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厚德 | “江南书布袋”王华俊与探花卢原质(下)

三门湾风光(谢专艺摄)

这里不仅有乡土味

微信公众号:乡土宁海

他是探花卢原质的岳父
也是探花卢原质的老师
他因学问渊博
被朱元璋称誉为
“江南书布袋”
他被明代著名学者戴冠称为
“师儒之楷模”
他叫王俊华
他的故事,散见于
族谱、县志、他人传记及明史等
可惜由于资料奇缺,
至今都没能很好的解读
……

“江南书布袋”王俊华与探花卢原质(上)

(点此链接)

“江南书布袋”王俊华与探花卢原质(下)

卢厚德

“江南书布袋”与卢探花

俊华在明洪武甲寅年(洪武七年,1374年),被宁海地方推荐出仕。关于这一事件,光绪《宁海县志》这样记载,“洪武甲寅,以明经荐任衡州教授,改绍兴救授。”关于“明经”有两个解释符合王俊华的身份。一个解释是,“通晓经术”。例如《汉书·刘向传》:“更生年少於望之、堪,然二人重之,荐更生宗室忠直,明经有行,擢为散骑宗正给事中。”另一个解释是,明清时对贡生的尊称。此时,王俊华已约五十一岁,以前无其他功名,作为老“贡生”也讲得通。但“贡生”若无其他出色的表现,不可能被荐。而《王氏宗谱·俊华王公行略》(秦鸣雷)则这样记载:“先生讳伷,字俊华,以字行,故官以字名。居家善读书,执礼就义,事不妄为,行不越分。奉亲敬顺无违,亲卒,自负土为坟。终元之世当明太祖登极时,有司以其孝行上闻,遂举衡州教授,时年五十余矣,著有《瞻云集》刊行,后迁绍兴府教授。”
《王氏宗谱·俊华王公行略》把王俊华的出仕归结为“孝行上闻”。对于王俊华因究竟是什么原因被荐,笔者不作判断,但是不管哪种原因,有一点是肯定的。那就是,王俊华的才识、品行绝对是一流的。他学识渊博,侍亲至孝,骨鲠性成。
茶山雪景(徐塘良摄)
俊华被荐出仕后,无论在衡州教授还是绍兴教授等职任上,极力兴办地方教育,以身作则,爱生如子,有时甚至拿自己的官奉自助贫寒的学子。明代著名学者戴冠称之为“师儒之楷模”。明代儒学教授从九品,儒学教授主要从事府境内之教育行政部分,品等虽不高,但是地位崇高。明初,天下初定,朱元璋本人比较重视教育和知识分子。对于忠诚正直,直言敢谏之士,能破格重用,这在明史里有相关记录。朱元璋时期的吏治,好用严刑峻法,有残暴的一面,但是他也有温和耐心的时候,对于真正敢于直言批评的人,大多数情况下,他都是褒奖有加的。比如《明史·周观政传》这样记载:“观政亦山阴人。以荐授九江教授,擢监察御史。尝监奉天门。有中使将女乐入,观政止之。中使曰:‘有命',观政执不听。中使愠而入,顷之出报曰:‘御史且休,女乐已罢不用'。观政又拒曰:‘必面奉诏。'已而帝亲出宫,谓之曰:‘宫中音乐废缺,欲使内家肄习耳。朕已悔之,御史言是也。'左右无不惊异者。观政累官江西按察使。”朱元璋因为宫里缺少音乐,所以想请几个女乐师进去教授一下,这算不上什么过失,无可非议;但当时的一个御史却能够毫无畏惧加以阻挠,最后逼得朱元璋收回决定还亲自出宫向臣下道歉,而且他升了周观政的官。可见朱元璋定下的规章制度,他自己也是遵守的,有才能的正直之士也会得到重用。

