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看穿了“死亡世界”,人就会明白——“活着,真好”
人生还得继续
常有人叹息:“人生在世,不如意十之八九。”
仿佛人来这世间就是受苦的。
许多人忙碌了大半辈子,甚至儿女都已成家立业,本以为到了“颐养天年”的时光,却突然发觉——
他们丧失了生活的目标。
人们总是会在“期待中”,努力攀向一个能让他们获得解脱的目的地。然而,当他们真正到达了那个目的地时,他们就会发现——
其实并没有所谓的解脱,人生还得继续。
如果不愿直面死亡带来的恐惧,那么,我们就必须看穿“死亡”的本质,否则,年龄越大,我们越是不可能真正安心地“享受生活”。
白色的永寂
不少人在上了年纪后,为了摆脱死亡阴影,开始向着宗教学说倾斜。
在这里,我们需要明确的一点是(我必须对我说的话负责)——
宗教学说只是一把“开启永恒之门的钥匙”,它对我们的作用,并不是让我们进入“永恒之门”,而是让我们得以“向门里看一眼”,并因此更加热爱生活本身。
我们为什么会来到这个世上?
有人也许说:“是父母带我来的”,也有人会说:“是上帝的游戏。”
其实他们可能没有思议过另外一种可能:
“是我自己要来的。”
世人总是颠倒的,他们以为自己恐惧的是“黑暗”,而事实上——
万物之所以能够存在,同时也是因为“黑暗”所带来的“阴影”。
如果这个世界上只有“光明”而没有任何“黑暗”,这个世界就不被我们所观察。
这里请大家注意一个事实:
我们之所以恐惧死亡,不是在恐惧“永恒的黑暗”,我们在恐惧的其实是“永寂的光明”。
换而言之,在我们的记忆中,“生我之前”和“死我之后”并非是一片黑暗,而是你根本无法描述的“光明世界”。
我们的本质其实是“永恒的光明”,通过给光明“沾染上”阴影,我们和万物才得以区分。
“给一杯清水中滴入一滴墨汁,形成的图像是美妙的。”
换而言之,人们获得快乐的方式,很多时候都是通过“破坏纯洁和完美”来达成的。
这世上多数人,都在潜意识中孜孜不倦地寻找一种完美,并占有这种完美的“破坏权”。
请注意,在这里“破坏”是一个中性词,是指打破那种“完美的平衡”以此来让“残缺”的万物在世间显现,因此,我们才能获得快乐的体验。
换而言之,“完美”本身就是最大的残缺,而完美的“灵魂”通过给自己蒙上“黑暗的阴影”,来让自己从“永寂的光明”中来到这个看似黑暗的世界。
活着,真的很好
在这世上,我们唯一感受不到的就是“我们自己的死亡”。
如果你已明白如上所述,就应当明了:
“生我之前”和“死我之后”,我们其实都在一片“永寂的光明”中。
佛教称之为“常寂光天”,基督教称之为“天堂”。
而事实上,我们并非只有在出生前和死亡后才处在沐浴在这种光明中,这里其实想说的是——
就是当下,我们依旧处于这样的光明之中,只是我们通过“黑暗”将万物的轮廓勾勒而出罢了。
如果把我们“光明”的本质称作“善”,那么“人之初,性本恶”完全没有错误。
但是如果把“黑暗”的造物手段称作“恶”,那么“人性本恶”也合乎道理。
在这里,我们完全可以想象得到,为什么“人生如此痛苦,我们还要来到这个世间?”
这只是因为——
在那“永寂的光明”中,虽然拥有着一切,却让万物无法显形,它的空寂就仿佛我们置身“永恒的黑暗”中那样痛苦。
天堂,是一个极为寂寞的地方,那里只有没有形体的“上帝”与他没有形体的“天使”们。
于是,上帝想出一个绝妙的办法,让他自己得以摆脱这种永恒沉寂的痛苦,那就是——
创造了自己的对立面,让万物得以复苏。
看到这里,也许你就明白了:
在这个世界上,任何所谓的痛苦,与“永恒的沉寂”相比都微不足道。
在人生这个故事中,你就是那个不断来到这个黑暗的世界的“上帝”,你从来都这样告诉自己——
活着,真的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