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文】大爱无痕 王海霞丨本 色

原创首发  侵权必究 

本 色

□ 大爱无痕  王海霞 / 文

初秋,阳光正好。92岁的靳柳鲜坐在御墅园家中的阳台上,上身穿一件红色的唐装。暖光飞到脸上,皱纹的高垄上尽是金色。
客厅东面的墙上,三枚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联合颁发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70周年纪念章,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纪念章,盯着阳台上的她。
轮椅的车轮擦着地面,擦亮时光的火柴,老人的过往,发出一束束光芒……
1960年3月,靳柳鲜随茶店公社教师、医生组成的“教医团”上了红旗渠工地。三儿子出生于1960年1月26日,不足一百天。
第一次上红旗渠(原名“引漳入林”)工地,她就留下了刻骨铭心的记忆。
她是第一个修建红旗渠的女教师,也是第一个给孩子起名叫“引漳”的母亲。起这个名字,是为了纪念这个伟大的工程、记住这段艰苦岁月,没想到后来也成为“别有用心”、遭人攻讦的口实。
事实上,靳柳鲜就读于中华基督教会乡村道学院,由于读书识字,十多岁就开始给本村地下党靳培良誊写信件、写“坚决打击反动会道门”等标语;表演苏德战争戏;有领导来带她去延安工作,因当时地下党内缺少识字的人,难以传递消息,就没有让她去;她亲眼见过日军蹂躏女学生、躲过日军的子弹……她是秘密参加抗日战争很早的战士,所以才获得中央多部门联合颁发的抗战胜利奖章、证书。
了解情况的人心里都清楚,这样的革命者,是不会对党有仇恨的。可在当时的环境里,就硬是有口难辩。一个好人不能证明自己是好人,这是时代的悲剧。
说靳柳鲜目的不纯,主要是“沾”了她父亲靳鹏久的光。
靳柳鲜的老同学、现年94岁的郭世杰回忆:“不想说那时的事情了。大店中学解散后,没有见过她,因为她父亲的事情,知道她过得一直不好,每次批判大会都宣布‘靳鹏久是大坏蛋’。她儿子引漳的名字,也被扣上反动思想,怀疑她是反对修红旗渠,故意起了这个名字。”
事实上,不仅“傅引漳”名字带有明显的时代特征,她其余6个子女名字分别是:爱民、爱华、爱学、爱国、爱勤、拥军。
大女儿爱民拍着手说:“父母是希望我们爱国爱民,保持家国大情怀啊!”说完爽朗大笑。笑罢,突然揉了揉眼睛。
靳柳鲜常说一句话:“永远不能对不起党!”即使现在到了鲐背之年,《新闻联播》依旧是她的必看节目,读《人民日报》是上午的作业,晚上还要记日记。
靳柳鲜生于1929年,家住林县(现林州市)横水乡东屯村,爷爷是一位私塾先生,在当地名声好,声望高。父亲靳鹏久上学时即是学生会主席,1919年参加过“五四运动”,曾当过国民政府时期的宜阳县县长。
父亲的身份成为纠缠靳柳鲜一生又不得不一次次舔舐的伤口。运动来了,伤口就被揭开——尽管父亲的事她什么也没有参与。从1957年直至“文革”结束,她一直是斗争的对象。
1995年出生、同村的靳晓彬说:“靳鹏久会一手画画一手写字,绝对的大才子。”靳晓彬是林州市委宣传部评选的优秀平台“林州夜读”公众号的负责人,“在村里,人人都说靳老是个好人!”
“能不好吗?他挣的钱没有给过家里。”靳柳鲜的大女儿傅爱民快言快语。解放以后,曾有横水的人来家里还钱,大家才知道:靳鹏久挣着工资却时常捉襟见肘、破衣烂衫,原来是他出于爱才,经常把工资资助贫寒学子,不但交学费,还管买衣物。
靳柳鲜到红旗渠工地,是在山西省平顺县老申峧段总干渠工地。
作者大爱无痕(右)与靳柳鲜老人及老人的大儿子傅爱学(左)合影
