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神派痹证医案4 !
桂枝芍药知母汤
处方:
桂枝60g, 芍药45g,甘草30g,麻黄30g,生姜75g
白术75g,知母60g,防风60g,炮附子60——120g
附子先煎去麻味后,再下余药,水煎成,温服,日一剂。
本方温经散寒,祛风除湿。主治风湿历节证。
方解:
方用桂枝、麻黄祛风通阳;
附子大辛大热散寒止痛;
白术、防风祛风除湿,温经散寒;
知母、芍药清热滋阴;
生姜、大枣和胃调中;
全方共达温经散寒、祛风除湿,兼以养阴清热之功。
注:桂枝芍药知母汤,是治疗风湿历节的名方,特别是重用附子、桂枝、生姜之用量,临床疗效显著。除此之外,笔者也曾试用于多种肾病的治疗,也取得了良好的近远期效果。治关节炎则用药剂量较重,而治肾病的时候则用药剂量偏小。
辨证要点:
舌淡苔略燥,脉沉细而弱;
舌淡赤润,脉滑有结代象;
舌淡紫胖润,脉弦。
火神派应用举例:
㈠.风湿性关节炎
冯某,女,30岁,农民。2006年10月22日就诊。
患者有“风湿性关节炎”病史10年余,经过服用中西药治疗,病情时好时坏,每到冬天加剧,曾服镇痛西药而胃病诱发不敢再服。现症见:关节冷痛,夜晚加剧,畏寒肢凉,咽干不渴,舌淡苔略燥,脉沉细而弱。证属肾阳亏损,寒邪内侵,阻滞经络。治宜疏风散寒,温肾通络,方用桂枝芍药知母汤加减。
处方:
桂枝30g,白芍10g,知母10g,麻黄10g,炙甘草10g
防风10g,白术20g,干姜30g,牛膝10g,松节10g,
狗脊10g,制附片75g(先煎2小时)
水煎服,日一剂。6剂。
复诊:服药6剂后,关节疼痛消失,关节处有热乎乎的感觉,是前所未有的表现。原方有效,再进6剂,二诊之后病痛若失,病人要求巩固治疗,又服6剂,隔1——3天服用,以增加疗效的持久性。
按语:风湿性关节炎属于痹症的范围。痹者,闭阻不通之意,《素问.举痛论》中认为痛症,十四种情况中十三种都是由寒邪凝滞造成的。因此,张仲景创用名方桂枝芍药知母汤治疗关节炎,其中关键在于温通之品的应用,重用桂枝、制附片、干姜,目的在于温肾壮阳补水,“阳气流通,阴气无滞”(郑钦安语),闭阻之经络得以开启,故而临床疗效显著。
㈡.类风湿性关节炎
谷某,男,59岁。类风湿性关节炎病史3年,现症见:手指关节肿胀,全身大小关节均疼痛不堪,呈串痛,夜间尤甚,秋冬加重,每日须服止痛药西乐葆(塞来昔布),乏力,易于出汗,经常低热,体温37.5℃左右,白睛红丝缕缕,口臭,不渴,二便尚调,舌淡赤润,脉滑有结代象。证属阳虚真气上浮所致,治以扶阳通络,祛风散寒,方用桂枝芍药知母汤加味。
处方:
附子15g,炮姜15g,桂枝15g, 知母15g,赤芍15g
白芍15g,苍术15g,白术15g,防风10g, 麻黄10g
肉桂10g,细辛5g,灵仙30g,丹参30g,鸡血藤30g
蜈蚣2条,乌蛇20g,炙甘草15g
水煎服,日一剂。
复诊:服药半月,关节肿痛减轻,可停西乐葆。脉已无结代象,尤可喜者,低热已退,目红、口臭均已消失。原方出入加减,附子用至30g,关节肿痛明显减轻,低热、目红、口臭之症均未再出现。
按语:此例病人以痹症而来求治,目红、口臭虽非主证,但易于认为阳热之证。若是以前,张氏可能要加些黄连、菊花之类凉药照顾之。今则根据郑钦安“阴阳辩诀”考量,包括低热确认为真气上浮外越所致,即所谓“阴火”,故而放手投用姜、附、桂辛热之品,果然收到预期效果,患者对此欣喜莫名。此前他对目红、口臭颇为在意,甚以为苦,多方调治乏效。郑钦安云:“余曾治过数人,虽见口臭而却纯阴毕露,即以大剂白通、四逆、回阳等方治之。1——2剂,口臭全无,精神渐增。”深感郑氏理论切实可行。
㈢.膝关节肿块
杨某,男,34岁。
患者在1个月前,左膝关节突然疼痛,痛若针刺,牵及下肢,屈伸不利,夜甚于昼。曾服多种药物不效。现症见:足凉过膝,不能盘腿,跛行,查左膝内侧长有一包,鸽蛋大小,质软,皮色微红,按之并痛,饮食二便正常,舌淡紫胖润,脉弦。证属阴疽,治用扶阳抑阴,方用桂枝芍药知母汤与阳和汤加减。
处方:
附子15g,熟地20g,鹿角胶10g,干姜10g,桂枝10g
麻黄10g,白芥子15g,赤芍15g,白芍15g,知母10g
苍术15g,白术15g,防风10g,牛膝15g,乌蛇15g
炙甘草10g
水煎服,日一剂。5剂。
复诊;服药后,诸症均减,续服10剂,疼痛已无,包块消失,痊愈。
按语:膝侧包块虽肿微红,不能以阳热疮肿看待,观其总体脉证,纯系一派阴象,不难认定。此证膝疼痛,当按寒湿痹症论处,膝侧包块虽肿微红不痛,当以阴疽看待,统而观之,患者足凉过膝,舌淡紫胖润,显系阴证。所用合方,虽治痹用桂枝芍药知母汤,治阴疽用阳和汤,其实含有四逆汤方意,以其治阴证,即或不中亦离之不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