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观点]郑志明:《周易参同契》的天人感应之道(上)

《周易参同契》的天人感应之道(上)

摘  要:《周易参同契》现有的文本仍夹带着大量晦涩与暧昧的隐语,加上长期的辗转流传,在结构编排与脉络上已异于原本,比如有一些后人的诠释文字混入在正文之中,导致文体不一与章法紊乱,多种注解各圆其说,爆发出不少的猜测与怀疑,在众说纷纭中难有对应的理解。尽管有不少的缺失,但是此书的历史价值是不容忽略,或等闲视之,是东汉时期各种流行思想的集大成,是用来了解汉代学术内涵的重要著作,比如将当时的象数易学与黄老道学作相当程度的结合与运用,融入到汉代综述日月星的天文学之中,配合炼丹术彰显出阴阳五行的造化作用,引用天人感应的相关理论,确立人身生命的主体存有价值,转向于调气养性的修炼工夫。《周易参同契》可以视为内丹修炼理论与思想的鼻祖,延续了道教内修法术的传承关系,但是内修术与内丹术不能完全等同。《周易参同契》有关身心修炼的论述,是综合了先秦两汉养生与修道技术而成,将人体视为对应天地的小宇宙,是承续了汉代天人相副感应的神学传统,肯定在物质与精神的双重修炼工夫下,可以契合生命存有的永恒价值。如此内修的养生技能是早于后代的内丹道法,二者虽然有相互传承的密切关系,在内涵上却存在显著的差异性格。

关键词:《周易参同契》;阴阳;五行;天人感应;炼丹术

原文载于《东方哲学与文化》第1辑,文章内容有删节

一、前言

《周易参同契》的作者与版本等问题,在学术上引发了热烈的讨论,有不少纷歧的争议与说法,其中颇多考证却难有定论。今本的《周易参同契》是否为汉代魏伯阳的原著,或者是经由多人之手整编而成,可能分属不同作者,亦有将后人的注文列入于正文之中,或是后人的增改字句,杂揉而成,甚至有伪书的嫌疑。  目前学界大致上倾向于否定伪书之说,可能非单一作者,但不是唐代或五代时期的冒名伪作,应是东汉时期特有思想氛围下发展而成的著作,大约成书于东汉桓帝前后。  其蕴含的内容极为博杂,主要是渊源于汉代易学与阴阳五行等思想风潮,又沾染了汉代黄老与谶纬的文化色彩,相应于汉代广为流传的天人感应神学。

《周易参同契》虽以《周易》为名,实际上深受汉代象数易学的影响,延续着先秦阴阳家与杂家的知识传承,将卦象的排列与阴阳、五行、干支、历律等术数相结合,用以占验吉凶与解说灾异,建构出极为复杂的推算体系,其中以孟喜的卦气说对《周易参同契》的影响最大,以六十四卦三百六十爻象配合一年中四时、十二月、二十四气、七十二侯、三百六十五日等,发展出庞大的时空对应法则,形成了四正卦、十二月卦、六日七分法等学说。  汉代另有相应于经学的纬书,以《易纬》盛行一时,也是以术数求合于易道,大致上与孟喜等人的学说互为表里,用以说明灾异占验与天象时变的对应关系。《周易参同契》不仅夹杂着部分《易纬》的内容,也混入当时黄老道术的部分学说,呈现出多种思想相互杂糅下的时代特征。

《周易参同契》在知识的涵盖面上相当广泛,涉及了先秦两汉累积下来的天文历法、易学、医学、化学、药物学、冶金学、人体生命科学等相关的知识与概念,却又以奥雅难通的韵文形式来表述,过多象征性的语言导致其文化内蕴可以进行多种的比附与诠释,增加了不少阅读与理解上的难度。一般大多将此书视为一部丹经,唐代以前被视为专门叙述炉火炼丹的外丹术,能炼成金丹服之成仙。五代以来认为此书兼述外丹与内丹,或者认为是以外丹的术语来专述身体内丹的修炼,被视为专主内丹的要籍,甚至直接尊奉为内丹经之主。  相对于外丹炼金术的内丹修炼功法起源较晚,大约在唐宋时代才逐渐的发展与完成。  或许《周易参同契》可以视为内丹修炼理论与思想的鼻祖,延续了道教内修法术的传承关系,但是内修术与内丹术不能完全等同。《周易参同契》有关身心修炼的论述,是综合了先秦两汉养生与修道技术而成,将人体视为对应天地的小宇宙,是承续了汉代天人相副感应的神学传统,肯定在物质与精神的双重修炼工夫下,可以契合生命存有的永恒价值。如此内修的养生技能是早于后代的内丹道法,二者虽然有相互传承的密切关系,在内涵上却存在显著的差异性格。

二、一月的阴阳升降

从先秦到汉代历经了钜大的历史变动,不仅从纷争的诸侯时代进入到中央集权的统一国家政权体制,也从多元纷歧的诸子百家逐渐地相互混合与调和,发展出杂取各家思想进行整合而成的杂家,如从《吕氏春秋》到《淮南子》。汉武帝以后虽然独尊儒术,实际上早已整合与会通各家思想,进行综合与创新的论述,非纯粹的儒家思想,如当时代表人物董仲舒的《春秋繁露》,虽然标举的是《春秋公羊学》,却吸收了墨家、道家、法家、名家、阴阳家等家思想,大量使用阴阳五行与天文历法的观念来加以解说。  西汉中期以后解经纬书的陆续出现与流传,加速经学与儒学的神学化与宗教化的趋势,促使天人感应思想更是广为风行,深信天地的演化规律与人事的吉凶祸福有着密切的对应关系。  到了东汉如此的思想风潮更是变本加厉,以阴阳五行为核心的感应神学几乎成为主流,如东汉章帝在白虎观进行大会经师与钦定经义,编纂成《白虎通义》一书,杂引纬书以论经学,进一步将经义庸俗化与宗教化,建构出统治者永为世则的支配思想。

