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职业教育1 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推进的思考

一、准确把握1+X证书制度的时代价值

第一,1+X证书制度是培养复合型人才的题中之意。在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形势优化的背景下,社会对人才结构和质量的要求逐年攀升,复合型人才愈发受到追捧。1+X证书制度的试点,能够促进院校对现有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优化、创新,更加明晰、科学地评定学生的职业等级水平,有助于他们全面认识自我,尤其能够全面地剖析自身能力水平与就业岗位需求之间的差距,从而有针对性地强弱项、补短板,积极拓展就业本领,更好地适应时代的变化与发展。

第二,1+X证书制度是深化产教融合的必由之路。1+X证书制度的出台和实施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技能教育的地位,甚至强化了对职业技能等级的重视程度。在这一背景下,职业技能培训势必要融入原有的课程教学中,而单纯依靠院校自身独立办学的模式无以为继,企业的参与意愿和力度直接决定了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能否实现“两翼齐飞”。所以,1+X证书制度试点的实施对于深化产教融合、促进校企合作意义重大。

第三,1+X证书制度是制定国家资历框架的关键一环。国家此次开展1+X证书制度试点的初衷,就在于构建、完善通用的国家资历框架,使拥有各类各级证书的人员能够有一个完备的水平参照体系,推进教育与其他行业之间的成果互认,促进每一名社会成员都能够终身学习、不断提升,也有助于在全社会营造终身学习、持续发展的浓厚氛围。

二、1+X证书制度试点面临的现实困境

(一)缺少顶层设计,证书定位模糊

1+X证书制度的出台,其用意不仅仅在于优化职业院校的证书结构,更为重要的是打破现有不同教育类型、层次之间的界限,推进构建学习型社会,促进社会成员的整体素质、技术技能水平持续稳定提升。因此,这一目标定位决定了推进这一体系建设单纯依靠职业院校和教育主管部门自身的能力略显单薄,在涉及多部门、多领域联合推进的相关事务时会显得有些力不从心。这需要国家层面出台宏观的规划与完善的政策,从制度层面为1+X证书制度试点提供坚实的保障。但目前来看,这方面的工作还有待进一步完善,尤其是2019年4月教育部等四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在院校实施“学历证书+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制度试点方案》之后,国家层面与之相关的政策、措施、制度等一系列“顶层设计”还存在一定的滞后性,仅有个别地区零星出台了一部分区域性推进策略,在体系性、完整性方面都不能满足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多样化要求。

(二)考核标准未统一,证书信度难以保证

1+X证书制度内部既包括学历证书,也包括技能证书,同时,在技能证书中,又可以划分为多种不同的等级。此外,在不同教育类型之间,证书的种类和层级更有天壤之别。为促进这一制度的有效推行,势必要实现不同教育类型、多种专业和证书之间的转换与衔接,而该项工作的推行离不开行之有效的标准,以此保证证书信度,为1+X证书制度的顺利推行奠定基础。当下,只有一部分职业院校的部分专业之间实现了学分顺利转换,而整个职业教育内部,由于缺少统一的转换机制,跨教育类型的多种证书之间要实现学分转换是难上加难。所以,由于通用标准的缺失,导致学生在是否学习、学习哪一门技能、学习完成之后学分能否顺利转换等方面存在后顾之忧,这在很大程度上挫伤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影响了院校的参与深度,也降低了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信度。

(三)缺少衔接制度,课程与证书很难融通

“1+X”证书制度的推行,要建立在现有课程基础之上,其最终目标是构建课程学习与证书获得良性循环、互融互通的双元发展路径,促进职业院校学生全面成才。但就目前的形势来分析,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学习、获取一直被孤立于常规的课程学习之外,二者之间鲜有交集,这一现状势必加剧“所学非所用”的结构性矛盾。这既不利于学生在知识、技能、技术层面的同步提升,同时也违背了在职业教育领域推行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的初衷。结合当前职业教育领域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可以得知,课证之间难以融通无外乎两方面的原因:一方面在于学分银行的缺失,导致课程与证书之间衔接时缺少了有效载体;另一方面是二者的融通不仅需要院校自身有所作为,更需要包括政府部门、企业、社会组织等多元主体的参与,而目前国内这方面的问题还比较严重。此外,从长远来看,学历证书教育与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教育的不均衡发展,最终也会为职业教育的未来发展埋下隐患。

(四)技能鉴定机构匮乏,配套机制不完善

技能鉴定是证书发放的前提,也是保证1+X证书制度信度、效度的重要环节。因此,在技能鉴定方面的建设和投入理应得到相关部门的重视。但目前来看,职业技能鉴定和等级划分机构未能有效融入职业教育,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在于未能在校内设立数量充足的鉴定机构,导致技能鉴定与职业教育在一定程度上相脱节。此外,当下的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数字化、信息化建设也存在相当程度的滞后性和片面性,未能适应“互联网+”形势下职业教育发展的需要,因而,导致1+X证书制度在试点阶段进度缓慢、成效有限。

