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英雄出少年,欣赏三个有趣的对联,值得人们赞赏
俗话说,自古英雄出少年。唐代的王勃、王维、李贺以及李商隐等人,在少年时代就非常聪明勤奋,后来又经过了几番坎坷经历,终于在唐代诗坛有了一席之地。自古英雄出少年,欣赏三个有趣的对联,值得人们赞赏。
严嵩是明代著名大臣,他小时候就表现不凡,县令很喜欢他,就经常喊他到家里与自己的儿子在一起玩耍。有一次小严嵩手里拿着一把扇子,扇面上是一群金鱼在水里游泳。大人就出了一个上联:画扇画鱼鱼跃浪,扇动鱼游。
这是一个复字联,并不好对。孩子听完,也沉思了一会,然后就脱口而出:绣鞋绣凤凤穿衣,鞋行凤舞。县令不仅好好地夸奖了一番,而且当即奖赏了小家伙。
明朝有一位知府叫冯驯,有一天他在家里设宴请客。客人中有一位男子还带了一个十几岁的孩子,不过这小孩从小就很聪明,不仅识文断字,而且还会吟诗作对。
一位书生听说后,就打算考一考他,于是就以知府大人的姓名出了一个上联:冯二马,驯三马,冯驯五马。
这个上联看似通俗,其实有些讲究。“冯”字是由两点、以及一个“马”字组成,就是“冯二马”;“驯”字由三个竖、和“马”字组成,就是“驯三马”;“冯驯”二字,合到一块,就成了“五马”。古时候,五马是知府的别称;“冯驯五马”,就是指冯驯知府。所以说,这个上联还挺不好对。
没想到这个孩子非常聪明,他只是稍加思考,就对出了下联:伊有人,尹无人,伊尹一人。“伊”字中有一个“人”字,“尹”可以看成是“伊”字,去掉了立人旁,也就“无人”了;“伊、尹”两字,合到一块,就是“一人”。
同时“伊尹”也是一个人名,乃商朝有名的大臣。小家伙对得真好,在座的客人纷纷为他竖起大拇指。
像这样的故事还很多,都表现出少年的机智和聪慧。清朝有一位文学家叫李调元,他在乾隆朝考上了进士,后来到广东去当学政(朝廷派到各省,专管童生考秀才、秀才考举人的官职)。
当地有个姓傅的小童生很有才,平时喜欢对对子。他听说这位李学政也能对对子,就想与他比试一下。学童琢磨了几天,终于想出一个主意。他先打听到大人的行程以及路径,然后就在其要路过的道上等着。
他费力地搬了三块大石头,在道中间垒成了一座“桥”,然后就耐心地坐在旁边等着。不大一会工夫,李大人坐着轿子过来了,走在前边的差役,猛然看见三块大石头挡着道儿,就赶紧过去把石头踢到路边去。孩子立刻就着急了,就跑去跟差役争吵,让他赔“桥”。
李大人听见争吵,就钻出轿子,一看是个小孩,觉得挺奇怪。他正想问问情况,可是没等大人说话,学童就上前行礼,然后说:“学政大人,我听说您特别会作对子。学生我有个上联,请大人对下联。”
李大人一听,更觉得惊异,于是就笑着说:“什么上联?你说说看。”孩子就指着自己精心准备的石头说:踢破磊桥三块石。
大人一听是个七字对儿,起初认为应该非常简单,可再次细细琢磨,感觉没那么容易。这是一个拆字对,一个“磊”字,如果被“踢破”,就变成了三个“石”字。
大人盯着那三块石头,想了好半天,楞没想出下联来。他只好跟孩子说:“我再想想,明天早上还在这儿,我告诉你下联。”
大人闷闷不乐地回到家,坐在屋里发呆,却怎么也想不出下联。妻子看他一幅苦闷的模样,以为是朝廷出了大事,于是关心地问他怎么了。夫君就详细地说了经过,妻子一听,忽然就扑哧地笑出声来:“这有什么难的,亏您还是学政大人,下联可以这样:剪开出字两重山。”
原来这位夫人也曾经是大家闺秀,出阁前就喜欢写诗作对,平时也爱听夫君和朋友们吟诗。所以她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就想出了这个下联。一个“出”字,将其“剪”开,正是两个“山”字。大人听了,立刻乐得眉开眼笑。
第二天早上李大人又去了,孩子果然早就在那儿等着,似乎在等着看大人的洋相。大人也不多言,上前就把说出了下联。小家伙一听就哈哈大笑地说:“我猜这个下联不是您想出的,倒像是女人想出来的。”李大人吓了一跳,赶紧问他:“你怎么猜出是女人想的?”
小傅就分析说,男子汉具有大气魄,喜欢用“劈、砍”等字眼。女人们大门不出、二门不迈,总在屋里用针线、剪刀做些针线活,她们才爱用这个轻巧的“剪”字。大人听了,虽然觉得脸面上有点过不去,可还是很佩服他的聪明和直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