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个阶梯,走近德鲁克:写在德鲁克诞辰111周年

刚刚过去的11月19日,是现代管理学之父彼得·德鲁克(1909.11.19—2020.11.19)诞辰111周年纪念。

值此之际,特邀德鲁克学院CDE认证讲师杨黎明老师撰文,以此纪念。

希望给到更多关注、学习、实践德鲁克思想的人们一些启发。

01  德鲁克小传

彼得·德鲁克1909年11月19日出生于奥地利维也纳,他父亲阿道夫·德鲁克是奥地利政府的首席经济学家,而他母亲则跟随弗洛伊德学习过精神病学,从小浸润在欧洲丰富的知识与文化中。经历过两次世界大战、全球经济大恐慌,亲身见证战后德国、日本的复苏。

时代的动荡带给德鲁克刺激,对他的思想产生了深远影响。德鲁克兴趣广泛,喜欢接触新事物,每隔三四年会选择一个新的主题进行研究。

从1939年第一本书《经济人的末日》到2002年的《功能社会》,终生笔耕不怠,共有39本著作,其中还包括两本小说《完美世界》和《行善的诱惑》。1979年所著的自传体小说《旁观者》对其成长历程作了详细而生动的描述。

2002年,92岁高龄的德鲁克被授予美国总统自由勋章。2005年11月11日,德鲁克在美国加州克莱蒙特家中逝世,享年95岁。

02 开拓性的思想家

彼得·德鲁克(Peter F.Drucker)的名声流传于世,是开拓性的思想家。见解深刻的商业著作《企业再造》(Reengineering the Corporation)的作者迈克尔·哈默(Michael Hammer)说德鲁克是他心目中的英雄之一:

“我双手颤抖着翻开他早期的著作,因为我害怕发现他在几十年前就预见了我最新的思想”。

被誉为企管界的社会哲学家的查尔斯·汉迪(Charel Handy)在《大师论大师》(The Handy Guide to the Gurus Management)一书中描述“所有现代管理学流行的观念,彼得·德鲁克早在我们出生以前就写文探讨过了。”

03 高山仰止 景行行止

的社会生态学家

图片源自《DRUCKER——A LIFE INPICTURES》

德鲁克给朋友的回信中写道:如果我想在自己的墓碑上刻一句话,那他一定是杰拉尔德·曼利·霍普金斯的“荣耀归于上帝:为斑驳的万象”

基于宗教信仰,让德鲁克管理思想在中国的土壤中被真正接受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

不仅如此,在一些有宗教信仰的国家里——如英语国家或德语国家,被传播的大多都是他的名声,他的文字,而不是他思想的精髓——在一个由多元的组织所构成的社会中,使我们的各种组织机构负责任地、独立自治地、高绩效地运作,是自由和尊严的唯一保障。有绩效的、负责任的管理是对抗和替代极权专制的唯一选择。

德鲁克的思想始终关注人。在1999年1月18日,德鲁克回答“我最重要的贡献是什么”这个问题时如下描述:

我着眼于人和权力、价值观、结构和规范去研究管理学,而在这所有这些之上,我聚焦于“责任”,那意味着我是把管理学当作一门真正的“博雅技艺”来看待的。

那些将自己职业作为纯粹的掘金手段的管理者,那些认为管理者意味着特权而不是责任的人在任何国家都很盛行,有这些信念的人很难跟德鲁克思想有共鸣。德鲁克始终在做正确的事情——所谓正确的事情就是在特定的时间、为特定的目的所做的适合某一特定结构的事情。

04 五个阶梯,走近德鲁克

彼得·德鲁克管理学院创办人邵明路给博雅管理TTT的同学推荐了这5篇文章,“无论如何这五篇文章都是你在学习德鲁克博雅管理过程当中需要不断访问的文章,不断重读的文章。”

在邵先生的推荐指引下,以下描述一些我个人在多次阅读过程中的心得体会。

第一个阶梯:信仰

  • 《生态愿景》第30章“不合时宜的克尔凯郭尔”(The Unfashionable Kierkegaard)

德鲁克在汉堡那家出口贸易公司上班时,无意间读到了克尔凯郭尔的《恐惧与战栗》。

“我立刻就知道,我的人生观改变了。”

在1949年,40岁的德鲁克撰写了自认为是他最满意的这篇论文。

德鲁克在这篇文章深刻阐述了自己的领悟:

  1. 只有在同时作为精神性个体和社会公民之间的张力之中,个人的存在才是可能的;

  2. 唯有作为悲剧,个人的存在才是可能的。个人存在于恐惧与战栗中,存在于焦虑与渴望中;最重要的是,存在于绝望中。

  3. 信仰能够摆脱绝望,解决那些似乎无法解决的问题。唯有通过绝望、苦难、痛苦而不懈的斗争才能树立这种信仰。信仰并不是非理性的、感伤主义的或自发的,而是认真思考和学习,严格执行纪律,彻底地节制、谦卑、自我服从更高的绝对意志的结果。

为了阐述清晰自己的领悟,德鲁克选择克尔凯郭尔著作《恐惧与战栗》中的问题:是什么使亚伯拉罕将儿子以撒献祭给上帝的行为区别于普通的谋杀?

  • 如果亚伯拉罕从未想过献祭,只想表面顺从上帝,那他不仅是杀人凶手,还是一名可鄙的骗子;

  • 如果亚伯拉罕不爱以撒,对他无动于衷,那么他将愿意成为杀人凶手。

亚伯拉罕是一位献身上帝的人,对上帝指令不折不扣地执行;他爱以撒胜过爱自己。面对如此“绝望、苦难、痛苦而不懈的斗争”,亚伯拉罕拥有信仰,他相信在上帝那里一切不可能都将变得可能——让他能够在执行上帝指令(将儿子献祭给上帝)的同时保住以撒。

人类不一定能够在社会中寻找到真正的意义,而应相信能够在超越社会的领域中找到意义。1942年《工业人的未来》的序言中,德鲁克提到了好友的一句话:

“因为我从来就不是一个乐观主义者,所以我不得不一直努力尝试。”

这篇文章并不容易读懂,比如文章论述“只有少数人能够获得自我在上帝那里一致的内在知识。但由于每个人都知道绝望,所以都能获得信仰。”,用中国禅宗的语言诠释就是——心即佛。我们每个人都本自具足佛性,皆因“妄想执着”遮蔽而未能发现,真正的大秘密就在于此。此生所有的修行都是为了修心,唯有在信仰中找到个人的存在,才能在服务他人的过程中不断提升自我,找到存在的意义。

如果对这个故事无法身临其境般的感同深受,那么跟德鲁克之间就会存在屏障,无法真正跟德鲁克思想产生更深度的链接。

第二个阶梯:世界观

  • 《已经发生的未来》第1章“新世界观”

“很多前人视为理所当然的事,如今都在以惊人的速度变得让人无法理解。”

人类短暂而漫长的演化史中显示,在经历认知革命、农业革命的漫长岁月里,我们对世界的认知是变化不大的,但是科学革命来临之后,技术和科技改变了人类的演化史,让时空变得异形。

对于18世纪西班牙和荷兰的霸主地位的更迭,19世纪英国和法国以及20世纪的美国,每一个历史进程都显示出基本世界观(fundamental world-view)的变化。我们的认知依然传授并奉行300多年前的笛卡尔世界观,但它早已与现实脱节,而对于我们眼前所发生的一切,我们又没有找到对应的分析工具、方法和词汇。

世界观是一种经验,对现实世界的感知,是艺术鉴赏、哲学分析和技术词汇的基础。

德鲁克在这篇文章中表达了自己的观点:

  1. 部分必须依赖整体才能存在。在“量子”的概念中,物质、能量、时间、距离、速度、方向等全都融于一个单一的不可分的过程;

  2. 语言技能的学习方法发生巨变,人们更看重沟通,而非语言细节的“语法”。沟通是一种整体概念,不仅包含说出来的话,还包括言外之意和对话过程所处的气氛;

  3. 一切随无关因果,却各有其目的。新世界观还基于过程视角,每一个新概念之后都蕴含着增长、发展、旋律和成长等理念,它们全都是不可逆的过程。

德鲁克在文章中继续阐述并厘清了我们的任务:在于理解物理、生物、心理和社会秩序的各种模式,对物质和观念的精神探寻放置更为宏大的统一体中才有意义。

这样的论述,让我们在理解“管理”这个形态词汇的时候,必须把之放入组织,置于社会之中,才能真正发挥其功能。从机械世界到生物世界的转变最终需要一种新的世界观,让我们从整体的感知而非部分的分析中去观察这个世界。

