫩叶葳蕤的桑间小路上,传来了渐渐走近的农家女儿爽朗的谈笑声。了解农村生活的作者马上想到,这是已经出嫁的女儿们,趁着寒食的空闲回娘家呢。朱朱粉粉的野花和这群无拘无束的女儿,同是这片田野上的花朵,她们是那么相配,那么健康和自然。看着这片风景的词人,内心的安宁和欣喜是无须言喻的。从画面的效果看,最后那群神采飞扬的少妇们的进入,使这一被白描得很淡净的风景陡然鲜亮起来。此词的主要特点,在于写景不刻意,抒情也不刻意。这种随意点染的特色,就造成了全篇笔意的“淡”,一种饶有余味的“淡”。这正反映了词人心中随缘自适的冲淡之情。鹧鸪天代人赋?陌上柔桑破嫩芽,东邻蚕种已生些?。平冈细草鸣黄犊,斜日寒林点暮鸦。山远近,路横斜,青旗沽酒有人家?。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词以一个行路者的眼睛,随意摄取了最能体现出初春乡园气息的风景:柔桑、幼蚕、细草、黄犊、荠菜花等,以之构成一幅江南春日田园风景画卷。这个行人可能是别人,但观察者的眼睛,却是喜爱这片初春风光的作者自己,是他用清新疏淡的笔墨,来营造了全词的意境。上片是远近交错的两张图画。首韵中,由“陌上”那全景式的观望,到对“东邻蚕种”的近距离注目,点画成一张有所关联的图画;接韵中,一“鸣”一“点”,取意各别,使江南春图显得神韵悠长,动物的气息、人的气息流布于境中。具体说来,细草黄犊的近景在朴素、安定的景象中透出了春意,寒林暮鸦的远景不仅表明这是个寒意未消的初春光景,还传出行人几分惆怅的情意。游子惆怅,在此句表现得比较集中。如果说上片写景以稳定为主,下片则出之以动荡。换头“山远近,路横斜”的推移,卖酒人家的青旗忽然在山与路的推移中闪出,都在表明这一特点。这一韵,在情感上对上片末句的游子之情,是一个暗接:看到“斜日寒林点暮鸦”的行人,确乎是需要一杯酒来化解他的旅兴了,于是一面酒旗招摇而出。可以想见,他的旅兴与旅愁,都有希望在这乡村酒店得到化解。接韵中,他以好整以暇的眼睛,看到了这首词中最小的景物——溪头荠菜花开得烂漫风光,并想起似愁风雨而未开的“城中桃李”,表现出他对朴实无华、不畏风雨、先春而放的荠菜花生命力的赞美。在对比中,那“城中”畏怯风雨而未开的桃李,显然不如这溪头的小小荠菜花儿顽强有活力。作者以这两种花儿作对照,纳入了他对于生活的感悟,这感悟因为表现得含蓄,就为读者留下了再创造的无限空间。自古以来,对此两句的象征意义,人们多方探讨,愈觉妙谛无穷,这使结韵成了本篇中最为警策的词句。浣溪沙?父老争言雨水匀,眉头不似去年颦。殷勤谢却甑中尘?。啼鸟有时能劝客,小桃无赖已撩人?。梨花也作白头新。词上片写父老们的喜雨和他的悯农。因无粮可食而长期用不上炊具的父老们,对雨充满了喜爱。这喜爱从他们稍稍松弛的眉头上反映出来,从他们预料有粮可收、因而提前扫却炊具上灰尘的行动上反映出来。一句“争言”,把父老们与他的亲近,他在长期的乡村生活中与父老们的感情写了出来。父老向他“争言”,是因为他关心他们。他关心他们,还从他记得去年以来父老们眉头紧锁的细事上反映出来。这里笔墨虽少,含意却多,词人由今年写去年,把一年来父老们艰辛万状的生活,以夹带法映照写出,那些长颦的眉头,那些因长期无食可炊而沾满灰尘的炊具,和他们热切盼望饮食而扫甑尘的动作,是多么具体、真实、有表现力的细节!下片写他对于雨后风景的喜爱。在这里,因为雨,一花一鸟无不叫人赏心悦目。小鸟时时啭鸣,如同歌唱着来劝自己饮酒;桃花雨后开放得那么娇俏,宛如不知自己美丽的天真少女,就那么放任而自由地开着,使人情不能自已;至于梨花呢?因为雨水的洗涤,也脱尽浮尘,而变得更白,如同才始开放,如同满头新白的老人头发。这几句,以拟人手法写花鸟,将花鸟写得生机勃勃,色彩欢快,情韵悠然,足见词人对于春雨的由衷欣喜之情和他拿捏自然的真本领。鹧鸪天?石壁虚云积渐高,溪声绕屋几周遭?。自从一雨花零落,却爱微风草动摇。呼玉友,荐溪毛。殷勤野老苦相邀?。杖藜忽避行人去?,认是翁来却过桥。词上片写江南暮春风景。暮春的江南,具有雨水充分、气候湿润,因而景致多含有“水气”的特点,起韵就是写这样的景象。这里在石壁上越积越高的云气,绕屋不散、渐渐增强的溪水声,都与瓢泉有水有山的环境特点、山润水明的季节特点极为吻合。作者一边兴致勃勃地走来,一边随意欣赏瓢泉附近农村的石山与溪水,不知名的野外人家,心情愈加舒展。