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因你在人海里看见了我
徐州户部山雁南艺术馆,“欧阳龙画展”离开展还有一个多小时,画家张此潜早早的从淮北赶过来,细细观看欧阳龙老师的每一幅画。
其实这些笔墨是他非常熟悉的。
四十多年前,淮北杜集张大庄一个小男孩,怯生生的跟在先生后面,听他耳提面命,看他笔墨示范,由此开始了解、理解、汲取这些笔墨的营养。
绘画起步与摸索成型时期,张此潜很幸运的遇见了两个人。
一个是本家小叔张思让,一个是国画名家欧阳龙。
少年张此潜非常顽皮。
因被打成右派而回乡的小叔张思让,很长时间住在张此潜家的东屋里,靠一部相机给人家照相谋生。
现在家里还保存着小叔给拍的黑白照片。
张思让是个才子。
毕业于南京艺术学院美术系,是傅抱石先生的学生,擅画人物,山水花鸟亦精通。戴着右派帽子回乡之后,靠给人家拍照,为生产队画壁画混生活。
他发现本家的小侄子张此潜对绘画感兴趣,就教他临摹《芥子园画谱》,并把自己画的人物写生和在绢上画的工笔竹雀图拿给他看,给他讲解绘画的基础知识和技法。
受小叔的影响,张此潜欢天喜地的把绘画当成了好玩的事情。
那时家中贫困,买不起笔墨纸砚,小叔就给他支了一副水泥台子,用毛笔蘸水在水泥台子上教他画花鸟虫鱼。后来,当兵的大哥给他带回来一沓宣纸,他视若珍宝,生怕很快就用完了,便裁成极小的尺寸去画。
小叔的鼓励和家人的支持成了他学习的动力。
后来,小叔回到徐州,住劳动巷126号,张此潜经常去探望。至今还记得那条巷口路东有卖颜料的,但当时买不起。
张思让先生有传统文人风骨,无论生活如何拮据与困窘,都保持着将生活艺术化的态度。
终生未娶,后逝于黄口。
张思让先生的艺术气质和孤独中的坚守对张此潜的熏陶是潜移默化的,艺术抚慰了困苦艰难,也让人得以苦中作乐。
后来,无论是在农村耕种还是在矿上务工,张此潜再没有放下手中的画笔。
除了启蒙老师张思让外,欧阳龙先生更是张此潜遇见的对他影响极其深远的老师。
他把自己的徒弟陆军带来看画展,给他讲先生的笔墨构成、用笔特点。
当年正是欧阳老师学画必须由书法入手的反复训诫,让他入门便在正道上。
小城画家孙君华极为推崇欧阳龙先生画鹰,特地赶来拜读。
别人画鹰是静立的姿态,先生的鹰能飞起来,灵动而有气势。
张此潜则给他讲欧阳老师的开阔与探索,变与不变。
见到师母刘老师,此潜有些激动。
少年时代学画的事情历历在目。
1977年,15岁的张此潜在四矿宣传部部长王平理的引荐下,去萧县拜访欧阳龙老师,正式开始了从师学画之路。
欧阳龙,安徽萧县人,曾任江苏省徐州国画院院长,国家一级美术师。
先生自幼酷爱美术,少年时即拜乡贤赵宗基为师。及长,拜师国画大师萧龙士先生,得其真传。1972年,又入京到国画大师李苦禅先生门下研习画鹰技法。
欧阳龙先生功力深厚、谦虚勤勉、治学严谨,绘画、诗词、金石、书法,皆有所成。老师为人低调、谦和,言语不多。这个每次都是骑自行车赶几十里路来学习的年轻人,让他看到了后辈对艺术的酷爱与坚持的韧劲。以后的岁月里,欧老师对张此潜关爱有加,悉心栽培。
“张此潜”之名便是先生所赐。
他原名张慈前,慈为辈分。1982年的某一天,欧阳老师和刘梦笔先生都在,刘老提议改一下张慈前这个名字,欧老略一思索,挥笔写下“此潜”二字。
刘老连声称赞。
此后,张慈前所有画作一律署名张此潜,“张此潜”成为大号,世人再不知张慈前也。
骑自行车从张大庄到萧县老师处,需两个多小时,一个礼拜去一次,学习一天。每次带着自己一周的习作,老师给点评、修改或题字。
中国画是诗书画印的结合,古之画者,不独画工精湛,亦擅书,书与画是相辅相成的。欧阳老师让张此潜在画画的同时必须勤练书法,并把自己珍藏的《张迁碑》名拓本拿给他临摹。
中国画尚意,亦不废形,更多的是追求笔墨与精神的融合;而古诗词描摹物象、借物抒情或者托物言志亦是绘画中常用的手法。学画期间,张此潜在老师的要求下坚持读诗词,哪怕不理解,也去读去背,总有一天优秀的古典文化会内化于笔端。
先生让张此潜选一种题材入手,画熟练,从中掌握笔墨用法,然后由此及彼,触类旁通。在他的示范与指导下,张此潜开始画鲶鱼,一画就是几十年。
当初之所以选择了鱼这个题材,还与生活景况有关。老师说,鱼这个题材有美好的寓意,可以此维持生计。
后来,张此潜刻印一方曰:画鱼乞米。
张此潜有了自己的画室。
冯雨村为其画室题名渔庐,意即画鱼就像渔翁捕鱼,一生执着于此。
为了能更好的观察鱼的形态,张此潜和几个人一起承包了生产队的鱼塘。因为有生活,画的内容更加丰富。
张此潜画过一幅用秤勾着称重的鱼,欧老师看后即兴为之题句:湖中沉浮多少年,世间值的几个钱。
言简而意深。
欧阳龙老师调到徐州画院任院长期间住在梆子剧团。
春节前,张此潜带着妻子和幼子前往。那时,欧老师已经是带病之身,面有浮肿。一家人和欧老师一起拍的一张照片,成了最后的纪念。
2000年6月,欧阳龙先生病逝,享年62岁。
此潜感叹曰:上天若给先生增寿二十年,先生的大写意在巅峰状态必有更为恢弘的成就。
拜读欧阳先生的画展,张此潜心潮起伏。
张此潜一直把恩师当成亲人一样孝敬,逢年过节必备礼前往,病榻之前煎药侍疾,病逝之后带孝守灵。
从1977年到2000年,师徒关系亲如父子。
爱徒陆军喜欢欧阳先生的笔意,张此潜便在画上题识,予以鼓励。
这些年,张此潜画风上的变与不变,都有先生的影响在。
有徒弟跟随自己的恩师,甚为欣慰。
(本篇部分内容摘自《张此潜从艺六十年》书稿)
作者相关文章
关注马尔的视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