第三个阶梯:使命

  • 《工业人的未来》第2章“什么是功能性社会”

由于管理这一词汇很容易让人联想到企业,德鲁克被誉为现代管理之父,让许多人误认为彼得·德鲁克的著作只涉及商业管理领域,其唯一的读者是企业人士。这是一个极大误解。

德鲁克先生的39本著作中,只有15本是论述管理的,其他都是有关社群(社区)、社会和政体的。其中只有2本(《为成果而管理》、《创新与企业家精神》)是论述企业管理的。

德鲁克的研究主题更大宏大,包括人类的本性、善与恶以及存在的实际意义等重大问题。德鲁克管理学永恒的主题是人,因此管理实践必须致力于创造和维系健康的组织,让人能够在其中发挥自己的长处,在贡献中找到自己存在的意义。

德鲁克在这篇文章中深刻阐述了:

一个社会,除非赋予其个体成员以社会身份和社会功能,除非其社会决定性权力具有合法性,否则就不能发挥功能;

人是有缺陷的,而由人构成的组织,以及由组织构成的社会也是不完美的。德鲁克的使命就是构建一个让组织有效运转的尚能容忍的功能社会。在组织中为成员提供公平公正的机会,让成员能够通过工作获得别人的尊敬,让人享有不完全从经济角度来定义的自由和平等。

社会决定性的权力应该是为人类福祉做出贡献,并承担发挥他人长处的责任,让个人的价值能够在组织和社会中实现,唯有如此该权力才具备权威。只有具备合法性的权力才能拥有权威,才能指望并要求社会自律,使得组织化、制度化的社会生活成为可能。

第四个阶梯:方法论

  • 《生态愿景》后记《社会生态学家的反思》

德鲁克先生在这篇文章清晰阐述自己的身份:作家、社会生态学家,而且还借助英国人白芝浩描述的“自由的保守主义者”或“保守的自由主义者”更递进阐述自己自我定位的内涵。

德鲁克先生最早将管理层视为组织社会的新型社会机制,最早确认知识越来越成为社会的核心资源,清晰明了地告知知识工作者正逐渐成为新的社会统治阶层,成为后资本主义社会的主要观点。

作为社会生态学家,德鲁克研究社会人文环境,在连续性与变革之间的张力中观察社会。

德鲁克在这篇文章中,从社会背景、个人观察以及解决方案等多维度描述了自己多本著作的因缘。

比如,为了保持连续性的同时,不损害社会变革和创新,同时让工业性组织赋予人们身份和功能,德鲁克认识到需要对变革和创新进行管理,保持连续性的唯一方式就是在组织(不管是政府、大学、企业、工会还是军队)内部对创新进行系统化、组织化管理,最终的思考呈现在1986年出版的《创新与企业家精神》中,该书把创新视为一种系统性活动,试图将其发展为一门学科。

德鲁克在文章中的观点要点还有:

  1. 工作是塑造和构建社会、社会秩序、社区共同体的核心要素;

  2. 在组织社会中,知识工作和知识工作者成为新的社会和经济中心;

  3. 组织应该包括政府、工商企业和非营利性组织。因为非营利性组织可以提供公民身份,也正在创造社区共同体;

  4. 反驳了“德鲁克的研究缺少量化”的观点——重要的社会事件不能被量化。

  5. 从第一本书到最后一本书,有一个一以贯之的主题:自由、尊严、个人在现代社会中的地位、作为实现人类成就之手段的组织的角色和功能、人的成长和圆满、个人对社会和社区的需求。

  6. 社会生态学家的工作是什么?应该是什么?

带着问题观察社会和社区:

  • 已经发生的哪些变革与“人人都知道”的常识不符?哪些是“范式转换”?

  • 已经发生的变化是真正的变革还是一时的潮流?证据是什么?最好的检验是,这些变革的结果是什么?有没有带来重大影响?

  • 如果这些变革与我们相关且意义重大,那么为我们带来了什么机遇?

  • 这会对人们的期望、价值观、社会结构、就业形势等产生什么影响?

