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拳谱 实操错用 ————古传太极拳单操系列

感谢洪涛师弟及各位拳友参加讨论[Salute]。做一点补充:视频作业中谈到“筋劲”,和“飘起来”等实操现象。个人感觉与古拳谱中许多拳理相关,如“以心行气,以气运身,意气需换得灵,行气如九曲珠,全身意在精神不在气,在气则滞”等等。以前对此也颇感疑惑,虽看了很多古拳谱拳解,但到头来还是一头雾水,就这么囫囵吞枣地练了很多年。

最近几年通过古传单操“筋劲”的理论,和气行于筋的训练体感,渐渐领悟了古拳谱中晦涩的拳理。想借分享视频作业的机会,略谈一些感想,或许对大家习练太极拳有些帮助。

首先我认为,无论习练何种太极拳,都应该把练气和练筋放在首位。相对于练气而言,练筋是为练气创造可实操的环境;而相对于练筋而言,练气又是为练筋输送物质元素。在太极拳的训练体系里,练筋和练气是不可分的,这就有了古传太极拳的“动作单操”和“行气单操”的训练体系。

前边提到的古拳谱中关于气的拳理,均是功高者在练筋和练气都达到一定水准时的有感而发,这是古人的行功体验,并不是太极拳的实操办法。系统的实操办法的训练可以带来功高者的行功体验,而反过来却是不成立的,即功高者的行功体验,永远也不会成为初学者的实操办法。

视频中谈到“筋劲”,“筋劲”是对筋的训练所产生出的可以用于武术技击的劲力。“筋劲”的训练还可以养生祛病和强身健体。对人体筋的训练是对人体所有大筋和筋群的训练,但是,这个训练的顺序却是很有讲究的,并且这个顺序上的讲究,直接关乎古传太极拳训练的成败。

首先是踝关节的大筋和筋群的训练,它是整个足部训练的结果,通过“膝外八揉足”和“翻江倒海”这两个单操来完成。可以说,踝关节的训练不过关,人体任何部位的训练都是错误的。如果把系统的太极拳训练当成是行千里路,就正好应验了“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这句话。

因为踝关节的大筋和筋群没打开,首先会伤及膝盖,还会使胯关节的筋位不正,永远无法完成胯根的横抽和后挤,这样也就没有了中盘。没有了中盘,当然也就同样永远练不出上盘。这就使得太极拳套路里最基本的步法,如前弓步,侧弓步,斜弓步,马步等,无法正确实操,也使太极拳里的大多数招式,如单鞭,云手,搂膝拗步,野马分鬃等无法正确完成。这些不但严重影响行拳的观赏性,伤及膝盖,而且还会使太极拳的养生祛病功能大打折扣。

我们前面提过:“相对于练气而言,练筋是为练气创造可实操的环境;而相对于练筋而言,练气又是为练筋输送物质元素”。踝关节没打开,全身筋骨处于位摆不正状态,这样就不会给太极拳的练气创造可实操的良好环境。长期如此,不但没有办法真正练气,还会产生诸如努气,提气,滞气等危害,影响人体健康。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打了一辈子太极拳怎么不长寿?”的原因。

而踝关节一旦打开,意味着下盘“边筋”通达,不但直接保护了膝关节,而且足骨全开,足下的各个大筋和筋群全部放开活络,这不但会令习练者足下生根,步法敏捷稳重,而且还会使丹田之气直达涌泉,在获取技击抗击打能力的同时,养生祛病的效果也会显著提高。

在此基础上,继续习练中盘的“神龙摆尾”,达到胯根“横抽后挤”;和上盘的“少主脱掛”“缠头裹脑”达到“含胸拔背”。假以时日,自然“虚灵顶劲”。按此顺序,从足下开始,踝关节领先:下盘,中盘,上盘,循序渐进,日积月累,水到渠成,功夫成就。至此时此景,茶余饭后,唱一段自己的“行功心解”,“太极拳经”,“打手歌”,“周身大用论”等,按徐浩峰老师的话讲,“不过大海里泛起一朵浪花而已”。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