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伯温因病告老还乡,朱元璋送他一个枕头,次日他才明白是何用意
说起古代及其智慧之人,很多人会想到诸葛亮,其实还有一句话流传:“天下三分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
诸葛亮深受刘备和刘禅的信任,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算是拥有一个善终,然而,刘伯温却不然,他逃不过“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的命运。
刘伯温,名刘基,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打江山时,出谋划策,运筹帷幄的谋士,军师,在朱元璋灭陈友谅、张士诚的诸多重要战役中,刘伯温都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朱元璋是一位草根皇帝,他出生非常卑微,幼年时曾是放牛童,长大后迫于生计,曾出家为僧,乞讨为生。之后,加入了郭子兴的起义军,深得郭子兴的器重,“朱元璋”这个名字,正是郭子兴为其取名的。
再后来,朱元璋拥有了自己的势力,在朱升的建议下,朱元璋采用了“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策略,除此之外,朱升还为朱元璋推荐了两个谋士,一个是宋濂,一个则是刘伯温。
朱元璋早年的悲惨遭遇,让他痛悉民间疾苦,他建立了明朝之后,严惩贪官污吏、兴修水利,减免税负,与民生息,整体上看,朱元璋是个好皇帝。于此同时,朱元璋也是从草根一路摸爬滚打走上来的,这也让他洞悉人情冷暖,为此产生了猜忌心理。
建立王朝之后,为了巩固自己的权力,朱元璋也处死了当年大江山的功臣,论武将,有徐达、常遇春和蓝玉,论文将,则有本文所说的刘伯温。
打完江山后,刘伯温的处境,变得非常尴尬,在朱元璋眼中,也许他功高震主。其实,明朝建立之后,朝廷上逐渐形成两个派别,一个是以李善长为首的“淮西党”,一个则是以刘伯温为首的“浙东派”,双方之间明争暗斗,而朱元璋则是采取权衡策略。
一方面用“浙东派”打压“淮西党”,另一方面,则暗中监视刘伯温。在权斗之中,刘伯温占据了上风,他率先发难除掉了李善长的亲信李彬,之后,刘伯温因为推荐丞相一事,令朱元璋大怒。
后来,又出现了一个胡惟庸,半路杀出个程咬金,刘伯温让朱元璋产生了疑心,为此,朱元璋则利用胡惟庸来打压刘伯温。
洪武年间,正是朱元璋杀害功臣最多的一段时间,也许刘伯温有所预感,在洪武元年,他就请辞,可惜却遭到了朱元璋的拒绝。过了四年之后,刘伯温以病告老还乡,得到了朱元璋的批准。
刘伯温要离开朝野,朱元璋则送给了刘伯温一个玉制枕头,本以为是君臣之礼,刘伯温起初也没有想太多,第二天醒来,刘伯温才意识到朱元璋从枕头的寓意。
原来这个枕头,是朱元璋对刘伯温的一种警告,预示着刘伯温的一举一动,都在其朱元璋的掌握之中,这也表示朱元璋对其的完全不信任。
以刘伯温惊若天人的才智,难免让朱元璋有所忌惮,表面上是送枕头,潜台词便是:刘伯温虽然告老还乡了,但是也逃不过朱元璋的手掌心,既然要走,就走得干净些,不要半途又回来。
刘伯温告老还乡时,已经是接近病入膏肓,威胁很小了,否则朱元璋是不会放他离开的。刘伯温告老还乡之后,病情开始恶化,朱元璋即刻知道,于是派胡惟庸带着御医去给刘伯温看病,要知道,胡惟庸可是刘伯温的死对头啊!
胡惟庸到了之后不久,刘伯温便病逝而亡了,为何朱元璋要派胡惟庸去,是真心要救刘伯温,良心发现,还是借刀杀人?这都成为了历史谜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