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约】二水居士:弁术之用
《太极拳发微》:“弁术之用,有如是者乎?”
《说文》:“弁,冕也”,这种帽子,大凡与古代的军服有关,所以,后世有“兵弁”、“武弁”之称。“股战若弁”,弁,训手搏。汉代后将“手搏”、“角力”,或称为“卞”、“弁”。
《论语·学而》“礼之用,和为贵”,用,后世演绎为中国哲学的重要概念之一,所谓“体用”。
体用的概念常见于太极拳各家著作中。“体用”两字最早作为一个哲学名词,最早或见诸《荀子·富国》“万物同宇而异体,无宜而有用”,物各有体,复有其用。《老子》“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指出道的运动方式和作用方式,太极拳理与道家理论一脉相承,法家、兵家都与老子有渊源。《王弼老子注》“虽贵以无为用,不能舍无以为体也”,讲的应该是“道体”与“功用”的关系。体、用二元的对立统一,为后世的理学兴起,打下了基础。唐玄宗《道德真经疏》“道者德之体,德者道之用”,唐人以体、用二字为惯语。程朱理学,以“理”为体,以“象”为用。程伊川在《易传序》中说:“至微者理也,至著者象也。体用一源,显微无间 ”,这在二水看来,类似于现代西方哲学意志与表象的关系。
哲东先生谈及的弁术之用,应该是源自与道体相对应的功用而言。“合于变,因于物,动而时发也”,哪一门武术的功用,能达到此境境界呢?先生以诘问的方式,来赞赏太极拳技近乎道体的功用!
作者:江澜 ,自号二水居士,奉化棠溪人,寓居嘉兴。1987年从王清发老师学习杨式李雅轩老师一脉太极拳,1992年从蔡光圻老师学习推手。2003年初,因缘结识金仁霖老师,系统学习杨式叶大密老师一脉太极拳之拳技、拳理、拳史及教学体系至今。创立嘉兴一多庐太极文化传播公司,致力于太极拳传播与推广。受聘于新加坡传统杨式太极拳协会担任武术顾问。创立马来西亚槟城一多庐太极拳协会、马来西亚雪隆一多庐拳艺工作坊、马来西亚砂拉越古晋一多庐太极拳协会,担纲总顾问暨总教练。手谈之余,勤于笔耕,陆续在《武魂》、《太极》、《精武》、《武当》、《武术家》等杂志刊发文章数十篇,出版有《一多庐太极体悟录》、《杨家太极拳老拳谱三十二探究》、《<王宗岳太极拳论>校注》、《<太极功源流支派论>校注》、《<太极法说>校注》、《陈微明武学辑注》(包括陈微明《太极拳术》、《太极剑》、《太极答问》三册的校注)等。
【声明】作者系漾太极网站、公众号特约撰稿人,本文只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漾太极公众号无涉,本文如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和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