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挨冻,先学会看“分界线”
随着冷空气的来袭,全国多地出现了大范围的降温天气。在气温下降的同时,秋意也随之而逐渐浓厚。“春捂秋冻,不生杂病”是在民间广为流传的保健防病谚语。这句话意思是,人们在春天不要急于脱掉棉衣,秋天也不要刚见冷就穿衣过多;在秋天适当地冻一下,对身体是有好处的。虽然秋冻有助于增强体质,但也要注意把握好其气温分界线,方能科学挨冻。 (记者 陈晓琨)
秋冻不等于挨冻 需要讲究时机
从中医的角度来看,秋冻有两层含义。首先,它的第一层含义是“初秋不忙添衣”。“秋冻”只适用于夏秋季节刚开始转换,气温尚不稳定的时候,暑热尚未褪尽,过多过早地增加衣服,一旦气温回升,出汗着风,很容易伤风感冒。所以在初秋,适当地冻一冻是对健康有一定好处的。
其次,古人提倡“先寒而衣”,这就是秋冻的第二层含义——拖延添衣时间。《摄生消息论》中记载:“秋季寒甚方加棉衣,以渐加厚,不得一顿便多。”其主要意思是,让身体有一个循序渐进的适应寒冷的过程。
在晚秋时节,我们可以适当地拖延增加衣服的时间,适当地接受寒冷的刺激,这样有助于锻炼我们的耐寒能力。当然,秋冻要以我们自身能够接受寒冷的程度为限。毕竟,秋冻并不意味着要挨冻。
气温分界线:15℃以下
一般来讲,秋冻提倡在秋季气温稍凉时进行,不要过早、过多地增加衣服,让身体逐渐适应寒冷、提高抗病能力。但当气温急剧下降时,老年人则不可一味追求秋冻,否则就易生病。
鉴于我国各地入秋的进程不一致,因此应以15℃为分界线。如果秋天的气温降到15℃以下,且持续两周以上,就可以穿上秋冬的衣服了。
三个部位尤其要做好保暖
虽然秋冻是为了提高人们对逐渐变冷环境的耐受性,但如果老人的体质本来就弱,还是不宜乱冻。在气温波动比较大的天气里,体质较弱的老人尤其要注意保护好脚部、肩颈、胃部等位置,不要让其受寒。
脚部保暖 因“寒从脚下生”,人体脚部有肝经、肾经、脾经三条经络通过,每一条经络都和人体健康息息相关。脚部是寒凉侵入体内的主要途径,受凉是关节病、脾胃疾病、妇科疾病等病症的主要诱因。而且,本身下肢的血液循环就要比上肢差,所以老人在秋季更要做好脚部保暖,及时换上一双暖和的鞋子是十分必要的。
此外,老人在睡前用热水泡脚,有助于改善手脚冰凉、上热下寒等问题,还可在煮泡脚水时加入花椒、生姜、艾草等药物,增加温热之力。
泡完脚再配合按摩足底的涌泉穴,能够起到引火归元的作用。擦干双脚后,再穿上袜子锁住温度,就可以睡一个温暖香甜的觉了。
肩颈保暖 人体的肩颈部附近分布着众多重要的穴位。若肩颈部感受风寒,不但会引起肩颈疼痛,还易引发咳嗽、感冒、头痛等不适。
因此,老人在秋季早晚出门时要护住颈肩,可以戴一条薄薄的围巾,既时尚又养生;宜经常模仿“乌龟伸脖”的动作,前后伸缩脖子,再进行左右转动,有助增强保暖效果。
胃部保暖 胃的保暖同样不容忽视。入秋后,老人不可再贪食冷饮、瓜果,避免穿短上衣;日常可将双手搓热放于胃脘及脐部,以温煦胃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