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沈聊戏:张学津和他的戏校同学

著名马派老生张学津于2012年底病逝,至今已近8年了。每当回忆起他在舞台上刻画的一个个人物形象时,都会想起曾经和他在一起的同学和战友,他们同样是广大戏迷所熟知的著名演员,在京剧艺术传承中发挥过积极作用。

(张学津之《四进士》)

张学津是1949年进入北京艺培戏校学戏的,艺培后来更名为北京戏曲学校。北京戏校是和中国戏曲学校齐名的首都两大戏曲院校,著名郝派创始人郝寿臣先生和马派创始人马连良先生曾先后出任北京戏校校长。北京戏校的师资力量十分雄厚,如沈玉斌、王少楼、赵绮霞、侯喜瑞、孙毓堃、苏连汉、孙甫亭、诸连顺、陈少武、华世香、孟庆会等。

北京戏校的首届毕业生是1959年毕业的,这是新中国成立后自己培养的第一批京剧演员,得到国家的高度重视,这批毕业生大部分分配到北京的梅兰芳、尚小云和荀慧生领导的三个剧团,以充实这些剧团的力量。分配到梅剧团的有李玉芙、李崇善、林懋荣、李宇秀、孟俊泉、黄德华、张学海、刘景奎、贾世铭等;分配到尚剧团的有李翔、宋静媛、石鸿图、罗长德、宋元斌等;分配到荀剧团有张学津、孙毓敏、李雅兰、马永安、赵慧英、吴纪敏、蒋弘翔、沈宝祯、王晓临、别永德、刘永贵、马增寿等。

这些年轻人分到剧团里,受到多方的关怀。李玉芙是梅派青衣,分到梅剧团得到梅兰芳大师直接的教诲,艺术上得到迅速进步。她排练演出了梅派名剧《霸王别姬》《宇宙锋》等,而给这个小青衣配戏的都是梅兰芳的老搭档刘连荣、姜妙香、王少亭等,受到了观众的热烈欢迎。最令李玉芙感动的是梅剧团去天津演出时的宣传广告上,刊登了主要演员介绍,而刚分配进团的李玉芙排在了第一名,第二名才是梅葆玖。论资历和声望,李玉芙远不如梅葆玖,这样的安排可以看出梅兰芳爱惜人才的一片苦心。此后,李玉芙一直沿着梅派艺术道路走,兢兢业业,心无旁骛,为弘扬梅派艺术做出自己的贡献。如今,作为硕果仅存的梅兰芳亲传弟子,李玉芙依然在为传授梅派而不断努力。

(李崇善之《赵氏孤儿》)

和李玉芙一起加入梅剧团的是谭派老生李崇善,李有一条纯正高亮的好嗓子,1960年他正式拜谭富英为师,专心研习谭派艺术,排演了不少谭门本戏。在梅剧团,他和李玉芙生旦搭配,深受欢迎,特别是两人合作的《四郎探母》,加上梅剧团老班底冯金芙的肖太后、张承贵的佘太君,十分叫座;与同团的梅葆玖、梅葆玥姐弟的《四郎探母》形成竞争之势。

在分配到荀剧团的同学中,孙毓敏的表现最为突出,荀剧团力量较弱,除了荀慧生之外几乎没有挑大梁的主演。孙毓敏进团后很快挑起了大梁,她排练和主演了《红娘》《荀灌娘》《白蛇传》等剧目,很受观众欢迎,不仅如此,她对张派也很痴迷,她主演了《望江亭》,是当时北京各剧团最早学演这出张派经典的一家。

(孙毓敏之《红娘》)

1960年,根据上级指示,分散在梅尚荀三个剧团的北京戏校毕业生中大部分又抽出来,组建了北京戏校实验京剧团,据说这一调整是为了避免这些刚毕业的年轻人受到那些剧团里旧思想、旧作风的影响。戏校实验京剧团的演员阵容很强,行当很齐全,老生有张学津、李崇善,旦行有李玉芙、李雅兰、叶红珠、岳惠玲,武生有沈宝祯、李浩天,小生有林懋荣、张学济,花脸有马永安、孟俊泉,老旦有王晓临,丑行有黄德华、马增寿等。