两汉经学虽然以儒学自称,经学的阴阳化与谶纬化的趋势却越为显著,各种思想的混合驳杂更是盘根错节,各家思想已难维持在单一与纯粹的原始体系,不断地杂交与混合,形成了庞大综合型的文化风貌。《周易参同契》即是在东汉如此时代氛围下的著作,融合多元的学说加以重新整合,企图会通出自成一体的思想体系。如五代后蜀彭晓注《周易参同契分章通真义》第85章云:

大易情性,各如其度。黄老用究,较而可御。炉火之事,真有所据:三道由一,具出径路。

“大易”、“黄老”与“炉火”等原本分属于三种不同的知识领域,“大易”指的是从先秦到汉代的易学,大致上归类于经学或儒家传统。“黄老”是指汉代黄帝学说与老子学说合流的道家传统。  先秦时儒家与道家分别发展各自有其自成系统的学说体系,到了汉代在杂家的多元混同下,彼此间的分际逐渐地模糊与淡化,可以各取所需相互调和,会通成系统性的整体,如“大易”与“黄老”在生命的身心情性上有着相贯通的道理与法度,都能相应于道的本质与作用。“炉火”则是指战国以来阴阳家与神仙方术逐渐发展而成的炼丹术,源起于远古时代的冶金技术,后被宗教人士转化为炼制仙药的手段与方法,到了汉代此种炼丹术已有相当的规模。在思想上首先附合黄老学说,将炼丹术与自然之道相结合,彰显清静无为的养生作用。其次附合汉代易学的天人感应学说,将炼丹术与天象时变相结合,从八卦五行的运转以明灾异吉凶之理。

“炉火”的炼丹术可以说是东汉时期科学、哲学与宗教等相关知识与技术的大融合,用以证明金丹的修炼是“真有所据”,符应于当时流行的知识风潮,其整合的理论基础在于“三道由一”。认为大易、黄老、炉火等源出于道的作用,虽然分开为三事,实际上是合为一理,只是各自有其语言的表述系统,其理是混然相通,可以相互为用,显示出炉火之事可以经由大易与黄老等思想理路来进行新的诠释与论述。宋代朱熹撰写《周易参同契考异》时,即认为炉火与易理有着相互会通的关系,道藏本收录有黄端节附录云:

参,杂也;同,通也;契,合也,谓与《周易》理通而义合也。

又云:

朱子曰:《参同契》本不为明《易》,姑借此纳甲之法,以寓其行持进退之候。异时每欲学之,而不得其传,无下手处,不敢轻议。然其所言纳甲之法,则今所传京房占法。见于火珠林者,是其遗说。所云甲、乙、丙、丁、庚、辛者,乃以月之昏旦出没言之,非以分六卦之方也。此虽非为明《易》而设,然《易》中无所不有,苟其言自成一家,可推而通,则亦无害于《易》。

朱熹认为《周易参同契》虽然不是用来解释《周易》,却能与《周易》有着理通而义合的现象。此处所谓的《周易》,实际上是指汉代的易学,主要是建立在“纳甲法”与“十二消息法”等理论,是源自于孟喜、京房等人的卦气说,是从《周易》发展而成的象数易学,着重在易道阴阳变动的运用法则,提高人在宇宙时空运行规律中的对应地位。象数易学的占验方法虽然不是用来诠释《周易》的经文义理,仍然可与易道周流变化的原理相对应。此种自成一家的思想体系,实质上还是本源于《周易》,能与《周易》相互推衍与扩充,无碍于《周易》的传播与流行。

《周易》可以视为炼丹术的最高指导原理,都是用来对应天地运行的既有规律与法则,彼此间是可以推而相通。此时《周易》已成为一种象征性的语词,用以表述天地万物生成与造化的历程与相关理论。即《周易》这部经典体现出宇宙奥秘变化与生生不已的创造能量,炉火的炼丹术也是此一创造能量的展现,延续前人的智慧传承,体悟出掌握时机的先知之道,如《周易参同契分章通真义》第35章云:

若夫至圣,不过伏牺,始画八卦,效法天地。文王帝之宗,结体演爻辞。夫子庶圣雄,十翼以辅之。三君天所挺,迭兴更御时。优劣有步骤,功德不相殊。制作有所踵,推度审分铢。有形易忖量,无兆难虑谋。作事令可法,为世定诗书。素无前识资,因师各悟之。皓若寨帷帐,瞋目登高台。

《周易参同契》的炼丹术,不是后人无中生有的养生技术,是因袭前人的相关成就逐渐地累积与扩充而成。其依循的《周易》,即是经由历代众多的圣人应运而出与接踵而成。主要有三个时期,第一个时期是伏羲的始划八卦,第二个时期是周文王推衍八卦成六十四卦,并撰写每卦的卦辞与爻辞,第三个时期是孔子以十翼来辅助易理的推演,此十翼为《彖传上》、《彖传下》、《象传上》、《象传下》、《文言》、《系辞上》、《系辞下》、《说卦》、《序卦》、《杂卦》等。此三个时期是一脉相延续,随着时代的更替进行继承与创新,虽然内容有繁简的差异,其对后人的功德是相一致的。《周易》的成型可以说是三圣递相承续与完成的功业,因所处的时代不同各有所长,德行与成就不相上下,即前圣与后圣其归一揆,彼此互不相殊。三圣都是针对有形的自然事物进行揣度与审察,达到以通神明之德与以类万物之情的作用,以用来彰显出无形无兆的天地之道,进而成为后人安身立命的理法与依据。

《周易参同契》的炼丹术虽然是晚出之作,却可以视为是师法三圣的接踵之学,也是针对天地日月的运行法则,从外在的形兆中进行内在的推测与虑谋。炼丹术不单纯只是一种冶金术,更重视的是天人相谋合的修道术,是建立在应天度数的对应之道上,完全符契《周易》的卦象与爻象,是禀承三圣师旨的领悟与创新。炼丹术的根本原理是参据天地之间日月的阴阳运行与变化之道,金丹的妙用在大自然的精气与人身精气的感应相通,以阴阳的神妙规律来通达生命的精神境界,如《周易参同契分章通真义》第10章云:

易者象也,悬象着明,莫大乎日月。穷神以知化,阳往则阴来。辐赓而轮转,出入更卷舒。易有三百八十四爻,据爻摘符,符谓六十四卦。晦至朔旦,震来受符。当斯之际,天地媾其精,日月相掸持。雄阳播玄施,雌阴化黄包。混沌相交接,权舆树根基。经营养鄞鄂,凝神以成躯。众夫蹈以出,蚊动莫不由。

炼丹术采用《周易》卦象与爻象来说明日月阴阳的运化之理,主要在于探讨日月交会下阴阳互补的现象。为什么追究天地运行法则会以日月为核心呢?主要是根据《周易·系辞上》第一章曰:

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变化见矣。是故刚柔相摩,八卦相荡,鼓之以雷霆,润之以风雨,日月运行,一寒一暑。

又《周易·系辞上》第六章曰:

广大配天地,变通配四时,阴阳之义配日月。

又《周易·系辞上》第十一章曰:

是故法象莫大乎天地,变通莫大乎四时,县象着明莫大乎日月。

以上三则将天地、四时与日月并列,说明宇宙运行的变化情状,最显著的是日月的阴阳往来消息。天空的日月更替主要有三个规律,一是一日的昼夜循环,二是一月的运行循环,三是一年的四季循环。以上三种日月的运行,有如车辆的运转,在一定的规律中无有休止,产生出各种不可思议的神妙变化。《周易》的六十四卦与三百八十四爻,即是用来阐明天地如此奥妙的阴阳运行之道,在日月的出入运转中,能使天地元气与人身精神相互连结与感通。

以上三种日月的循环会产生出阴阳相摩与相荡的能量,如此的能量能导致天地万物的生生不已,也能使人体的生命场产生出牵引与对应的关系。《周易参同契》最重视的是每个月的交替之际,即上个月的三十日与下个月的一日之间,此时天地阴阳精气的相互交媾,日与月有着合壁抱持之势,如震卦的爻象阳气始生于下,形成一阳初动之象,象征大地开始接受日的阳光能量,对万物的生长发挥出极大的作用,此时若能炼丹修真,也能引进天地日月的能量来滋润人体的自我成长。此即所谓“凝神以成躯”,指出生命成长的根本,必须能契合天地日月的阴阳交感之道,体会到精神孕育万物的神妙之力。一月的循环即象征了日与月相互往来的运行之道,《周易参同契》受到汉代卦气说的影响,以六十四卦来对应一月的阴阳变化,其方式主要分成“牝牡四卦”与“六十卦”,如《周易参同契分章通真义》第2章云:

牝牡四卦,以为橐籥。覆冒阴阳之道,犹工御者,准绳墨,执衔辔,正规矩,随轨辙。处中以制外,数在律历纪。月节有五六,经纬奉日使。兼并为六十,刚柔有表裹。

所谓“牝牡四卦”,牝为阴物的总称,牡为阳物的总称,四卦是指乾卦、坤卦、坎卦与离卦等。乾坤两卦是对比的关系,代表天的纯阳之气与地的纯阴之气。坎离两卦也是对比的关系,代表日的阳中有阴之气与月的阴中有阳之气。为何将此四卦特别独立出来论说呢?其理由见于《周易参同契分章通真义》第1章云:

乾坤者,易之门户,众卦之父母。坎离匡郭,运毂正轴。

乾坤两卦象征天地的阴阳之气,是衍化出六十四卦的根本能量,坎离两卦象征日月周行不止的运转之气,能将乾坤的阴阳能量加以扩散与发挥。即乾坤为阴阳气化之体,坎离为阴阳气化之用,二者互为表里,主宰了天地间各种阴阳造化的原理与法则,可以说是居于六十四卦最为核心的橐籥地位。如《周易参同契分章通真义》第7章有更完整的诠释云:

天地设位,而易行乎其中矣。天地者,乾坤之象也。设位者,列阴阳配合之位也。易谓坎离。坎离者,乾坤二用。二用无爻位,周流行六虚。往来既不定,上下亦无常。幽潜沦匿,变化于中。包囊万物,为道纪纲。

《周易》的学说主要在于探究天地设位的阴阳气化现象,关注到天地之间生生不已的造化规律,此种规律是经由日月的交替运行来展现。以乾坤两卦为体,以坎离两卦为用,或许已足以涵盖宇宙各种变化无常的气化现象。即所谓“处中以制外”,以此四卦为中心来涵摄其他的六十卦,彼此间有着内外统合的关系,主宰了一月中阴阳运行的规律。或谓日月运行转化于其中,能配合天地的阴阳消息遍流于四方上下等六虚,在一切无常的变化往来中,包里了所有天地万物的造化之道。就一月的阴阳气数而言,此四卦为虚,统摄包罗万象的阴阳变化,是宇宙阴阳升降与消息盈虚的总纲。六十卦为实,对应一月三十日,每天依晨昏各一卦,合并起来刚好一月对应六十卦。

此牝牡四卦可能受到孟喜四正卦学说的影响,但是二者在内容上有明显的差异,孟喜的四正卦为坎卦、离卦、震卦与兑卦,分别代表春夏秋冬等四时,以此四卦的二十四爻来对应二十四节气,另有六日七分法,以六十卦来对应三百六十五又四分之一天。孟喜是以四正卦与六十卦来对应一年的气候变化,《周易参同契》则是以六十卦来配一月三十日,每日有两卦,再以两卦的十二爻配一日的十二时。如此的说法与汉代流行的卦气说,在内容上出入甚大。六十卦如何与一月的三十日相对应呢?《周易参同契分章通真义》第3章云:

朔旦屯直事,至暮蒙当受。昼夜各一卦。用之依次序。

又《周易参同契分章通真义》第4章云:

