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经后错的治疗
一、证治方药
(一)寒凝血滞
1,临床表现:月经后期,量少,色黯红有血块。面色黯、白,少腹冷痛拒按,得热痛解,畏寒肢冷。舌质淡,脉沉弦。
2,病因病机:经行之际,感受寒冷,寒凝血滞,气血运行不畅而致。
3,治法:温经散寒,活血行滞。
4,方剂:温经汤(《妇人大全良方》)加减。
药物:党参10g,当归10g,川芎5g,白芍15g,桂枝5g。莪术5g,牛膝10~15g,丹皮3~5g,甘草5g。
方义:牛膝,当归、川芎、莪术、丹皮活血行瘀,桂枝温经散寒,芍药和血敛阴,党参补气,气旺则邪易去而经易行。
加减:腹痛拒按者,去党参,加香附、艾叶温经:经量多者,去莪术、牛膝,加益母草、艾叶、炮姜温摄调经。
5,变通法:或用《金匮要略》温经汤,即吴蔸、丹皮、麦冬、桂枝、当归、半夏、人参、川芎、芍药、阿胶、甘草、生姜,用治寒凝血滞、经期延迟尤佳。
(二)阳虚寒盛
1,临床表现:经行后期,量少,色淡,质清稀。面色苍白,腰酸无力,腹痛绵绵,喜温喜按。舌质淡,脉沉迟。
2,病因病机:阳虚不能化气、生血、温宫,寒盛而血运不畅,引起本症。
3,治法:补虚暖宫,散寒温经。
4,方剂:大营煎(《景岳全书》)加减。
药物:当归10~12g,熟地10~12g,枸杞子10g,杜仲10g,牛膝10g,肉桂6g,炙甘草6g。
方义:当归、熟地、枸杞养血补血,杜仲、牛膝、肉桂补肾温阳,甘草和中。方中尚宣加人散寒止痛药。
加减:小腹冷痛,加谈附子、淡吴萸、细辛散寒:兼气虚者,加党参、黄芪补气。
5,变通法:若月经后期,来而量多,属肾虚不摄者可用温经摄血汤(《傅青主女科》)。
(三)血虚
1、临床表现:月经后期,量少,色淡,质稀。面色无华,头晕目眩,心悸怔忡,小腹空痛。舌质淡,脉虚细。
2,病因病机:多为久病或出血后,营血亏虚,血海不充,经血不能按时而下。
3,治法:益气养血:
4,方剂:八珍汤(《证治准绳》)加减。
药物:党参l0g,白术10g,茯苓15g,甘草5g,当归10g,白芍10g,川芎5g,熟地10~15g,益母草15g。
方义:党参、白术、茯苓、甘单健脾益气,脾气健旺则气血生化有源:当归、白芍,熟地、川芎养血和血,血海充盈则经血按时而下:益母草化瘀调经而不伤气血。
加减:气虚加黄芪益气,心悸加五味子、远志养心,小腹空痛加肉桂温经。
5、变通法:可用人参养荣汤(《局方》)加减,也是益气养血之剂。
(四)血瘀
1,临床表现:月经后期,量少,色紫黯,质黏稠夹血块。小腹痛拒按,瘀块排出则痛减。舌紫黯有瘀点(斑),脉沉弦。
2,病因病机:少腹瘛积或多次流产,瘀血留滞,血脉不通。
3,治法:活血通经。
4,方剂:桃红四物汤(《医宗金鉴》)加减。
药物:桃仁10g,红花5g,当归10~15g,川芎5~10g,赤芍10~15g,生地10g。
方义:桃仁、红花活血化瘀,当归、川芎、赤芍、生地和血活血。
加减:经行不畅,有血块者,加牛膝、泽兰、茺蔚子活血:兼气滞者,加香附、乌药理气。
5,变通法:如瘀血证甚夹寒凝者,用少腹逐瘀汤(《医林改错》)加减,温寒活血通经。
(五)气滞
1,临床表现:月经后期,量少,色正常。小腹胀痛,经前乳胀,胸闷脘痞,时欲叹息,情绪抑郁。舌苔薄,脉弦。
2,病因病机:情绪忧郁,肝气不舒,气滞而血脉不畅,经血不能按时而下。
3,治法:行气通滞。
4,方剂:柴胡疏肝散(《景岳全书》)加减。
药物:柴胡10g,川芎10g,赤芍l0~15g,枳壳5g,陈皮5~10g,香附10~15g,甘草5~10g。
方义:用柴胡、香附、枳壳,陈皮理气,赤芍、川芎和血通滞,甘草和中。