德鲁克先生用自己观察的案例(《退伍军人权利法案》的颁布将我们带入了知识社会)论证了这几个问题,期待读者认真阅读这篇文章。

社会生态学科的基本原则不是对权力的信奉,相反,它信奉责任,建立在能力和同情基础上的权威。

第五个阶梯:工具

  • 《管理新现实》第15章《管理的社会职能和博雅技艺》

根据演绎法的逻辑,邵明路先生从德鲁克的39本书中摘取了5篇文章,我根据自己的理解划分为信仰、世界观、使命、方法论和工具等五个阶梯,希望能够激发对此感兴趣的有心学习德鲁克的伙伴研习,也是为了让我们学习的德鲁克的管理思想更好地落地执行,并且产出成果。

这篇文章才刚刚走到了德鲁克管理学的大门口,这篇文章中德鲁克给管理学一个定性的描述——博雅技艺。

德鲁克的管理学绝非细枝末节的炼金术——让企业利润最大化,也绝非限于降本增效的经营逻辑。

德鲁克的管理学首先关注的是社会——唯有一个健康的功能社会,才能让企业获取良性利润,为个体成员提供稳定的工作氛围,在组织中发挥长处创造价值并且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且消除不良的社会影响。

管理的基本任务是通过共同目标、共同价值观、合理的结构以及开展工作和应对变化所需的培训和开发,让人们能够共同取得成果。

德鲁克在阐述管理与创业的关系时使用了一个极佳的隐喻——小提琴师按弦的手与拉弓的手,二者始终都是必须的,而且必须协调一致,共同发挥作用。

任何一个存在的组织,如何不创新,很快就会被市场淘汰;任何一个创新的组织,如果不管理,也会很快崩溃。不创新是既有组织衰败的最大原因,不知道如何管理是新创组织失败的最大原因。

管理当局必须对绩效负责,那么绩效又该如何定义?如何衡量?衡量又该如何进行?德鲁克的文章中自问自答,引申出管理少数几条关键的原理:

  1. 管理的对象是人;

  2. 管理要把人们整合在一个共同的事业中,必须深深植根于文化中;

  3. 每一个组织都必须信奉共同的目标和共同的价值观;管理群体的头等大事就是要把这些目标、价值观和目标值考虑清楚并且明确下来,然后身先示范;

  4. 管理还必须让组织及其成员在外部环境发生变化时能够不断地成长和发展。每一个组织都是一个学习和教学机构;

  5. 每一个组织都是由掌握着不同技能和知识,并且从事多种不同工作的人组成的,因此必须建立在沟通和个人的责任的基础之上。所有成员必须清晰自己的目标,并承担解释的责任;反过来,所有成员还必须考虑清楚自己要从别人那里得到什么,并确保对方了解自己的期望;

  6. 组织绩效的衡量维度应该包含:单纯的产出数量或净利、市场地位、创新、生产率、人员开发、质量和财务成果。绩效必须成为组织和管理的组成部分,它还必须得到衡量,或者至少得到评判,并且必须持续得到改善;

  7. 经营成果仅仅存在于外部。组织内部,一切都是成本。

“管理是传统上所称的博雅技艺(Liberal Art)。“liberal”是指它涉及知识、自我认知、智慧和领导力;“art”则是因为管理是一种实践和应用。

管理者要从人文和社会科学中——心理学和哲学、经济学和历史、伦理学,以及从自然科学中,汲取知识与见解,也同样要从自然科学当中汲取营养。

但是,他们必须把重点放在如何运用这些知识并取得成效和成果上面——治愈病人、教育学生、架设桥梁,以及设计和销售容易使用的软件等。”

这段话的描述是德鲁克管理思想中对于管理的精准阐述,也体现了德鲁克整体论的世界观,以及始终关注有效性——成果的思维方式。

05 小结

以上五篇文章,我阅读过无数次,现在有些文章依然感觉没有完全领悟,比如“新的世界观”,大概知道描述的那种感觉,但是很难使用语言去阐述清楚,也许这也是符合德鲁克所提倡的感知世界而非分析世界吧。

值此德鲁克先生诞辰111周年之际,希望能够通过这5篇文章,给到更多关注德鲁克思想、学习德鲁克思想、实践德鲁克思想的道友们一些启发。

期待有心人研读,加深对德鲁克思想的理解和领悟,更好地实践德鲁克思想,让个人取得成就,让组织良好绩效,让社会功能正常。

作者:杨黎明,北京彼得·德鲁克管理研修学院讲师,德鲁克学院CDE认证资格讲师,深圳市骑士探索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联合创始人。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