田洋卢思远堂天井

初的这种风气,使得官阶较低微甚至布衣草民都敢向朱元璋直言上书;而对于其中有真知灼见的人,朱元璋也不吝啬于破格提拔,象教谕,典史这些微末官吏,都可以因为直言,而被拔升高位。王俊华的被重用就是这种情况。他当时任绍兴教授,《明史》这样记载:“门克新,巩昌人。泰州教谕也。二十六年(1393年),秩满来朝。召问经史及政治得失。克新直言无隐。授赞善。时绍兴王俊华以善文辞,亦授是职。上谕吏部曰:‘左克新,右俊华,重直言也'。”门克新、王俊华都因为直言被提拔,而且朝廷对他们赞赏有加。王俊华被提拔为右春坊右赞善后,负责太子的教育和咨询。《王氏宗谱·俊华王公行略》这样记载:“殿对时,言言经史,事事详明,帝大惊信。时有星见于午,帝问其故,群臣莫能对,唯公独言,其应证以诗书所载,果验。帝嘉之,曰:此江南书布袋也。”《王氏宗谱·俊华王公行略》(秦鸣雷)王俊华的学识才华被朱元璋称道,从此“江南书布袋”的雅号遍及大江南北,王俊华红极一时。
原质接受王俊华教导几年后,元朝灭亡(1368年),明朝建立。朱元璋建立大明王朝后,第二年(1369年)便下诏天下府、州、县皆立学,读书人有了出路,卢原质经过选拔考试,顺利进入县学,这时,县学的训导恰恰是他的舅舅方克勤,卢原质有了亲聆舅舅讲学与表弟方孝孺切磋学问的机会,他系统地接受了儒学的教导。有了王俊华、方克勤这样的名师教诲,再加上以前的积累,卢原质的学问已经有了冲刺科举的资本。明王朝在洪武四年(1371年)举行了第一届科举考试,当时卢原质刚进学尚未参加乡试(举人考试),不能参加进士考试;但不幸的是,朱元璋认为通过科举选拔的官员缺乏历练,这之后开科取士暂停,卢原质暂时也就没了机会,而这一停就是13年!这样,卢原质蛰居家里,其间,他迎娶了老师王俊华的女儿成家,结婚生子。但他没有放弃梦想,一边协助父亲经商耕种,一边读书修身游览会友,扩大眼界,将以有为也。方孝孺在《游清泉山记》里记载了卢原质的这段游学经历。当时跟卢原质一道的有方孝孺、杨汝器、王修德、杨文遇、章彦璞等在宁海的名人。
清溪边上的田洋卢村(李恒迁摄)
武十七年(1384年)被停13年之久的科举取士制度恢复,当年卢原质有无参考无案可查,可能蛰伏久了,奋力也需要稍作准备。洪武二十年(1387年),卢原质乡试一次中举,成了举人。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卢原质38岁。这年春天,卢原质赴京参加全国举人们参加的会试,这是一次全国人才储备蛰居了十七年之久的人才大会试,能脱颖而出的绝对是百里挑一的人才!卢原质考得非常出色,在所有的考生中至少进入了前十名。这样,他才有机会让主考官把他优秀的答卷呈送到皇帝面前(古代会试获得进士后还得参加殿试,皇帝一般看前十名的卷子,定一甲三名等名次)。殿试神圣而威严,皇帝在殿廷之上亲自主持考试,考考生的口才、思路对答及临时反应。王俊华在《太常卿卢生行略》中记录了卢原质的殿试题目与经过:“洪武二十一年春,举进士,廷试策问‘事鬼神之道',对甚详悉,凿凿可施行,一以至诚敬鬼神,而远之为主。皇上奇之,擢置探花......
田洋卢文昌书院探花槠(李恒迁摄)
元璋考题是《事鬼神之道》,其意是鬼神自古为天地间主宰。如今我为天子,代替鬼神主宰天下一切,你们怎么对待我的呢?经几十年修炼、饱读诗书、满腹经纶的卢原质灵敏地体味出皇上的意图,引经据典,侃侃而谈:神是天的代表,鬼是地的代表,人要敬天畏地,要虔诚地对待鬼神。不仅要把鬼神放在至高无上膜拜;而且要树立鬼神的权威,敬畏它并保持距离。卢原质的对答使朱元璋龙颜大悦,他朱笔一挥,钦点卢原质为一甲第三名进士及第,即探花,授翰林院编修。明朝建后不久,朱元璋废除了丞相制,替代它的是内阁制,由3—5人组成,官员称为大学士或阁老,共同行使原来赋于丞相的权力与职能。翰林院为内阁下设的一个机构,掌制诰、史策、文翰之事,备皇帝顾问、讲读诗书等。下设学士、修撰、编修,检讨等官职。编修通常由榜眼、探花担任,正七品。它看上去虽然品位不高,但翰林院是国家中央机构,有机会朝见天子,升迁的机会也特别多,这是地方的七品知县不能比的。所以,虽然同为七品官,翰林院编修远远比地方知县显赫的多。宁海历史上最高功名,殿试一甲第三名,俗称探花产生了,获得者桑洲田洋卢卢原质。方孝孺闻讯大喜,写了“闻卢原质表兄廷试中探花郎授编修而寄之”的庆贺诗,曰:
奉天殿上榜初开,
共贺江南得秀才。
好是青萝居士说,
近来文运属天台。
孝孺的庆贺诗表达了他对表兄卢原质高中探花的由衷喜悦之情,也道出了作为老师的王俊华、方克勤等的喜悦之情,毕竟宁海科举的历史由他们共同培育的门生卢原质改写了,历史记住了这一刻。