建团第二年,北京戏校实验京剧团就排出了新戏《雏凤凌空》 一炮而红。当时由中国戏校毕业生组成的中国京剧院四团排了《杨门女将》,轰动剧坛。两出新编大戏说的都是杨家将故事,《杨门女将》说的是穆桂英,《雏凤凌空》说的是杨排风。穆桂英是领军元帅,杨排风是烧火丫头,地位差异给后者增添了更大的戏剧性。当时正值提倡“卑贱者最聪明”,这出戏正逢其时,受到广大舆论好评。这出戏倾实验京剧团全力,排出最强大阵容:李玉芙的杨排风、王晓临的佘太君、黄汝萍的柴郡主、叶红珠的小喜鹊、李崇善的寇准、张学津的杨延昭、林懋荣的宋王、马永安的王钦若、刘景奎的谢廷芳、马增寿的马夫、孟俊泉的孟良、贾世铭的焦赞、赵慧英的八姐、李翔的九妹、孙振才的韩昌、张少华的马童。

(李玉芙之《雏凤凌空》)

北京戏校实验京剧团还排演了一批现代戏,如《海棠峪》、《丰收之后》等,最为有名的是《箭杆河边》,而这出戏最出名的就是那段“劝二癞子”,说到这段唱就不能不提张学津了。这出戏的导演是北京人艺的夏淳,原本把这段唱安排为【反西皮】,问张学津的意见,他直来直去地说,最好设计为【反二黄】,因为【反二黄】曲调变化多,适合创新腔。夏淳当场不拍板,要求两种唱腔同时设计,一周后一块拿出来再决定。张学津在一周中关起门来,潜心设计,边唱边说边录音边修改,完成了任务。他设计的【反二黄】一周后被采纳。这位刚刚离校不久,只有23岁的年轻演员,竟然在一周拿下这段核心唱段,并得到专业人士一致认可,实属不易,充分显示了张学津的表演和唱腔设计才能。这段【反二黄】既不离传统,又博取众长,特别是“你爹被撵出死在村旁也哭坏了你的娘”一句,带有浓厚的京韵大鼓味道,符合人物心理状态,得到一致的赞赏。

这段“劝二癞子”广泛传唱,其知名度在当时比张学津本人知名度还要高,他到那时还是以余派老生闻名。1960年他和冯志孝同时拜在马连良门下,但冯志孝以马派崭露头角要比张学津早,1961年,冯志孝“以马连良亲授”之名在广和剧场演出《淮河营》,佐以袁世海、孙盛武、苏维明诸名家,轰动全北京,此后冯志孝又连续演出《群英会 借东风》《青梅煮酒论英雄》等,确立了“马派传人”的地位。张学津虽然也演出了《赵氏孤儿》等马派戏,但影响不大,而且他在文革中又离开北京,调到上海京剧院去唱样板戏,他和同时调去的李崇善分饰《智取威虎山》的B角杨子荣和少剑波。

1983年4月调回北京后,张学津才迎来了弘扬马派艺术的春天。张学津的同学们文革后也在恢复传统戏和传承各流派艺术中做出自己的贡献。笔者将在随后的聊戏中一一道来。

(0)

相关推荐

  • 京剧界历史上,孙毓敏有哪些故事?

    孙毓敏老师,京剧表演艺术家.京剧演员.京剧名家.京剧旦角.国家一级演员.荀慧生的亲传弟子.荀派高足.荀派传人.京剧荀派名家.荀派名伶.有名戏曲教育家,南北"活红娘":宋长荣.孙毓敏 ...

  • 老沈聊戏:首都京剧院团的变迁

    解放初期,北京的京剧舞台十分活跃,京剧是群众主要的娱乐项目,国庆.春节或其他重大活动时,国家举办文艺演出加以庆祝,名家主演的京剧是最受欢迎的节目.京剧市场需求如此巨大,各类京剧院团就应运而生,演出队伍 ...

  • 【文摘】孙毓敏:我与北京京剧院的不解之缘

    北京京剧院是我的"母院", 这如同北京市戏曲学校一样,是我的母校.我这一辈子, 只上过一个学校,就是北京市戏曲学校,工作后只进过一个剧院,那就是北京京剧院.而在"文化大革 ...

  • 京剧人物《初学流派》李玉茹

    李玉茹 戏校的观众有一部分是青年学生,他们是清华.燕京.北大的大学生,是我们的基本观众.还有些女青年,如言慧珠.王金璐师兄的夫人李墨婴也是我们的忠实观众.他们戏称我们学青衣的是"无旦不学程& ...

  • “台湾梅兰芳”顾正秋

    顾正秋(1929-2016) 顾正秋,有"台湾梅兰芳"."一代青衣祭酒"之美誉.1989年获 "林肯艺术中心"美华艺术协会"终 身 ...