她是个爱干净的人。多简陋的条件下,她也尽力保持整洁。刚进山西境内的农户家门,她就开始用笤帚扒拉墙角的蜘蛛网,把屋里的地面扫得见了硬地皮。直到离开红旗渠工地,一直保持着这种习惯。临走时,山西的老乡大嫂拉住她的手不放:“大妹子,有你在,家里天天净念念的,你这一走,我顾头不顾脚,又要回到从前了!”在工地三个月时间,这家地方小、孩子多,没有地方住,男人去外地做工了,靳柳鲜就和大嫂一个炕上睡。每天天不亮就起床,洗漱收拾完毕,就开始帮老乡扫院子。
工地劳动之余,她采摘叶子,帮大家洗衣服,晚上参加学习,带领大家唱革命歌曲;抬筐休息的间隙,很多人累得睡着了,她管挨个叫醒他们……身体很累,可她总能找出乐子来。这可能源于她会音乐这种因素吧。
傅引漳说:“运动没来,俺娘是模范;运动来了,她就是批斗的对象。我总是想不通,娘吃了这么多苦,却从不抱怨,紧紧贴着党。”
修建红旗渠石灰用量非常大,石灰供应不足,影响工程进度,指挥部就发动群众烧石灰。烧石灰的主要原料是青石,靳柳鲜在工地的主要任务就是捡青石,运到烧石灰的石灰窑。
活儿看似不重,可拼着全力干就显得很重很重。捡石子的时候,手套磨破了,她把手套往下拽一拽。又磨破了,左右换一换反着戴。破损的盖不住手指,就露着手指捡拾石子。手指流血了,用破手套擦一擦,接着干。炸药崩落的石子三尖八楞,尖角硌到手指,“咝——”她倒吸一口凉气,甩甩手,吹一吹,就是对手指最好的治疗。
老班长侯启明看见了,心疼地劝:“柳鲜啊,你刚生罢孩子,可要看自己的摊儿啊!”
靳柳鲜摸一把头顶的方巾,说:“我能吃苦,叫做啥我就决心做好。在这里,谁又不受罪呢!”
毕竟是生产不过一百天,老班长把她当成自己的妹妹,能帮就暗中出力帮助。
这段蘸着汗水血水的日子,靳柳鲜一直记在心头,想去看看老班长,无奈身体有病。
2018年8月27日,90岁的靳柳鲜,带着爱民、爱学、爱国、引漳四个子女来到茶店镇大峪村,要把傅爱国(又名傅浩)刚出版的《修渠人》画册亲自送给老班长留念。当走进院落,得知老班长刚刚故去没几天,靳柳鲜万分期待的神情瞬时落寞,带着悲伤和遗憾,两手攥了又攥,不住重复一句话:“我应该早点来看看老班长的,应该早点来的……”
一阵风吹过,她的头发乱了……
“长安陌上无穷树,唯有垂杨管别离。”八月的阳光炙热而浓烈,她领着子女来到茶店大峪学校旧址,这是她曾经工作的地方,也是引漳出生的地方,更是去修红旗渠出发的地方。当年破庙里的学堂早已不在。她怅然若失地走到角落的小屋,朝里面指了指:“这里,就是我当年睡觉的地方。”话音刚落,“秃噜”一只鸽子飞起,鸽子落脚的地方——那口大钟,静静地躲在角落里,再也听不到“当当”的上课铃声了……“昔我往矣,杨柳依依。”院子里的柳树已长得愈发高,柳条也垂得越发低了。
丰子恺说:“杨柳长得很快,而且很高,但是长得越高,越垂得低。千万条陌头细柳,条条不忘根本。”
靳柳鲜抚摸着柳树,不再言语,就静静地盯着院子,左瞧瞧,右瞧瞧……硬是憋着不落泪。
《红旗渠志》记载:在生活最困难的时期,为了填饱肚子,民工们就下漳河捞水草、上山采野菜,树上的叶子也被扒来充饥。白杨叶、老杏叶、槐树叶等扒来后,榨掉苦水,掺上红薯面、木薯面蒸着吃。
每天早上,天不明就起床,起床就吃饭。生产后的她,不想吃干的,只喝点稀饭。饿得前心贴后背,但她不想让人看出来,所以,在她手里,轻活儿也有千斤重。
问起这段艰难岁月细节,靳柳鲜顿时变了样。深陷的眼窝里,猛地闪过一道光,她突然举起左臂,嘴唇不停地哆嗦,左手弯曲伸直、伸直弯曲,比划着说:“宁可死在红旗渠上,也不能叫考验垮了。”小臂往下一甩的样子,和红旗渠工地上抡锤的动作一模一样。
照顾靳柳鲜的保姆阿姨悄声说:“听大娘说起,当时穿着两个棉袄,头上箍了三四条方巾,出汗以后,棉袄都湿了,冷风冷棉袄,脸上又是汗,难受的快要了命。”
引漳捏了捏鼻子,说:“母亲捡石子,双腿实在站不住了,怕比别人干的少,就坐在地上捡。身上总是疼,抬筐的时候下体还出血。”
早春,山西的风又冷又硬,在山谷发出怒吼。
《皇帝内经》写到:“故风者,百病之始也……”生完孩子的女人,骨缝都是开的,最怕风。