岁月峥嵘  声名长留

照《明史》的记载,王俊华由绍兴府教授进入京城任右春坊右赞善职位在洪武二十六年,也就是1393年。1388年卢原质被授予编修后,1390年他父亲去世,回家守父丧三年。明太祖时朝廷规制,官员服丧礼定位三年,其间俸禄不减,以示大明王朝以孝治天下。卢原质守父丧三年期满,1394年春返回京城复职,仍然在翰林院任编修。而这时王俊华已被提拔为右春坊右赞善。这样岳父与女婿同在京城任职,其乐融融,共享天伦,度过了一段让人羡慕的美好时光。更难得的是翁婿同是朝廷高官,又是学识渊博的人才,皆受皇上宠爱,此种荣幸更非常人能比。
祖朱元璋定鼎金陵后,大兴土木,建造皇都,其规制恢弘,远超前代。朱元璋是非常要面子的人,他考虑到都城虽气象宏盛,空前绝后,但天下之大,遐方远裔众多,不可能都看见,便诏令礼部编纂有关京城南京的志书,颁示天下。学识才华被朱元璋称道的王俊华受命编撰《洪武京城图志》。二十八年(1395),《洪武京城图志》一书刊刻行世,总一卷。本书以图文并茂的方式,专记明初京师南京情况,分宫阙、城门、山川、坛庙、官署、学校、寺观、桥梁、街市、楼馆、仓库、厩牧、园圃13类,并附“皇城”“京城山川”“大祀坛”“山川坛”“寺观”“官署”“国学”“街市桥梁”“楼馆”9图。对研究明初南京历史有重要价值。书前有杜泽序、王俊华记。洪武二十九年(1396)春,王俊华又受命与著名学者刘三吾、张信等编纂《中国历代帝王事迹》一书,凡三百君,自帝尧至元顺帝3700余年,提其精要,善者颂扬,恶者为戒,以史为鉴,昭示后人,列注各帝之下,一目了然。

茶院柘浦街街边戏台(徐培良摄)

俊华除了自己编著外,他和女婿卢原质等一道合编有《蔡氏书传》。朱元璋阅览蔡氏《书传》,觉得有些内容与《诗》《书》朱子《诗传》等有相悖的地方,为了统一士子思想,服务大明王朝的统治,命翰林院正定《蔡氏书传》。王俊华与卢原质等学者在蔡沈《书集传》订正勘误的基础上,将历代研究《尚书》的文章剔除糟粕,取其精华。历经半年的时间,重新编修了一本《蔡氏书传》合选本,作为天下士子们科考的统一教材。洪武二十七年(1394)九月十六日书成,元璋十分高兴,赐名《书传会选》,让礼部刊行天下。《蔡氏书传》的成功编修,朱元璋对王俊华等的工作非常满意,同时他也看到了自己亲点探花的才学与能力,对卢原质大为欣赏,将他升为太常寺少卿,赠中顺大夫。卢原质从七品的翰林院编修连跳几级升至正四品的太常寺少卿,皇帝朱元璋对他才能的认可与喜爱是不言而喻的。王俊华、卢原质翁婿在京城的合作是愉快的幸福的,且成绩斐然。
茶山风光(徐培良摄)
武三十年(1397),科举会试(丁丑科)在全国举行。翰林院学士刘三吾﹑吉府纪善白信蹈为考试官,当时录取了五十一人。其中没有一个人是长江以北的人。发榜数天后,落第的北方举人联名上疏朱元璋,状告考官刘三吾﹑白信蹈等考官都是南方人,因而徇私舞弊,偏袒南方士子。朱元璋下诏成立了12人的“调查小组”彻查,并指定侍读张信﹑侍讲戴彝﹑右赞善王俊华等重新阅卷,经过认真查阅考卷,调查组认为全国科举会试是公正的。但是,为了摆平南北争议,笼络北方士子,结果处分甚至诛杀了许多人。“王俊华被‘春夏榜'被连累,朱元璋念其老,未加罪,仅令其解职告老。王俊华时已年迈,在京居不久,因其续娶夫人系绍兴人,全家迁居绍兴。”(薛家栓《卢原质传》p36)也就在同一年,在太常寺少卿的职位上干了三年的卢原质,也出事了。按照现在的说法是,他犯了渎职罪。关于此事,光绪《宁海县志》是这样记载的:“以弗与南郊,左迁溧水丞。”语焉不详。“弗与南郊”指的是,洪武三十年(1397)正月十三在南京城南郊外举行的祭天大典,作为仪式的总负责人之一,卢原质竟然没到现场。如此重大活动,皇帝都到了,文武百官也恭候着,主祭大员却不见踪影,这还了得,死罪无疑!卢原质为何缺席,相关史料没有记载。据宁海著名作家薛家栓先生考证:“卢原质当时正在离城几十里远的大山中督造朱元璋陵墓神道两侧的石像生,冰雪封道,无法回来。”(薛家栓《卢原质传》p68)朱元璋时期吏治之严酷在历史上可以说是出了名的,但卢原质的缺席罪责,最终是被贬到离南京城五十公里的溧水县当八品县丞,这算非常好的结果了。或许卢原质当年殿试的回答朱元璋印象太深刻,也或许卢原质一向以来的兢兢业业给朱元璋留下了好印象,再或许后来朱元璋查清楚了,一切的一切历史并没有给以说明。