既未至晦爽,终则复更始。日辰为期度,动静有早晚。

这两章应该连在一起,用来说明六十卦是如何用来对应一月三十日,是根据《周易·序卦》的排列方式,即《周易》上下经的次序,将乾坤坎离等四卦排除在外,每月初一早晨用“屯”卦,黄昏用“蒙”卦,依排列的次序,昼夜各用一卦,如初二早晨用“需卦”,黄昏用“讼”卦,依此类推,到了每月的三十日,早晨用“既济”卦,黄昏用“未济”卦,以六十卦配三十日,周而复始,即一月的朔旦又是新的周期循环。月的朔晦运行的周期正对值六十卦的次序,显示出月的历纪是要配合阴阳消长的数,以六十卦来标示月中阴阳流转与变化之象。一日中十二时辰,以两卦十二爻对应之,每月共有三百六十爻,显示出卦爻是用来象征每月的气化流行。

《周易参同契》是以牝牡四卦为经,以六十卦为纬,即乾坤坎离四卦可以用来穷究众卦之阴阳,众卦之气化消长都是由此四卦来发动。此四卦来自于先天一气,是天地运行的绳墨与规矩,展现出造化流行的妙用,呈现出阴阳混沌而又未分的状态,直接契入于虚无的境界。其余的六十卦是阴阳具体的气化作用,如车轮转动贯穿在一月之中,每天早晚各配一卦,恰好六十昼夜对应六十卦,将六十卦布于一月三十日之中,来说明阴阳刚柔的表里运作,如《周易参同契分章通真义》第41章云:

乾刚坤柔,配合相包。阳禀阴受,雄雌相须。须以造化,精气乃舒。坎离冠首,光耀垂敷。玄冥难测,不可画图。圣人揆度,参序元基。四者混沌,径入虚无。六十卦周,张布为舆。龙马就驾,明君御时。和则随从,路平不邪。邪道险阻,倾危国家。

乾卦与坤卦象征天地的刚柔互济与阴阳交会,二者互相作为而成宇宙,衍化出生生不已创造作用。坎卦与离卦象征日月运行于天地之间,其光耀普照四方与贯通上下,以其玄妙之气开启万物生成的契机,是在乾坤之后居于众卦的首位。此四卦象征了天地曰月在初生时阴阳浑然与虚无杳冥的状态,可以说是此四者混为一体,合乎清静自然的道化之境。此四卦为体,是潜在而长存,六十卦则为用,配合一月三十日有如车辆运转在龙马的牵引下依序进行,每月周而复始。六十卦的依序运转是有一定的规律,不失其时运,方能致中和而能天地位与万物育。一月时序的阴阳相互的交替原理就在六十卦之中,顺乎时序有如行走于平坦道路,能合于自然的和谐安定,若不顺乎时序则有如行走于艰险道路,随时会有倾覆的难关与危机。

日月的运行原理就在于一月的初一到三十之间,依循着每日早晚阴阳的气机变化,对应出六十卦的消息盈虚与进退往来的规律现象。不仅日与月有一定对应的法度与准则,也关涉到日月与星辰间的运行规律,整个天空星象的旋转与变动,也有着彼此对应的尺度与纲领。这种日月星的消息进退,要追溯到晦朔之间的阴阳交会时,即上个月的三十日到下个月的一日,是天地造化最重要的时刻。如《周易参同契分章通真义》第46章云:

晦朔之间,合符行中。焜屯呜蒙,牝牡相从。滋液润泽,拖化流通。天地神明,不可度量。利用安身,隐形而藏。始于东北,箕斗之乡。旋可右转,呕轮吐萌。潜潭见象,发散情光。

所谓“晦朔之间”,指三十日与一日间的亥子交时,当日月合壁之时,象征混沌未分与阴阳未判的创造能量。此一时刻地球正处于日、月的正中间,虽然非常短暂,却展现出日月合明的生化作用,能以阴阳交会之气来滋润大地万物,此时也能与天地神明合真同道,其能量之强是无法推度与测量,有助于人体形质参究天地之道来安身立命。在相应于冬至的那个月中,在月晦失明的东北方向,正好是二十八星宿的箕宿与斗宿。二十八星宿又分成东西南北各七宿,箕宿位于东方青龙七宿的最后一位,斗宿位于北方玄武七宿的第一位,当新月升于东北方时,位于箕宿与斗宿之间,开始旋转右行,呈现出新月右旋与五星左旋的运行之象,此时阴阳之气虽然隐形而藏,却有光芒将要默默发散。

日月是运行在二十八星宿之间,彼此间的对应关系更为复杂,天地的运转必须要完全相应于阴阳燮理的调和,一月三十日的阴阳升降是有一定的规律,六十卦正好用来说明一月晦朔弦望的消长变化之理,符应天空星象运行的阴阳交替。一日十二辰,五日六十辰,以五日为一候,一月三十日有六侯,以震、兑、乾、巽、艮、坤等六卦来对应六侯的三阴三阳,用以说明一月亏盈进退的运行规律,其中有无形的能量随着星象的对应关系而变化。面对三十日的阴阳流转的升降规律,可以用卦爻之象来进行比附性的注释,如《周易参同契分章通真义》第47章云:

勗畢之上, 震出為徵。陽氣造端,初九潛龍。陽以三立,陰以八通。故三日震動,八日 兌行。九二見龍,和平有明。三五德就, 乾體乃成。九三夕惕,虧折神符。盛衰漸革,終還其初。巽繼其統,固濟操持。九四或躍,前退道危。艮主止進,不得踰時 。二十三日,典守弦期。九五飛龍,天位加喜。六五 坤承,結括終始。韞養眾子,世為類母。上九亢龍,戰德于野。用九翩翩,為道規矩。陽數已訖,訖則復起。推情合性,轉而相與。

