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绥宁男儿参加过的湘黔铁路大会战(上):修建湘黔铁路行军记|黄生东

本期作者    黄生东

修建湘黔铁路行军记

黄生东

上世纪六十年代末,新中国刚清理了解放战争遗留的一片痕迹,又熬过了偿还苏联债务所造的最苦难的三年饥饿。深入到人民公社集体化,轰轰烈烈的开展社会主义基本建设。但是,共和国还面临着美帝国主义,苏联修正主义,国民党蒋介石随时发动的战争威胁。祖国大地许多地方的交通还一片闭塞,因此,党中央发出了三线建设的伟大号召,毛主席说,三线建设不搞好,我一天也睡不好觉。争时间抢速度,提前一个小时也是好的。没有路,骑毛驴去。党中央和毛主席一系列重要指示,全国人民积极响应。

1970年,国家建委将湘黔、枝柳铁路合并成一个总工程项目,湘黔铁路作为党中央大三线战略的重要工程,开始了大规模建设。由于湘黔铁路沿线地势险峻、地质复杂、施工艰难,当年参加铁路建设的,除铁道部和有关铁路局调集9万多人的设计、施工队伍外,还动员了湖南、贵州两省80多万民兵投入会战,总计前后参加会战人数达100万。湘黔铁路东起我省株洲市,西到贵州省贵阳市,全长905公里,是我国中南部地区的一条东西向铁路干线。因火车第六次提速的需要,从2006年12月起湘黔铁路与沪杭铁路、浙赣铁路、贵昆铁路合并称为沪昆铁路。

1970年初秋,湖南、贵州两省从农村抽调一批十八岁以上,四十五岁以下身强力壮的基干民兵,组成数百万铁路建设大军,展开湘黔、枝柳铁路建设全面大会战。当时参加的人员都按部队的政治素质,以部队的组织机构番号,享受现役军人的生活待遇和津贴补助。绥宁县当时抽调民兵共5076人,以步行前往新晃皮州公社参加修建湘黔铁路大会战。当年,我有幸成为我县五千多人的部队中一员,更有幸成为百万铁路建设大军里一分子,在奔赴湘黔铁路建设中,经历了一次难忘的行军之旅。

我们在工程上马时,是发扬红军长征精神,搞千里野营拉练。绥宁的民兵分两条路线出发到洪江汇合,北片地区的从水口走湘黔古道经联民入洪江,南片地区的从河口经若水入洪江。为防止在路上拥挤,指挥部做出了周密的安排,瓦屋区水口人民公社的队伍为先头部队,水口连的组织负责人是指导员沈荣富,连长周自强,副连长吴昌文。出发的头天由各大队召开群众欢送大会,各个大队人员集合在水口公社和街上住宿。学校师生和机关单位,专门排演了节目,举行了联欢晚会。并且由公社武装部长吴永族负责全程护送,还抽调公社卫生院主治医生任世友,跟随队伍负责医疗保障。次日清晨,统一在公社食堂开餐后,学校师生,机关单位和街上群众早已在操场,敲锣打鼓等待欢送。吴部长以行动军事化的口令,将一百六十多人的队伍在水口公社(贺家祠堂)天井里整队出发。那时水口还没有公路,从中街往下街走。前面一套锣鼓呜锣开道,接着就是我们的铁建民兵队伍,后面又一套锣鼓及欢送群众,至下街头的茄兰铺电站处,前面的锣鼓队也让在路里边,向我们挥手告别,一直看着我们到了唐家,欢送群众才回去。我们每个人都挑着自己的被子衣物、锄头工具等行李,每人还自带一个小木橙子,便于开会看戏自用,有的还带了二胡、笛子。那时大部分人是穿草鞋走路,担子上还挂着几双新草鞋,以便烂了又换一双。一路欢歌笑语,谈笑风生,充满浪漫乐观。为了确保每个人员精力充沛和不起痧中暑,行军速度先不求快,每天按预定的里程行走。

