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中医诊断的基本思维步骤:症、证、病、因【建议收藏】

一、辨证总览

伤寒六经分病程,温病三焦卫气营。内伤辨证归脏腑,气血津液来补充。经络辨证针多用,所有辨证八纲领。后世发挥有创意,万病一统归六经。

二、症、证、病、因论治

现代中医书籍里,症、证、证候,说法、解释不一,很宜混淆。我理解:症,指症状;证,指证据(包括症状、舌脉);候,指状态,即病态。强调“症”时,是为了抓主症,对症下药;强调“证”,是找证据,偏重客观诊断;强调“候”,是强调状态,偏重主观诊断,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1739候,即是病态。

展开剩余64%

症、证、病、因,是现代中医诊断的基本思维步骤。而在证方基础上,针对主症、疾病的病理或指标、病因或诱因的加减,是完善处方的基本思维过程。

以证为基,以症为靶,以病为参,以因为据,就是在共性基础上,准确有效地把握个性,这是提高疗效的关键。在辨证用药基础上,对症用药、对病用药、审因用药,是中医传统的临证思维,不可偏废。即以症为靶减病痛,以证为向求平衡,以病为参知深浅,三足成鼎方不偏。

主症苦楚摆当前,对症治疗莫等闲。证候八纲指航向,表里虚实勿错辨。辨病治疗为难点,求得病方挽狂澜。倘若病能连根拔,审因论治最高端。问鼎中医最高端,症证病因要合参。黑灰白箱成一统,中西合璧有何难?(注:症——黑箱,病——白箱,证——灰箱。)

辨证,其实就是辨征。它可以反映病机、病性、病位、病势。但对症(针对主症)、辨病和审因论治又常常是非常重要的临证思维,四者结合,方能得心应手。

辨证的本质,是调整内环境,而对症下药,是减轻痛苦。二者不可偏废。

“但见一症便是”,是效方应用之关键。需要临床之功底,需要临证之训练,但更需要“抓主症”的意识。因为这一主症,反映出的是核心病机。那么其它与之相左的征象,可能是非主流,甚至是障眼。此时,需要果断的或舍舌,或舍脉、甚至舍去证的某些表象(如体质特征),唯主症是从。

辨病方,是我们追求的目标。当然,若能找到病因方,则是治病求本了,但是经常做不到。所以我认为,对症是最低层次,其上是辨证,再其上是辨病,最高是审因论治。可以这样表述:以因为求(治病求本,除掉病因),以病为基(抓住疾病的主线),以证为向(把握八纲的大方向),以症为靶(解决当下的突出矛盾)。根据实际情况,组合成不同的治疗策略和方案。比如,病因不清楚,则从病入手,如果病的规律或效方还没有找到,则从证入手。中医在诊治层次的顺序,似乎应当和追求的目标层次顺序——“因病证症”相反,即抓主症、辨证候、论疾病、查病因。

✎版权申明:本文为原创文章,摘自《维新医集》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