加减:腹痛加乌药、艾叶温通,乳胀加川楝子、广郁金理气:经血不至加当归、益母草调经。
5,变通法:可用加味乌药汤(《济阴纲目》)。即香附、乌药、砂仁、木香、延胡索、甘草,行气通滞而无疏肝作用。
(六)痰湿
1,临床表现:月经后期,量或多或少,色淡、质黏,形体肥胖,多毛,身体困重,口中淡腻,胸闷脘痞,纳差泛恶。喉中有痰。带下量多。苔白腻,脉滑、弦。
2,病因病机:肥人多痰,湿阻胞宫,血海不盈,月经迟期而至。
3,治法:化痰理气。
4,方剂:苍附导痰汤(《叶天士女科》)加减。
药物:苍术10g,香附10g,陈皮10g,茯苓15g,法半夏10g,枳壳10g,甘草5g。
方义:苍术燥湿化痰,半夏、陈皮和胃化痰,枳壳、香附理气化痰,茯苓、甘草健脾。
加减:兼脾虚者,合四君子汤(《局方》),加入党参、白术健脾益气:兼血瘀者,加川萼、当归活血。
5,变通法:脾虚痰湿者用六君子汤(《医学正传》)加香附、川芎、苍术健脾化湿。
二、医家经验
(一)刘本五经验
月经后错或称月经稀发,与闭经病因相同。轻者月经后错,重者月经稀发,再重者闳经,只是病情程度和阶段的不同。偏于寒者居多,常伴小腹凉,四肢不温,经血不能如期而至。治以温经汤为主方,夹郁者可用得生丹或逍遥散,经闭日久可加桃仁、红花、牛膝。因脾虚用八珍益母丸、归脾汤等。(北京中医医院,等。刘本五妇科经验,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2,109,89)
(二)祝谌予经验
血寒者,实证用温经汤或艾跗四物汤,加茴香、乌药、益母草。虚证用大营煎加吴萸、巴戟、仙灵脾。血虚,用人参养荣汤或八珍益母丸,或圣愈汤加阿胶、龟甲胶、鹿角腔。气滞用逍遥散加玄胡、郁金、留行子、益母草。(钱自奋,等,祝谌予临床经验集,北京: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1993,51~53)
(三)赵绍琴经验
血为寒凝滞者,用温经散寒法,药如吴萸、桂枝各12g,川芎、当归、党参各l0g,白芍15g,炮姜3g。寒凝当加重药量,或加附子,党参、乌药。若苔黄、便结、脘腹胀满,加焦三仙、鸡内金、木香。气血不足者用芪、参、术、苓、草、归、地、芎、芍各10g,肉桂3g,龙眼肉30g,补养气血。下元不足加桑寄生、杜仲、芡实:若气陷不摄加升、柴、牡蛎、五味子、桑螵蛸、乌贼骨。气滞者用乌药、木香、姜黄各6g,香附、旋覆花、苏梗,丝瓜络各10g,元明粉3g。部滞化热加赤芍、丹皮、白头翁,肝郁化热加柴胡、黄芩、炒地榆等。(胡定邦,等整理,赵绍琴临床四百法,北京中医学院,193)
三、针灸治疗
(一)毫针法
取穴:气海、三阴交为主,配血海、归来。
方法:血瘀者用捻转泻法,血虚者用捻转补法:实寒、虚寒均针后加灸或用温针。均留针20~30分钟。
疗程:日1次,7次为1疗程。
(二)耳针法
取穴:子宫,内分泌、缘中为主,据证酌加肝、肾、神门。
用法:王不留行子敷贴,胶布固定。每日嘱按压3次,每次1分钟。
疗程:隔2~3天1次,5次为1疗程。
(三)灸法
取穴:关元、足三里为主,配血海、三阴交。
用法:用隔姜灸法,中艾炷,每次每穴3~5壮。
疗程:每日或隔日1次,7次l疗程。
四、评述
月经后期如长期不合理调整,可发展为月经稀发与闭经。值得重视。张景岳说:“凡血寒者,经必后期而至……惟阳气不足,则寒从中生而生化失期,是即所谓寒也。”(《景岳全书·妇人规》)《丹溪心法》云:“过期而至:乃是血虚。”可知月经后期以虚证,寒证为主。而气滞、血瘀、痰湿者,又每夹肝郁、脾虚之证,故治疗时不可仅以通利药物投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