那时通讯还很落后,只有老式手摇电话机,而且只通到每个大队一部。那时手表也只有吴部长手上戴着一块,所以时间都由他掌握。长长的行军队伍,有什么事情就一个一个的传口令,由后传给前的人员,有时那些连队指挥员还拿着个铁皮喇叭筒喊话。队伍所经过的地方都做好了接待工作,该到那里吃饭宿营的地方,都有先头人员联系好,所到之处的老百姓,都和电影中抗战时期人民接待八路军队伍一样的热情。沿路的群众都准备了茶水,每到一个宿营地,群众都早就为我们准备了饭菜,基本两菜一汤。次日天亮就起床,吃过早饭赶路,早晨每人还要用漱口杯盛上饭菜,预备为路上中餐。第一天晚上住联民大王,第二晚住三路溪。第三天上午十一点钟就到了洪江。我们被安排在初建街,原洪大中学住宿,这天也是领导有意安排在洪江玩耍半天,因为那时有很多青年没见过洪江这样的城市。安放好行李,布置好床铺,大家就去逛街,只是部队铁建兵把大街上都拥挤了,看不着细致景象。吃了晚饭后,领导又安排到洪江戏剧院看慰问演出,每场要两个多小时,从下午到晚上分三场观看,我们被安排在第二场。不要戏票,就凭我们每人胸前都佩戴了一个符号,前面是九二六○工程,背面是自己的名字。入场时两个门卫发现吴部长没有符号,便把他拦住,吴部长施了个巧妙的动作,把手一抬,腰一伸,招呼一声:后面人员别挤呀!故意露出裤腰上的手枪柄,门卫才知道是领导干部,便说句对不起,请进!

第四天,从洪江沿大河至黔城,六十多里的这段路,中间没有村庄,那时也没通车路,所以每天行军必须抓紧时间。我们出发时,一眼望去,前面队伍看不到头,后面看不见尾。这段路有首民谣唱了它的特点:“洪江至黔阳,三湾打一望,走到河边上,渡船黔城港。”下午四点左右,我们到达黔城对岸河边等渡船,不一会儿,一艘机动客运船靠岸了,大家都是第一次坐这么大的船,水口连的人员连行李,一次就被它载走了。先上船的人坐进船舱里面,我们后上船的人有半数人站在船舱外甲板上,河面很宽,有种浩大无垠的感觉。但船不是往正对岸行驶,而是从河中一直往上开,大船行驶了两公里多,才把我们送上岸。上岸时方知道,不远处就是我们队伍的宿营地,当我们安放好行李后,那热乎乎的饭菜,已经有人为我们准备好了。

第五天,天还没亮,大家就被叫起来,当地妇女用竹篾点火把,照亮着我们队伍人员吃早饭。因天气炎热,必须趁早晨清凉,加紧行军赶路。这段路程也较远,上路后队伍步伐也加快了,紧张了一天,当晚住在怀化县罗坡田。到了第六天,沿途基本就是走公路了,一路上,只见人山人海,拥挤但不混乱,一个紧跟一个,跟着自己的队伍,下午两三点就到达了芷江县城。这时,领导也考虑让同志停下休息,观赏一下这座古城的风景。因为这里,曾是国民党白崇禧准备在此建立国民党中央政府的重地,同时,也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受降纪念地。当晚,队伍就在这城边住宿,我们放下行李搭好地铺后,一个个兴趣盎然地去街上观光,宽广的芷江城,大街小巷都是铁建民兵,人潮川流不息,让我们大家眼花缭乱,就像刘老老进了大观园的感觉。当年,湖南省湘黔铁路前线指挥部就设在芷江城,又专门设立了前方医院,都是从省会湖南医科大学附一附二医院抽调的精干医疗队伍,可见对湘黔铁路建设何等重视。

临近傍晚,我们归营就餐,芷江人民非常热情,菜肴别具风味,在此我们第一次品味了著名湘菜“芷江鸭。”第七天,从芷江沿河西进,宿营于新店坪。第八天的中午时分,我们胜利到达了湘黔铁路建设施工目的地,新晃县波洲人民公社红岩大队。当年参加湘黔铁路建设,从水口出发,经绥宁县联民到洪江过黔城入芷江进新晃波洲,步行全程四百余华里,一路上,虽然没有红军长征时那么艰难险阻,但那种队伍浩荡气势,那种发扬红军长征的精神,却让我终生难忘!

图片均为修建湘黔铁路大会战历史照,来源于历史资料。

本文作者:黄生东,男,水口乡田凼村二组,1952年出生于贫苦农民家庭,相当初中文化。从小爱好琴棋书画,参加过大队业余文艺宣传队,于1972年进入原水口人民公社电影放映队,略知画写编拉唱五大基本宣传职能,对编写快板,顺口溜,打油诗,小演唱的宣传材料较有基础。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