恶心的蛔虫:小时候大家都见过,为什么现在都不见了?
与虱子一样,蛔虫也是农村80后及部分90后一个难以忘却的回忆。那时的农村孩子,几乎每个人的身上都会有这两样东西。
与虱子的痒相比,蛔虫给人带来的痛苦要大一些,除了肚子的阵痛外,还要面临每次上厕所时的恐惧,害怕把蛔虫拉出来。
当时得了蛔虫的孩子,大多吃过那白色圆锥形的宝塔糖。一提起吃宝塔糖,准定有孩子会哭闹,并不是嫌糖苦,而是害怕。
每次吃完宝塔糖,稍等片刻就要赶紧去上厕所。小孩往往会在这个时候哭,因为会有活的蛔虫拉出来,有时还需大人辅助。
如果是蛔虫出现结团现象,则很难顺利拉出,有时多根半截蛔虫会掉在半空,把小孩吓得不轻,这时就得父母轻轻往出抽。
这个东西还不能抽断了,否则会引起肚子的剧痛。这个是笔者的亲身经历,父亲每次给我吃宝塔糖,我都会有些心理负担。
那时村里的孩子几乎没有胖的,大多数面黄肌瘦,没精打采的样子。好不容易吃上点饭菜,全让这蛔虫把营养给吸收走了。
蛔虫在肚子里游走,只要有通道它就会往里钻,比如眼角、胆道、消化道等。我在五年级时,就亲眼目睹了同学吐出蛔虫。
当时正在上早晨的语文课,我的右前侧的一个男同学一直坐卧不宁,最后他用书挡着朝地上吐了一口,其中有一条活蛔虫。
大概有20多公分长,看见的同学并没有发出惊诧声,因为那在当时很平常。蛔虫正是从肠道胃里进入消化道,引发的呕吐。
为什么那时的蛔虫这么多?一个与卫生习惯有关系,另一个与整个大环境有关系。那时的小孩天天接触土地,玩脏水泥巴。
几乎没有洗手刷牙的习惯,洗澡更谈不上,最多在池塘里游泳时搓一下。而那个水并不干净,洗衣服、饮牲口都用池塘水。
那时的蔬菜瓜果用的都是农家肥,也就是现在所谓的绿色蔬菜,很多农村孩子都有直接吃的习惯,黄瓜、西红柿几乎不洗。
没有化肥农药的年代,瓜果蔬菜上的虫子非常多,很多虫卵就被直接吃了。夏天玩累了回到家,直接就喝一瓢凉的深井水。最不能忽视的一个原因,就是上完厕所擦屁股用的不是卫生纸,而是砖头角、土疙瘩、瓦片或玉米叶,只要能擦用啥都行。
那时候连纸都很少,更别指望卫生纸了。这个是感染蛔虫的最快方式,总之当时的农村感染蛔虫渠道很多,而且很难避免。
蛔虫卵会随粪便排出,在适当环境下约10天会发育成杆状蚴。脱皮后变成具有感染性虫卵,如被吞食,幼虫会在肠内生长。
大概到了90年代,蛔虫开始变少,大部分孩子已经脱离蛔虫的烦恼。主要是因化肥用药的大量使用及孩子有条件讲卫生了。随着外界虫卵的减少,孩子患蛔虫病的几率也在降低。到了90年代末,蛔虫不知不觉地消失于无形,很少有孩子得蛔虫病。
即使偶尔有蛔虫,也不用吃那令人害怕的宝塔糖,现在的化虫药会将蛔虫化于无形,小孩子也不用担心有活虫子被拉出来。虱子和蛔虫可以说是农村80后最典型的两种记忆,也是儿时的一种“共鸣”。几乎人人都有过经历,都有说不完的精彩往事。
随着卫生条件的改善和卫生习惯的养成,蛔虫逐渐没有了生存空间,只要讲卫生、勤洗手、不吃生东西,蛔虫就很难生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