靳柳鲜的脸在风的铁拳乱砸下,从白胖到苍白、发黄、蜡黄,再到绛红、绛紫,最后化成干黑消瘦,好似把剥了皮的鸡蛋放在风口做实验,表皮虽未破,内里却已是千疮百孔。
大女儿傅爱民回忆说,当时一听说俺娘要回来,6岁的我高兴得蹦跳着到茶店公社去接她。左等不来右等不来,黑干干的娘走过来时,我都没认出来,吓得我赶紧跑了。
修渠时高强度的劳动和营养不良,回到学校以后,靳柳鲜全身浮肿,白天坚持工作,每到晚上,疼得像电击,一股电流在身体里窜来窜去,轮番上阵,整宿整宿哼哼歪歪、睡不着。
第二天,她又站在讲台上……
“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直到1978年12月中央有了决定,傅引漳这个名字,才闪耀着红旗渠的光芒,成为靳柳鲜骄傲的红色资本。
“信了,都信了给孩子起名的本意了!”靳柳鲜浑身抖动,眼窝里再也噙不住泪珠,流到嘴边,她用舌头舔了舔,咸中带苦。
靳柳鲜和丈夫傅日晟结婚后,1953年因工作需要,夫妻双双调动到安阳,后因家里老人需要照顾又申请回到了林县,丈夫从大屯乡乡长位置调到茶店中学担任校长,靳柳鲜也随之被调到茶店山村小学,斗争中给每人降了两级工资。
“文革”结束后,很多人都对靳柳鲜说,去找一找,把工资调回来吧。她坦然地说:“现在国家政策很好,我和老傅都挣着工资,花钱没个多少,多了多花,少了少花,不给党和国家添麻烦。”
1981年,丈夫傅日晟去世后,靳柳鲜与子女们生活在一起。她每天看《新闻联播》、看《人民日报》,关注国家大事,坚持弹钢琴、记日记、练书法,还参加了市里的老年合唱团,淡然地生活着。
在茶店公社大峪村教学时,她一个人在庙里住着,经常把学生带到办公室,给他们吃的、帮他们缝补衣服,洗干净他们脏兮兮的小脸……这些事情是常态。80多岁回茶店时,很多人一听说靳老师来了,都跑过来看望。簇拥着她,谈论着她。
对别人的孩子好,她对自己的孩子却极其严厉。
教学时,家里的桌子上,一边摆放着母亲备课和批改作业的用品,一边放着孩子们的学习用品。物品的摆放和使用都泾渭分明:孩子们只能用家里买的文具。二女儿傅爱华说:“她的东西,就连一滴墨水,都不让我们用,她说——那是公家的东西!”
傅引漳回忆道:“有一次我和别人打了架,回家一说,娘一巴掌扇在我脸上,不问青红皂白就说——‘肯定怨你’!尽管心里憋屈死了,可我不敢反抗。”说罢,他揉了揉脸,仿佛那一个耳光,一直疼到现在。
这是靳柳鲜一贯的教育观,遇事先教训自己的孩子。凡遇到问题,先从自身找原因。
母亲从不让孩子们和她一起在教师食堂吃饭,让他们单独去学生食堂吃。傅爱学说:“有一次,看到老师们吃完饭走了,我们偷偷去要点面汤喝,吓得一个劲儿对师傅说‘千万不要告诉俺娘啊!’”
不多喝一口公家的面汤,成为傅爱学记忆最深刻的一件事,唠叨至今。他今年已经66岁。
1974年,靳柳鲜大便长期出血、下坠严重,却坐着板凳坚持给学生上课,她的大妹子靳菊鲜懂点医学知识,说:“一直出血可不行,这不是一般的病,你得去检查。”
检查的结果让所有人震惊:直肠癌!她才46岁,也知道是癌症:“哪有闲心管这病,活一天就教一天学。”
“你的孩子们呢?谁管?”靳菊鲜直视着她逼问。
她没有答话,沉默了许久,长长地“唉”了一声,就算是回答了。从医院的长椅上站起身来,缓缓地说:“咱回家吧!”靠着顽强信念,她再一次接受生命的考验。患病后四十多年走过来,她战胜了病魔。
多年执教,桃李满天下,可她培养的数千名学生中,从政的也不少,却没有一个学生犯罪。这一点,她很有自信,常说:“我保证我的子女不会犯罪!”教育学生亦是如此,立德树人,表率在先。
靳柳鲜有张弹钢琴的照片,那时她已经80多岁。看着自己神采飞扬的样子,她笑着对二儿子傅浩说:“不是你照的好,是唱歌能治病!”
建议合影时,她的手在脸上上下抚摸,像要抚平岁月的折痕,说:“照不照相吧,都不漂亮了。”不漂亮吗?这不就是最美奋斗者吗?!
操作着轮椅,她停在挂着三枚纪念章的那面墙前……咔嚓!她要把最本色的面容,留给中国共产党!

