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苏醉美,浙江省义乌市小学语文老师。热爱文字,热爱生活,热爱这个五彩斑斓的世界!人生感悟:长长的路慢慢地走,深情的话浅浅地说。徽州人在腊月里要做的一件大事是做“米粿”。它其实是年糕的一种,在文化底蕴浓厚的皖南古徽州,这种称为“米粿”的圆形年糕,自有它独特的地域风采和魅力!
记得做米粿时,麻麻很早就要约好几户“志同道合”的老姐妹,这样的活一户人家是不好干的——工序繁琐,来不及!做米粿提前一天就要新米下水洗干净沥干,沥干个把小时后还得淋一遍水。第二天天蒙蒙亮的时候,姐妹们有的挑米去加工厂碾;有的在家烧水,一大锅水,可得烧不少时间哩;有的准备揉米粉的大盆、蒸米粿的蒸笼、晾米粿的竹帘。等到水差不多烧开,碾米的姐妹也挑着担子回来了,这时你会看到碾好的米粉中间要么插着松柏枝、要么插着一根筷子,麻麻说这是辟邪的,老祖宗就是这么传下来的。一切就绪,任命揉米粉的婶子,或者大妈,或者麻麻这时要徒手上阵。把米粉倒进大盆,一定要用滚烫的热水冲泡,不用热水做出来的米粿会粘牙,影响口感。妇人的手得不停地揉面,要发大功力将米粉揉匀称才行,太硬了使不得、太软了米粿不能成型。(要做好徽州“米粿”,和粉必须要匀,不得有小团块,否则做出来的夹生断裂)面揉完后,一大块面团放在竹篾中,大家围着竹篾坐一圈,开始拍粿。这时可得注意你的手劲和幅度哪,要是过度了,你做的米粿扁扁的、薄薄的,是会被嫌弃的。我喜欢妈妈和婶子做的米粿,一个个圆圆的、小小的,好看又好吃。我嘛,就是前面说的那个被嫌弃的人,只有我妈是很舍不得浪费我这样的“人才”的,她会物尽其用。怎么说呢,她们会给我一个木头制成的粿印,有寿桃形状的,有长寿糕形状的,有写“寿”模型的……干嘛使呢?来来来,作为过来人,我教你,先把揉过的粉团放进模子,压结实,然后有粉一面朝下,放在长凳边缘拍、使劲拍,得使巧劲儿,你别硬拍啊,拍裂了模子,估计那群妇女也不会放过你,就算不揍你,唾沫星子也得淹死你。还有要记得,拍的时候你一只手得在下方接住,不然“啪”掉地上就不能要了。能顺利拍下来固然是好的,最烦人的是许多时候米粉粘模子,你就得清理,往往那群女人拍完好几蒸笼米粿,你还在那拧巴。她们要笑你就让她们笑笑,是吧,别狡辩,真的技不如人啊!凑齐8到10笼米粿,就得上锅蒸了,灶膛里的火是不会停下的。这时候女人们手里虽然还在拍着米粿,口中家长里短、谈笑风生,可同时又在盯着锅灶,需不需要添水呀,火够不够大啊,多长时间啦,有没有蒸过头……大家对第一锅米粿是翘首以盼。终于可以出锅了,每人手拎两笼,快步走向之前准备好的竹帘,把蒸笼上的米粿全部倒出,一个个摊开摆好,时间一长容易黏在一起,那就不好看了。我是真手痒,趁着大人不注意,拿着事先准备好的“腮红”——红纸沾湿后留下的颜料水,取一根筷子,圆的一端沾红水后点在米粿中间。嘿嘿,一个个上了“腮红”的米粿像羞红了脸的少女,多好看哪!第一锅米粿出锅会有很多人吃,农家人都很热情,走过的左邻拿几个去尝尝,看到的右舍带几个去试试,要是大家夸奖说“不错不错”,我们的妈妈总是面露喜色,感觉无上荣耀。家庭主妇会挑那些蒸的咧开了嘴儿的,漂亮的可舍不得吃呢。尝尝黏不黏牙,米粉揉得是不是合适,更多的是要尝鲜,一年一次嘛。这种时候,我总是挑那些长得好看的、圆润的米粿,长得丑的我是不吃的,不是说秀色可餐嘛。涂上一层自家研磨、腌制的辣酱、腐乳……咬上一口,那叫一个满足,米的清香跟辣酱的刺激、跟腐乳的软糯融合在一起,口腔里每一个细胞都在跳跃,这就是舌尖上的大徽州!这种美味的食物,一般吃一个是不够的,必须要来2个,3个,4、5个……才行!等到第二锅米粿快出锅了,我们手脚麻溜的把之前的米粿整理好,放在准备着的竹篓、竹篮中,农家的活儿就是这么任性,时间掐得刚刚好。等米粿全部做完,妈妈先把粿挑回家,随后又去合作的婶子、大妈家,干嘛呢?妈妈要去帮着清洗工具,你要是只管自己,做好拍拍屁股就走,是不合规矩的,人家下次就不带你玩儿了。这还没完,米粿凉透了,放进瓮里,用水浸住,摆在家里阴凉处,换几次水,一直要吃到来年春暖花开。“赶忙三十晚,清闲初一朝”,乡村的“年”是忙碌而有序的。在母亲的操持下,所有的忙碌,所有带有浓郁地方特色的美味,都汇聚成“年”的喜庆、“家”的温暖。我想:这世世代代延续着的也不仅仅是美食,还有融入我们血脉里的思乡情怀,它历久弥新,愈发浓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