接韵补出这是暮春时节的观望,并且以“一雨花零落”和“微风草动摇”的对仗形成对比,写出春光逝去、夏草初长的季节迁变,表明作者随缘自适、无所不可的自然忘机态度。下片写野老邀客的情事。过片补写自己是接受野老之邀,前来赴小饮的。“玉友”“溪毛”,全是家常风味,全是乡野气息。就野老那方面来说,所荐不过“玉友”“溪毛”这类微薄的饮食,却毫无忸怩惭愧之色,一“呼”一“荐”,足见他的淳朴和热情,与“玉友”“溪毛”一样,这就是作者所喜欢的乡野本色,也是作者欣然而来赴饮的原因。以下更以“殷勤”“苦”字来点明他的淳朴热情,而以“邀”字暗扣作者的赴约。结韵写野老,更是诙谐幽默,妙趣横生:大概是因为在家等得不耐烦了吧,他拄着拐杖,来到门前溪水上的小桥旁,站在桥头盼望作者的到来。又许是他久等而不见作者,只见偶尔来往的行人吧,有几分失望的他,打算下桥回屋去了。这时候,又来了一个“行人”。老眼昏花的他,误以为这还是别人,因为桥窄,于是他匆忙避让,转身而去。而正在转身之际,却忽然把作者认出来了,于是马上过得桥来,热情迎接稼轩翁。这“忽避”和“却过”之间形成的戏剧性转折,以一个抓摄到的镜头,把野老昏花其眼、失望其情和热诚其意的全部心理内容和迎客动作,悉数纳入其中,让人感觉到在这自然的情态中,作者那诙谐、风趣的微笑,于是读者也一起跟着微笑了。这首词最大的艺术特色,是善用补笔。比如三、四两句写季节和雨水,对于一、二句的云气和溪声,就能够补足;过片一韵,对于作者为何前来小饮,也能形成补充交代。这些补笔,使结构显得紧凑、完密,显示了作者巧于剪裁与安排而不见人工痕迹的本领。这些都令这首艺术小品既精巧玲珑,又天趣盎然;既风趣明畅,又含蓄有味。 赞 (0) 相关推荐 贺新春诗词专辑||一夜兼双岁,天涯共此时。 走进诗摘词选,品味诗意人生 新春大吉 万事如意 绝 句 辑 录 除夕 作者/王丽娟 妙舞清歌不夜天,悠悠钟鼓贺牛年. 新冠扫尽春潮涌,祥瑞中华又启帆. 除夕 作者/金永波 千门启锁万灯悬,火树银花不夜 ...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凄美词50首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凄美词50首 辛弃疾词10首串讲 辛弃疾词10首串讲 辛弃疾《破阵子》鉴赏,这首词才真是叫豪放词,但也有点悲壮 辛弃疾《破阵子》鉴赏,这首词才真是叫豪放词,但也有点悲壮 辛弃疾的这首词,充满了无奈与悲凉,在词坛上的位置极高 宋朝,词坛上大家辈出,名作纷呈.辛弃疾的词,用典巧妙,包含万千,风格豪迈深邃.这种创作风格和他的自身经历息息相关. 辛弃疾是智勇双全的英雄,曾经带50名骑兵直奔五万之众的金兵营地,生擒叛徒送到建康处死 ... 辛弃疾的三首登临怀古词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千古江山, ... 十首最经典的辛弃疾词,百读不厌! 辛弃疾是中国文坛豪放派的代表,平生以气节自负,以功业自许,人称词中之龙. 他擅长以文为词,其词艺术风格多样,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他的作品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典故,既能抒写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也 ... 鹧鸪天50首·诗自天成词发芽 千奇百怪话人生--鹧鸪天(10阕) 鹧鸪天①--情缘似酒 莫向金樽问始终,当年好梦与谁同?只因红袖如纱薄,偏惹情缘似酒浓. 春已走,忆无穷.惊醒常恨锦屏空.鸾胶难觅情难继,斩断相思又一丛. 鹧鸪天②- ... 辛弃疾的这首词鲜为人知,所描写的景色,却令人心旷神怡! 空山新雨,明月清泉,古典诗词中的景色,总是能给人带来别样的美和韵味.本文就让我们通过宋代词人辛弃疾的<生查子·游雨岩>,来一同邂逅古典诗词中的美丽景色. 顾名思义,辛弃疾这首词所描写的景色 ... 辛弃疾的一首词,把一个寻常场景,写成了千古佳作 "上马横槊,下马赋诗."用这句话来形容辛弃疾十分恰当.辛弃疾是个文武双全的人,文能提笔写诗,留下了一首首精彩纷呈的千古佳作:武能披甲上阵,于千万人之中取敌人首级. 辛弃疾,字幼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