此段引文内含极为复杂的卦象理论,仅以简单的星象对应关系来作说明。一月中主要有六个日子,一为初三日,对应震卦,此时月始见光,一阳初动,出现于西方,西方白虎七宿中的昴宿、毕宿,出现于西南方。对应乾卦的初爻,为潜龙勿用之象,意在不要操之过急。二为初八日,对应兑卦,月至上弦,其形体明暗相半与阴阳均平。对应乾卦的二爻,为见龙在田之象,意在中正无私。三为十五日,对应乾卦,月至于望,其形圆满无缺,阴气具尽而为纯阳。对应乾卦的三爻,为终日乾乾之象,意在时刻警惕慎行。四为十六日,对应巽卦,月象开始有缺,阳气渐消,阴气渐长,形势开始亏损转折。对应乾卦四爻,为或跃在渊之象,意在进德修业坚持不辍。五为二十三日,对应艮卦,月至下弦,其形体一半亏损,光华逐渐消失。对应乾卦五爻,为飞龙在天之象,意在进退不失其时。六为三十日,对应坤卦,月的光明全丧于东北方,阳气完全消尽,阴气大为流行。对应乾卦六爻,为亢龙有悔之象,意在知止而止。

三、一年的阴阳升降

天象二十八星宿对应的是一年四季、八节、十二月、二十四气等时空的变化,实际上月出现于星空的位置不是一致的,是依序推移的。前叙的初一与初三的星宿,是冬至当月的景象。若从一年星象的时空推移来说,汉代易学发展出十二月卦的学说,即选十二卦来配十二月份,用以说明一年阴阳洞悉的对应情况。  这是另一种以年为经与以月为纬的对应方法,主要是建立在二十八宿的东西南北方位运转规律上,此种规律主要以北斗星宿为核心,以北斗斗柄所指的方位来断定四季,依《鹖冠子·环流》的记载,谓斗柄东指,天下皆春,斗柄南指,天下皆夏,斗柄西指,天下皆秋,斗柄北指,天下皆冬。北斗由七星组合,类似舀酒的斗星,七星中的天枢、天璇、天玑、天权为斗身,稍为“魁”,玉衡、开阳、瑶光为斗柄,称为“柄”。北斗星座好像是围绕着北极星转动,可以依其斗柄所指的方位,来判定季节的流转,故视北斗为天象的枢纽来斡运四时。

北斗星与四季十二月是有着阴阳升降的对应关系,如《周易参同契分章通真义》第48章云:

循据璿玑,升降上下。周流六爻,难可察睹。故无常位,为易宗祖。

“璿玑”或称“璇玑”,《尚书·舜典》:“正月上日受终于文祖,在璿玑玉衡,以齐七政,肆类于上帝,禋于六宗,望于山川,遍于群神。”   其中的“璿玑玉衡”是指北斗七星,“七政”是指日月五星,是指北斗的运行规律也主导了日月五星在一年中的运行规律。“正月上日”是指正月朔日,斗柄东指,即是春天的到来,以此日来祭祀上帝与山川百神。北斗七星可以说是四季运转的枢纽,主宰了万物生长的契机,正、二、三月时斗杓处于寅卯辰之位,以生化万物。四、五、六月卒杓处于已午未之位,以长养万物。七、八、九月斗杓处于申酉戌之位,以成熟万物。十、十一、十二月斗杓处于亥子丑之位,以收藏万物。如果斗杓不能正常运作,将导致四时不节与阴阳失调,则万物不成。  北斗星的四方十二位对应了一年四季十二月,空间与时间的关系是紧密结合,这是来自汉代易学十二月卦的学说,以十二卦来对十二月,又以乾坤两卦十二爻来说明十二月阴阳升降的现象,但是乾卦的“用九”与坤卦的“用六”不在于两卦的六爻之内,没有一定的常位,其阴阳之气却又能周流于六爻之中。众星是依循着北斗星的法度来随之运转,阴阳的互生与互变,阳极生阴,阴极生阳,周而复始,是一种形而上的超越能量,是无法纯从外在的形式来进行观察,此为《周易》之所以能阐明天地阴阳消息的根本原理。

北斗星随着十二支的方位,每月移一方位,经过十二月后,回复到原来方位,此一周的循环,即为一年。北斗星的斗柄所指有如君王的发号施令,诸天众星如百官众民无不顺从,依斗柄顺行,运行有节,天下安康,若斗柄错乱,众星失度,则天下灾殃,故北斗在星空中的主宰地位,称为“御政”。  如《周易参同契分章通真义》第17章云:

御政之首,管括微密,开舒布宝。要道魁柄,统化纲纽。爻象内动,吉凶外起。五纬错顺,应时感动。四七乖戾,栘离俯仰。

所谓“御政”,是指北斗星具有着统领与驾驭天地运行的动静规律,其地位有如君王的治理国家,必须顺乎自然以应天时。“魁”是指斗身的四星,是北斗的主星,居于首领的地位。“柄”是指斗柄的三星,象征司令的发号。“魁柄”合称即是用来指称北斗七星,居于统领天道变化的枢纽地位。“五纬”是指木火土金水等五大行星,“四七”是指二十八星宿,东西南北各七宿,以北斗七星为中心,二十八星宿随之相右旋转,称为“经”,五大行星随之相左旋转,称为“纬”,经与纬都要在一定的轨道上,不可以失位或迁移,否则将导致阴阳失调与灾殃降临的生存危机。

北斗星有如君王,众星有如百官,听从号令各司其职,最重要的是北斗旁的文昌星宿,有如人间辅佐君王的大臣,统领众星有条不紊地自然运行,如《周易参同契分章通真义》第18章云:

文昌统录,请责台辅。百官有司,各典所部。

文昌星宿共有六星,其名为上将、次将、贵相、司命、司中、司禄等,主宰天下,能理阴阳顺四时。另有三台星宿与四辅星宿,如大臣般辅佐文昌星宿,使众星如百官听命,各司其职。随斗柄上下运转与周天运行。北斗七星可以说是众星运行的枢纽所在,以其十二辰的方位移动,能使节气和顺与万物茂盛,如《周易参同契分章通真义》第20章云:

辰极受正,优游任下。明堂布政,国元害道。内以养己,安静虚无。原本隐明,内照形躯。闭塞其兑,筑固灵株。三光陆沈,温养子珠。视之不见,近而易求。

北辰是指北极星,是北斗七星绕行的对象,这种绕行是禀承正位而动,顺任自然的优游自在与运动自如。如此的自然之道也可以实践于国君的御政上,以不违背天地的规律来促进邦国咸宁,其方法在于身安气和而不害道,本心达到空极虚无之境。此为天人合应之道,人道的行事原理是相通于天道的运行规律,必须心不思邪与身不妄动,如北斗不可有丝毫的错乱,导致众星乱行与节令失时。“三光”即是指日、月与星的光芒,是天地间永存的三道能量,其中以北斗星作为众星的枢纽,虽然其光芒不如日月般的显著,往往不可得见,却有回光反照之明,以其运行的既有规律来经纬天地万象。

不仅日月的阴阳升降是恒常不变,众星的运行也是有条不紊,不能迷失其原有的轨迹,北斗作为方位与季节的指标,更不能有所迷航。一月的循环如此,一年的循环也是如此,四季十二月是个更大阴阳交替的变化场域,是依循天道自然的始终若环,有着一定阴阳相对的进退之道,可以从六十四卦中选取十二卦来对应十二月份,形成十二月卦,或称十二消息卦,用以说明四季的基本变化原理。如《周易参同契分章通真义》第61章云:

玄幽远渺,隔阂相连。应度育种,阴阳之元。寥廓恍惚,莫知其端。先迷失轨,后为主君。无平不陂,道之自然。变易更盛,消息相因。终“坤”始“复”,如循连环。帝王承御,千载常存。

宇宙极为玄幽远渺与无穷无尽,可以说是寂寥空廓与杳冥恍惚,毫无可以推究的头绪,在如此广大无边的星空中很容易迷失方向。当北斗星作为时空的重要指标时,天地间日月星等升降往来与进退伸屈,都有了一定的运行法度。将北斗星斗柄运移指向的十二辰位,结合了十二月六阴六阳进退消长现象,对应了始“复”终“坤”的十二消息卦,用以说明一年十二月的阴阳升降之道,这是一种周而复始的自然之理,也是帝王治理天下的御政之方,以此规律能千年万载永传承。

十二月卦是由六阳卦与六阴卦组合而成,是从初阳的复卦开始,对应的是一年的十一月,相应于十二支中的子位,即月建为子,或称“建子”,为冬至的节日,呈现出阴气己极,阳气复生之象,如《周易参同契分章通真义》第49章云:

朔旦為「復」 ,陽氣始通。出入無疾,立表微剛。黃鍾建子,兆乃茲彰。播施柔暖,黎烝得常。

复卦之象为五阴一阳,一阳生于下位,即阴极必反,有阳初生,带有着循环往复之意,返回到新的交替之时。复卦的卦辞曰:“亨。出入无疾,朋来,无咎。反复其道,七日来复,利有攸往。”一个新的循环的开始,称为“七日来复”,所谓“七日”是个象征词,以一爻为一日,到了第七爻则是新的卦象的开始。一年十二月,到了第十三月也是一种“七日来复”。当往而复来之时,阳气开始返回正道,象征万物逐渐增长之象,万物应善加培养,以待成长,最好能出入无疾,若能获得良善能量的护持,有助于阳气的通畅,得以远离灾祸,逐渐亨通。

临卦对应的是一年的十二月,相应于十二支的丑位,即月建为丑,或称“建丑”。由一阳爻提高为二阳爻,象征阳刚之气逐渐增长,有着临事天下之势,如《周易参同契分章通真义》第50章云:

“临” 炉施条,开路正光。光耀渐进,日以益长。丑之大吕,结正低昂。

临卦之象为四阴二阳,阴渐消而阳渐长,冬至之后,白日以益长,阳气更浸布,光耀当渐进,万物有着欣欣向荣之势。临卦的卦辞曰:“元亨利贞。至于八月,有凶。”前半段与乾卦卦辞相同,肯定因应大自然法则来遵行中和之道。但是其中潜藏着灾祸,若对应不当时,八个月后,当阳消阴长,可能会有凶害的产生。在此月份中最好的对应方式在于循守正道,以忧患意识来临政处事,集中心志来面对各种挑战。从一阳增强为二阳,光耀之气逐渐由下往上通达,虽然阴气仍然沉重,气候寒冷,但是生发之气已成,将能刚浸而长,由衰转盛。

泰卦对应的是一年的正月,相应于十二支的寅位,即月建为寅,或称“建寅”。由二阳爻提高为三阳爻,即三阴爻对三阳爻,阴气与阳气各半,阳气上升与阴气下降,形成交和的态势,如《周易参同契分章通真义》第51章云:

仰以成“泰” ,刚柔并隆。阴阳交接。小往大来。辐辏于寅,运而趋时。

泰卦之象为三阴三阳,阴气与阳气上下对应,得能相交与相通,万物随之滋长通达,形成乾健在内而坤顺在外的卦象,对应内健外顺之道。泰卦的卦辞曰:“小往大来,吉亨。”上卦为往,下卦为来,为阴往阳来,坤地在上,阴气往下行,乾天在下,阳气往上行,二气感应相通。为何称“小往大来”呢?因为阳爻增长其势庞大,称为“大来”,阴爻渐消其势缩小,称为“小往”。阴小阳大象征阳气有可作为,应趁势而起,把握天地交而万物通以及上下交而其志同的良好时机,达成君子道长与小人道消的作用。

大壮卦对应的是一年的二月,相应于十二支的卯位,即月建为卯,或称“建卯”。阳爻从下卦提升到上卦,阳气高强状大盛于阴气,此时令应于仲春,为春分画夜相等,如《周易参同契分章通真义》第52章云:

渐历“大壮” ,侠列卯门。榆荚堕落,还归本根。刑德相负,昼夜始分。

大壮卦之象为二阴四阳,阳气盛而阴气消,阳气有盛大的气势,故曰大壮。大壮卦的卦辞曰:“利贞。”阳气盛壮,大有可为之势,但要坚守正道,不宜急于躁进妄动。此时日出于卯,北斗的斗柄指向于卯方,画夜平分,对应春分时节,此时阴气与阳气相互依附,平衡对抗,阳气主生发,有利于万物的生长,称为“德”,阴气主肃杀,有害于万物的生长,称为“刑”,此月份对万物来说,生中有杀与德中带刑,故曰:“刑德相负”。在阴阳与德刑相互依存的情况下,必须依循中道而行,务必得中而不失正,方能避开潜在的危机。

