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欧哲史

欧哲史的还原。如果很粗略、也不准确的说法…欧哲史大致上走了一个还原路径。

本体论…认识论…语言分析…

古希腊哲学应该说是“本体论”(或存在论),像泰勒斯的“水”、赫拉克利特的”火“表现为“时间的回溯”;而恩培多克勒的“四根说”则是对“空间的分割”,最后由亚里士多德“综合”为“四因说”;

希腊化时期的伊壁鸠鲁与斯多葛学派虽然是从生存视角探索,但思维框架还是存在论的。中世纪“基督教哲学”以广义而言也是生存论的。

17世纪培根的哲学是一个大转向,由本体论转向“认识论”。当探索本体遭遇困难时就要审查如何认识的问题,英国的经验主义哲学到德国古典哲学都是围绕如何认识展开。其延伸的路径较长,胡塞尔现象学也是构筑了一个哲学认识论的体系,但也基本上宣告认识论终结;

几乎与胡塞尔同时的英国“语言分析”学派,像石里克、卡尔纳普、罗素等开启了“语言分析”哲学,认识论步入困境后,一部分转入神学,这部分就从哲学文化最基本元素…语言的审查;

语言分析有两大“蓄水池”…一处是以上的“剑桥学派”,维特根斯坦推上高峰;另一处是索绪尔的“结构主义语言学”,后者影响更大。其共同特征就是以语言进行“哲学还原”。

现象学思潮的后继逐步由思辨走向微观,庞蒂的“身体现象学”;舍勒的“宗教现象学”;海德格尔的“此在现象学”…。到海德格尔是一个高峰,同时他又把语言分析(需要的存在的家)作为对生存现象的一种根基性追问。

到维特根斯坦这一代就进入后现代了,直到现在他的哲学也是显学。福柯的老师加斯东·巴什拉又开启一个源头…由“宏观叙事”走向微观描述,他的《空间诗学》就不大像哲学话语了。福柯好像承继了巴什拉语言风格,也是从诊所,监狱,疯癫,性…这类微观叙事;

后现代哲学领军人物德里达奠基之作《论文字学》、《书写与差异》和《声音与现象》主要是对语言符号游戏中“迂回”的解构,以摧毁“在场形而上学”,他是在索绪尔结构主义语言学基地上对从柏拉图到海德格尔哲学以语言符号解构,自此,西哲史就从存在到语言走了这2000年的漫漫路途。

以上,只是一个极其粗略又不准确的勾勒,说这些的目的是为了思索…对祖国的儒学怎样还原?哪些“仁义礼智信”,“天地君臣师”可以归纳为“道德哲学”吧?李泽厚的《中国古代思想史》论述了很多极具价值的、相当“还原”的重要原理,比如:血缘根基,实用理性,乐感文化等等。把这些进一步回溯的话,是不是在特定的地理文化空间的“生存”吧?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