卢原质像

于卢原质初到溧水以后的事,光绪《宁海县志》这样记载, “单车赴任,摩煦抚字,不遑寝食。不屑于簿书期会。而趋事赴公者,以后期为耻。尤存心教化,大修孔子庙。不善与世俯仰,曰:‘宁以孤亢见黜,不忍厉民以媚人。'后以他事坐,逮至京师,耆民数十百诣阙,言丞廉平状,多感激流涕,上遣还。明年,又以实征事坐逮,民复请。时天下吏坐实征者以千计,诏特还溧水丞,余皆抵法。永乐初,起为太常少卿,不屈,族其家,与弟原朴皆论死。”(光绪《宁海县志》)。王俊华在卢原质因方孝孺案灭三族后,忍着无比悲痛的心情写的纪念女婿的《太常卿卢生行略》中也有相关的记载,“乙亥,召太常卿,奉母及子妻俱携以行,竭忠尽职,多所建明。越二年,值天庙登极,以勿与南郊,左迁溧水丞。单车赴任,抚字惟劳。大修宣圣庙,不与世浮沉,曰:‘宁孤亢见黜,无二心也。'后以他事坐,民遮留不克。逮至京师,耆民数百诣阙,言丞平廉,状多感激流涕,遂得释,复丞溧水。”
文昌阁石记
据两文的描述,卢原质去溧水是“单车赴任”,他不想连累家人,他想轻装上阵,即使朝廷要他去那个溧水县当八品县丞,他也要当出个样子。他是抱着放弃个人享乐,为百姓们做点实事的念头去的,他唯恐落下不好的名声。在诸多实事中,他“存心教化,大修孔子庙”,凡事教育为先。他为百姓“宁以孤亢见黜,不忍厉民以媚人”,他两次为百姓的利益挺身而出,结果被抓到京城,两次被溧水的百姓耆老请愿团,到南京向皇帝细说原委,要求保释而被朱元璋释放恢复原职。方孝孺案发生后,他大义凛然、舍生取义。建文四年(1402)朱棣在升了卢原质的官并耐心等待他两个月后,卢原质始终不为所动,终于失去了耐心,朱棣最后下令:灭卢原质三族。1403年,在卢原质被朱棣残酷杀害后的第二年,被朱元璋称为“江南书布袋”王俊华,因为女婿女儿的过早去世,心碎一地,“因哀丧过度,在绍兴病逝,灵柩未运回家,就葬在绍兴一个叫黄土岭的地方。”(薛家栓《卢原质传》p36) “子若孙遂庐墓侧而家焉” 《王氏宗谱·俊华王公行略》(秦鸣雷)。他的儿子若孙,在他的墓旁筑庐安家,至此,“江南书布袋”王俊华魂归绍兴。王俊华与卢原质,共同谱写了我们宁海历史上的一段传奇。宁海的的灵山秀水,淳朴的民风,优良的家教,老师及岳父王俊华的言传身教共同锻造了宁海历史上唯一的一个探花。“江南书布袋”与卢探花同样博学多识、清正爱民、铁骨铮铮、一身正气,他们的学识人品始终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清溪夜景(白溪钓翁摄)

月峥嵘,声名长留。虽然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风人物,舞榭歌台,风流也总被雨打风吹去。但是山川有灵,文化有魂。目前,王俊华当年传道受业解惑地方,卢原质、方孝孺曾经的读书处——田洋卢文昌阁,卢氏后人已重修一新,卢探花当年手植的三棵苦楮树,依然枝繁叶茂,中断了多年的“二月二文会”,在桑洲镇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已决定恢复。让文脉之地重放光彩,这是先贤对我们的殷殷期望,也是我们对王俊华、卢原质等先贤最好的纪念。
乡土宁海
公益性传播平台

□ 作者:卢厚德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