——  The  End——

大爱无痕   大爱无痕,本名吕志勇。已在《北京文学》《啄木鸟》等报刊发表文字400余万。《读者》《特别关注》《青年文摘》签约作家。小说《凶手》被选入高校阅读题。出版长篇《凤舞未央吕雉传》(四部)《商场无兄弟》等十三部。

王海霞王海霞,林州市第二实验幼儿园教师。曾在《河南教育》《安阳日报》等报刊发表文章多篇。作品曾多次获奖。

©原创作品  授权发布

(0)

相关推荐

  • 为何你泡的茶不如茶店泡的茶好喝?

    为何你泡的茶不如茶店泡的茶好喝,是不是有坑?原来实体店老板泡茶的秘密都藏在这里,看完这三张图,你一定会恍然大悟!(建议收藏)

  • 红旗渠1428|林州新建南三环东延 全长12.16公里

    [红旗渠报1428]2016年06月24日2版(五) 林州傅氏红旗渠讯(傅老几 李俊伟)近日,南三环东延新建项目在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进行公开招标. 该项目总投资约1.26亿元,共划分为6个施工标段和1 ...

  • 红旗渠报|2016年11月7日综合要闻

    来源:红旗渠报2016年11月7日2版综合要闻 [红旗渠1253期140919.2]石板岩撤乡建镇 [HQQB1264.2]红旗渠报2014年11月04日2版(图) 林州|花团锦簇靓茶店 丰收在即富山 ...

  • 【九图】随拍:林州新地标 红旗塔公园

    2021年9月21日·中秋节摄于红旗塔公园 傅老几 2021年9月21日,星期二,中秋节假期第三天,秋高气爽.打老家回城途中,行经学院路红旗渠大道路口,林州·新地标:红旗渠塔公园映入眼帘.索性,登高望 ...

  • 吴祖太,红旗渠的一段不朽爱情 一门两烈士,生离复死别

    张琳 编辑推荐理由 红旗渠依然默默地流淌着,它不仅曾是林州人的"水源",如今也成了广大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的精神"水源".记者和数百位参加第二届中国研学旅行大会暨 ...