三、职业院校“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的推进策略

(一)建设国家资历框架,实现X证书的精准定位

从国家层面制定出台全国统一适用的资历框架体系,明确不同资历的等级、层次、类别,以及彼此之间的关系,实现对X证书的精准定位,为1+X证书制度顺利试点提供合理依据、铺平道路。

第一,结合不同类型教育特点,构建通用的资历框架体系。根据技能、能力、知识的不同层次,为各种类型、级别的职业技能证书设计科学合理的评价标准。

第二,基于产业发展动态和时代需求,与时俱进地更新国家资历框架。确保人才培养紧跟时代发展前沿,时刻掌握最先进的技术技能。

第三,确保国家资历框架对所有行业的全覆盖。国家应建立动态监测机制,根据新业态、新产业、新行业的发展实际,对现有的国家资历框架进行修订、完善,以实现对所有行业的全覆盖,并提高资历框架与职业发展之间的匹配度。

(二)健全考核评价标准,提升1+X证书含金量

第一,严把X证书的校园准入机制。需要院校出台相关制度,实行严格的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准入机制。对拟新增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进行论证、打分,满足一定条件的相应证书方可准入。

第二,创新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培训、考核方式。一方面,为了与市场需求接轨,院校可以将证书的培训工作委托给专业、独立的第三方培训评价组织,在尊重教育规律的前提下,实现市场化运作。同时,也给予学生更多的自主选择权,让他们可以根据专业、兴趣爱好、未来就业等自行选择是否参加培训、参加哪种培训等。另一方面,对原有的考核方式予以完善和创新,采用过程性考核的方式,如将实际操作、面试、工作流程讲述、模拟岗位操作等完整的操作流程全部贯通,在整个过程中全面、细致地考核学生对技术技能的掌握程度,使1+X证书制度的作用得以最大限度发挥。

第三,积极拓展路径,让更多学生有机会获得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要打破僵化的制度和条条框框的制约,发挥1+X证书制度的灵活性。如对学生学习年限、工作经历等原有的硬性条件,可以用企业实习经历、技能大赛获取的名次等来予以替代,调动学生获得技能等级证书的积极性、主动性,同时也有助于以1+X证书制度的实施来促进国家资历框架的完善。

(三)完善学分银行制度,有效实现课证融通

第一,建立学分银行。由教育部牵头,通过出台文件、政策,再辅以必要的行政手段,推动各方积极参与学分银行建设,各部门、各单位在运行过程中基于自身定位、优势等,各司其职,优势互补,为推进1+X证书制度试点做好充足的准备。同时,同步推出学分银行管理系统,实现其高质高效运转。在执行环节,成立专门的建设指导委员会,成员由政府、院校、教培机构代表和企业顾问等构成,从宏观层面负责学分银行的指导、规划工作,并出台一系列的政策、制度等,促其形成良性循环。整体框架搭建完毕之后,出台学分银行课程标准体系。根据学科性质、教学标准、课程标准等,分别建立不同的学分银行课程体系标准,为顺利实现学分认定、积累和转换做好各项保障工作。

第二,科学制定标准、条件,促进学分转换的科学性。制定学分转换标准,要在针对相关职业的前提下,统筹考虑多方面因素,如选修课与专业课之间在专业技能层面的衔接性,同一专业大类或相近专业积分如何转换等具体因素,以更好地促进专业课程和证书相连、学分与学历相融、学历证书与X证书相通、技能等级与资格证书相对接,最终实现课程融通。

(四)构建技能鉴定机构,完善配套设施和机制

第一,构建职业技能鉴定站,严把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审核发放关。衡量1+X证书制度试点成功的关键指标,在于职业院校培养的学生能否获得用人单位和社会的认可。而这一目标的实现,关键在于做好证书的审核与发放工作。为给学生获得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提供方便,在通过相关部门、单位的审批后,各种权威的职业技能鉴定站应主动进驻校园。鉴定站进驻校园仅仅意味着数量的增加,并不代表质量的下降,因为校内开展职业技能鉴定的师资、硬件、环境等更为健全,更能以严格的标准确保职业技能等级的权威性和含金量,可以有效保证学生获得证书的信度。

第二,搭建信息化管理平台,完善证书授予

资质审核管理制度,健全与之相关的机制建设。在“互联网+”的大背景下,信息化建设是开展好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的关键要素,各部门要发挥自身优势,搭建信息化管理平台,提升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信息化、数字化建设水平,通过搭建信息化平台,确保学生从报名提交、审核完善,到考核实施、结果查询,甚至开具电子化证书等整个流程,都可以在网络端口实现,确保其高质高效运行。信息化平台在提高效率的同时,由于每一环节、每个步骤都有章可循,可以实现对每一环节的追溯,因而有助于更好地做好监督工作。加强对证书持有授予资质的职业院校进行监督,督促其严格标准,将工作落实落细,确保1+X证书质量。(节选自《教育与职业》2020年第19期)

来源:高职观察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