  • 【教学】李玉芙教唱京剧《凤还巢》选段:本应当随母亲镐京避难(下)

    李 玉 芙 简 介 李玉芙,国家一级演员,梅派青衣.原在哈尔滨京剧团学戏,后经梅兰芳介绍入北京市戏曲学校学习,师承梅兰芳.华世香.李慧芳.张蝶芬.贾世珍等.1959年毕业到梅兰芳京剧团任演员.1960 ...

  • 【首发珍贵录音】怀念荀派名家黄少华老师

    前不久,荀派名家黄少华老师病故,在网络上曾经引发众多网友发文悼念.回首黄老数十年的氍毹生涯,她一生与京剧荀派结缘,虽斯人已逝,但她的艺术魅力却让人难以忘怀. 黄少华与荀慧生先生合影 说起黄少华老师,不 ...

  • 《梅韵芳魂—梅兰芳百年诞辰纪念专辑》之七(李玉芙专辑)

    1994年,京剧大师梅兰芳先生百年诞辰纪念之际,由国纶艺术企业出版发行了<梅韵芳魂--梅兰芳.周信芳百年诞辰纪念专辑>,当时参与录音的杜近芳.梅葆玖.李慧芳.杨秋玲.杨春霞.李玉芙等都是梅 ...

  • 老沈聊戏:“马谭张裘”与“李袁叶杜”

    马连良(前右).谭富英(前左).张君秋(后右)和裘盛戎(后左) 成立于1956年前后的北京京剧团由马连良.谭富英.张君秋和裘盛戎担任正副团长和领衔主演,号称北京京剧团的四大头牌.李少春.袁世海.叶盛兰 ...

  • 老沈聊戏:荀慧生给鼓师救场

    演员因故(如突然患病)不能登台,由他人代演,梨园界的行话叫"救场". 1951年首都的京剧老艺人为支援抗美援朝筹集资金购买飞机而举办了多场演出,这些老艺人早已离开舞台多年,他们的爱 ...

  • 【侃京剧】老沈聊戏:解放后的京剧内部演出

    解放后,在首都京剧舞台上二三十个国营和私营剧团轮番进行商业演出,极大丰富了首都人民的文化生活.在公开的商业演出之外,还有一种非营业的演出,不对外售票,也不在报上刊登广告,叫做"内部演出&qu ...

  • 老沈聊戏:赵燕侠的反思与谭正岩的纠结

    最近传来京剧演员谭正岩在网上与某些人因回戏问题互怼的消息.这涉及到演员与观众的关系问题,于是联想其老表演艺术家赵燕侠年轻时的一些往事,颇有值得借鉴之处. 赵燕侠年轻刚出道时凭着"艺高人胆大& ...

  • 老沈聊戏:李多奎的份量

    在京剧行当中,老旦是个非主流行当,老旦扮演的都是老年妇女,而老年妇女在传统老戏中基本上是次要角色,这就决定了老旦演员在科班和剧团中一般不受重视,即便有些老旦任主角的折子戏如<钓金龟>之类, ...

  • 老沈聊戏:几位非裘派花脸

    裘盛戎大师创立裘派后,京剧界逐步形成"十净九裘"之势,但是解放前后与裘盛戎同时活跃在北京舞台上的"非裘派"花脸名家也颇有几位.除了中国京剧院"铜锤三奎 ...

  • 老沈聊戏:吴素秋,金霸王面前的小虞姬

    素秋是著名京剧荀派花旦名家,深受广大戏迷的喜爱,她和赵燕侠.杜近芳.李慧芳.云燕铭.黄玉华.梁小鸾.罗蕙兰.李世济.李毓芳等都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活跃在北京舞台上的旦角女员. (吴素秋剧照) 吴素秋,山 ...

  • 老沈聊戏:当年北京京剧团的光鲜背后

    北京京剧团是从1955年到1960年间由马连良剧团.北京市京剧二团.北京市京剧三团和北京燕鸣京剧团四个剧团先后合并组建,拥有马谭张裘赵五大头牌的最强大阵容,被称为解放后京剧院团里的"超级航母 ...

  • 老沈聊戏:几位“钻石级绿叶”

    优秀的配角演员常被赞誉为"宝石级绿叶",当年人才济济的的北京京剧团除了马谭张裘赵李(多奎)马(富禄)等艺术家之外,还拥有多位这种不可多得的"宝石级绿叶",至今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