  • 红旗渠精神

    太行山东麓,一条流动的"天河"盘在山腰,这就是被称为"世界奇迹"的红旗渠.20世纪60年代,为结束河南林县十年九旱的历史,10万英雄儿女在万仞壁立.千峰如削的太 ...

  • 杨贵:红旗渠修不成,我从太行山跳下去向林县百姓谢罪

    1974年4月6日,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邓小平率领中国代表团出席联合国大会的特别会议,而在这次的联合国大会上,邓小平还专门携带了十部关于新中国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取得巨大成就的纪录片. 在向全世界展示新中国 ...

  • 屡见不鲜|敠来了,私家车次落水红旗渠 破窗而逃

    今日,网友报料,红旗渠再现私家车落水红旗渠,这次是面包车,还好,车内司乘人员破窗而出,除缺惊吓,似无大碍,但愿. 不管什么车,不知道为什么,今年私家车和红旗渠是较上劲了,不管有水无水,水深水浅,渠边有 ...

  • 【征文】王海霞丨心愿

    原创首发  侵权必究  心  愿 □ 王海霞/  文 在人的一生中,总有些事情值得终生铭记,甚至深入骨髓,刻入生命.对于修渠人赵万青来说,尤其如此. 赵万青,林州市东岗镇上燕科村人,年近九旬,瘦长脸, ...

  • 【好看短小说】王海霞丨警方通知

    原创首发  侵权必究  警方通知 □ 王海霞 /  文 从车管所出来,谭欣仰起头,把驾驶证举在眼前,阳光刺眼,她挤住一只眼睛:"是时候入手一辆车了!"谭欣想起给教练磕头作揖.一踩油 ...

  • 【美文荐读】王海霞丨反观自己

    原创首发  侵权必究  反观自己 □ 王海霞 /  文 今天收到朋友发来的一张照片:我骑着电动车,后架上坐着上小学的儿子.我随风飞扬的长发如群魔乱舞,不规则地拍打在儿子脸上. 爱美是每个女人的天性,而 ...

  • 【在人间】王海霞丨 谎 言

    原创首发  侵权必究  谎 言 □ 王海霞/  文 一大早上,姐姐打来电话:"咱们去街上转转吧,天冷了,给孩子添置点冬装."我果断地拒绝了,"不去,今儿还有事了.&quo ...

  • 【好看短小说】王海霞丨算 命

    原创首发  侵权必究  算命 □ 王海霞 /  文 荣花婶儿,瘦瘦的,高高的,瘦到什么程度呢,一双大大的眼睛凹陷进去,锁骨深得都可以放两个鸡蛋了,第一次见荣花婶的人都说,看着她的样子有点怕,荣花婶就笑 ...

  • 王海霞:抓阄

    抓  阄 山东德州 王海霞 "哥,你先抓!"银柱一脸谦卑地对哥哥金柱说. "金柱,你弟尊你为长,你就先抓吧!"见证人长顺叔发话. 屋内八仙桌上放着一个粗瓷大碗, ...

  • 外交书法第一人·王海青丨访大使文化交流,弘扬中国传统文化

    [小档案]王海青(1964.4),字青云,山东聊城莘县人,著名书法家.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国际书画艺术研究院终身研究员,国际友人文化交流特别顾问.多年来王海青先生代表中国向各驻华大使书写作品,进行 ...

  • 王海霞:快乐瓶

    快乐瓶 山东德州 王海霞 每逢年终岁尾,我都喜欢抱着储存罐偷偷盘点一年的收入. 我的储存罐是特制的,是一个栽种风信子的透明玻璃瓶,瓶身上贴着用红纸写的"快乐瓶"三字,但里面没有钞票 ...

  • 『雕塑头条』王海同丨遐·览——第12届中韩雕塑交流展

    ▲ "遐·览--第 12 届中韩雕塑交流展"由中国雕塑学会和韩国雕刻家协会主办,广州美术学院雕塑与公共艺术学院和东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承办,由于新冠疫情的原因,此次展览除广州本地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