夬卦对应的是一年的三月,相应于十二支的辰位,即月建为辰,或称“建辰”。阳气上升逐渐逼退阴气,自春分渐至清明,自此阴气将尽,阳气将纯。如《周易参同契分章通真义》第53章云:

“夬” 阴以退,阳升而前。洗擢羽翮,振索宿尘。

夬卦之象为一阴五阳,五阳在下,一阴在上,形成五阳与一阴的对决之势。夬卦的卦辞曰:“扬于王庭,孚号有厉,告自邑,不利即戎,利有攸往。”此卦为五阳断除一阴之象,引喻为国君对小人的讨伐,强调奉承天命来对决小人,达到以安百姓的目的。五阳象征君子的道升成长,一阴象征小人的道消将尽,这是大有可为的时机,应该洗尽污秽奋发图强。此为季春三月,阳气旺盛更有利于万物的成长,但是仍会遭受到阴气的阻碍,更要遵循正道,展现出强而有力的决断,避免凶祸降临,方能有成。

乾卦对应的是一年的四月,相应于十二支的巳位,即月建为巳,或称“建巳”。阴气已终纯为阳气,盛满光明普照天下,进入夏天万物欣欣向荣,成长更为快速。如《周易参同契分章通真义》第54章云:

“乾” 健盛明,广被四邻。阳终于巳,中而相干。

乾卦之象为六阳爻,无阴爻,阴气已全消,阳气以其刚健盛明之德,来光照天下滋润四邻。乾卦的卦辞曰:“元亨利贞。”象辞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此卦为纯阳之象,阳气高升至顶,能使云气飞行与雨水降临,孕育万物的生生不已,显示天地的运行是刚健不息,君子要效法这种精神,适合守正坚毅,不适合行险,最好是健行不止与奋进不休。当阳气正旺时,也存在着物极必反的潜在危机,阴气已暗中滋生,此时更要坚守中正之道,不断地警惕自己,随时应付各种潜在的挑战,得以免除祸难。

姤卦对应的是一年的五月,相应于十二支的午位,即月建为午,或称“建午”。在阳气之下阴气开始滋生,虽然阴气的能量不大,却已暗藏凶机,要有见微知著的防范准备,如《周易参同契分章通真义》第55章云:

“姤” 始纪序,履霜最先。井底寒泉,午为蕤宾。宾服于阴,阴为主人。

姤卦之象五阳一阴,一阴在五阳之下,阴气虽然初长,却带有着逐渐兴盛之象,不能掉于轻心。姤卦的卦辞曰:“女壮,勿用取女。”阳为刚为男,阴为柔为女,女性若过于强盛,会危及男性原本刚强的地位,这样的女性是不适合长期与其相处。五月虽然阴气微弱,但是阴长阳消的态势已经成型,阴气可能会转宾为主,迫使阳气宾服于阴气,当阳气屈从于阴气,阴气就成为新的主人。此时五阳要有制服一阴的责任,以阳刚之气来牵制阴柔之气,避免阴气在暗中扩散,更要强化出中和正直的德性。

遁卦对应的是一年的六月,相应于十二支的未位,即建月为未,或称“建未”。阴气转盛的趋势已无法逆转,虽然仍属夏天,却能感觉到秋天已经逼进,阴气欲浸而长,如《周易参同契分章通真义》第56章云:

“遁” 去世位,收敛其精。怀德俟时,柄迟昧冥。

遁卦之象四阳二阴,阴气渐盛,阳气渐衰,夏至之后,阳气退位,阴气成为新的主宰者。遁卦的卦辞曰:“亨,小利贞。”彖辞曰:“遁,亨,遁而亨也。刚当位而应,与时行也。小利贞,浸而长也。遁之时义大矣哉。”遁有退避之意,当阴气浸长时,阳气要识时务而隐退。二阴在四阳之下,象征小人道长,君子道消,此时唯有避隐才能亨通。阳气要收敛起精华之光,怀抱阳德来等待时机,在昧暗幽冥中潜藏。此时隐退是顺应时势与掌握时宜的行为,在阳气还居于优势的情况下急流勇退,才能避其害而得其利。

否卦对应的是一年的七月,相应于十二支的申位,即建月为申,或称“建申”。阴阳相等,往上的三阴在下,往下的三阳在上,导致阴阳两气无法相交,万物失去了滋养的生机,如《周易参同契分章通真义》第57章云:

“否” 塞不通,萌者不生。陰伸陽屈,沒陽姓名。

否卦之象三阴三阳,在阴气的伸展中,阳气却被淹没了,虽然双方气势相当,却是阴阳不通与天地不交。否卦的卦辞曰:“之匪人,不利君子贞,大往小来。”彖辞曰:“则是天地不交,而万物不通也。上下不交,而天下无邦也。内阴而外阳,内柔而外刚,内小人而外君子。小人道长,君子道消也。”所谓“大往小来”是指上卦阳大为往而消,下卦阴小为来而长,产生了阴剥阳之兆。上卦为外,下卦为内,阴居于内,阳被摒除在外,导致所得者少,所失者大。当阴阳不用事,天地不交通,则万物也停止生长。

观卦对应的是一年的八月,相应于十二支的酉位,即建月为酉,或称“建酉”。仲秋月的时令,秋分时昼夜各半,阴阳均平,在秋天刑杀之气中也有物类复苏的景象,如《周易参同契分章通真义》第58章云:

“观” 其权量,察仲秋情。任畜微稚,老枯复荣。荠麦芽蘗,因冒以生。

观卦之象四阴二阳,阴爻从下卦延伸到上卦,阴气已超过了阳气,甚至淹没了阳气,但是有些植物在衰败中也有新生之机。观卦的卦辞曰:“盥而不荐,有孚颙否。”是以祭典来作比喻,“盥”是指祭典中进爵濯地以示降神的仪式,“荐”是指神降以后的献牲仪式,在观礼时前者较为虔敬肃穆。此卦着重在神道设教,以天地运转的法则,使下民能在观瞻中受到感化,重点在于四季的更替都有一定的规律,人的进退都要依道而行。此月虽然阴气压过阳气,但是阳气的生机已在微微的蓄积,能在未来枯木复荣。

剥卦对应的是一年的九月,相应于十二支的戌位,即建月为戌,或称“建戌”。阴气即将灭阳之象,阳气的生发之机已经衰竭,导致万物的枯败残落,如《周易参同契分章通真义》第59章云:

“剥” 烂肢体,消灭其形。化气既竭。亡失至神。

剥卦之象五阴一阳,只剩一阳危在旦夕,随时都有被消灭的可能,如草木将会完全剥烂,以致形毁而神离。剥卦的卦辞曰:“不利有攸往。”当阴气长而阳消落时,不利于有所行动,要顺应时势,停止自己原有的行事,以等待外在可能的新变化。就月亮来说,原本就存在着满盈空缺的循环变化,万物的滋长与灭亡也是自然的正常现象,要能安顺之,方合乎天行之道。天地生化之气在此月必然严重衰竭,甚至最后收敛到以致于无,一切的有限形体都可能消灭殆尽,但是要保存潜在的能量,等待新生。

坤卦对应的是一年的十月,相应于十二支的亥位,即建月为亥,或称“建亥”。阳气已完全灭绝,阴气广为流行,此时万物大多已经枯死,但是阴极反阳,含藏着新的生机,如《周易参同契分章通真义》第60章云:

道穷则反,归乎《坤》 元。怛顺地理,承天布宣。

坤卦之象六爻皆阴,对应节气的立冬,阳气已退,纯为阴气,呈现出与乾元并立的坤元之道,含藏着归根复命的生机。坤卦彖辞曰:“至哉坤元,万物资生,乃顺承天。坤厚载物,德合无彊,含弘光大,品物咸亨。”此六爻皆阴之卦,象征与天对立的地,象征与刚对应的柔,展现出地理柔顺恒久之道,能在天寒地冻之中发挥出资始的能力,进行新的进退升降与往来伸屈的循环。阴阳是互为消长周而复始,是一种道穷则反的现象,阳极而阴生,阴极则阳生,天地的日月往来有着互定的行度,从一月的循环至一年的循环。

十二地支配一年十二月,也可以配一日的十二辰,这是根据汉代郑玄的爻辰说,将乾坤十二爻与十二地支相配,可以代表一日十二辰,也可以代表一年十二月。以十二地支的阳支子、寅、辰、午、申、戌等,配乾卦初爻至上六爻,以十二地支的阴支未、酉、亥、丑、卯、巳等,配坤卦初爻至上六爻。  《周易参同契》也吸收了爻辰说,以十二地支配四季,如《周易参同契分章通真义》第5章云:

春夏据内体,从子到辰巳。秋冬当外用,自午讫戌亥。

卦有六爻,下三爻为内卦,又称为内体,法一年的春夏,又象征一日的子后午前。上三爻为外卦,又称为外用,法一年的秋冬,又象征一日的午后子前。以子丑寅为春,以卯辰巳为夏,主阳动,配内卦,以午未申为秋,以酉戌亥为冬,主阴静,配外卦。春夏两季阳气由下往上发用,万物随之由内向外生长。秋冬两季阴气由下往上发用,万物随之由外向内收藏。就一日来说,春夏等同于从子时顺行到辰巳等六个时辰,秋冬等同于从午时顺行到戌亥等六个时辰。由此可见,一日的阴阳消长与一年的阴阳消长,其原理是相通的,是一种有序的运行规律。

汉代易学除了与十二地支结合的十二月卦说与爻辰说外,还有以十天干与八卦结合的纳甲说,《周易参同契》不仅继承了十二月卦说,也采用了纳甲说。纳甲说创自于汉代京房,以八卦分纳十天支,取第一位甲作代表,将十天干分为阴阳两组,甲、丙、戊、庚、壬等为阳干,乙、丁、己、辛、癸等为阴干。以阳卦纳阳干,以阴卦纳阴干,乾坤二卦分内外卦各纳二干,其配合的情况为:乾内卦纳甲,乾外卦纳壬,震卦纳庚,坎卦纳戊,艮卦纳丙,坤内卦纳乙,外卦纳癸,巽卦纳辛,离卦纳己,兑卦纳丁。《周易参同契》继承了纳甲说,又将此说与月象相结合,如《周易参同契分章通真义》第13章云:

“复”卦建始萌,长子继父体,因母立兆基。消息应钟律,升降据斗枢。三日出为爽, 震庚受西方。八日兑受丁,上弦平如绳。十五 乾体就,盛满甲东方。蟾赊与兔魄,日月气双明,蟾蜍视卦节,免者吐生光,七八道已讫,屈折低下降。

又《周易参同契分章通真义》第14章云:

十六转受统, 巽辛见平明。艮直于丙南,下弦二十三。坤乙三十日,束北丧其朋。节尽相禅与,继体复生龙。

又《周易参同契分章通真义》第15章云:

壬癸配甲乙,乾坤括始终。七八数十五,九六亦相应。四者合三十,阳气索灭藏。八卦布列曜,运移不失中。

以复卦的十一月为例,来说明一月之中的纳甲说,将一月三十日分为六节,即三日、八日、十五日、十六日、二十三日、三十日等。初三日,月在西方,为震卦,天干配庚,月亮始露微光,为初升的月象。初八日,月在南方,为兑卦,天干配丁,月亮像弓挂弦,为上弦的月象。十五日,月在东方,为乾卦,天干配甲,月亮大处光明,为满月的月象。十六日,月在西方,为巽卦,天干配辛,月亮虽大已有亏损,为始亏的月象。二十三日,月在南方,为艮卦,天干配丙,月亮下半边亏缺,为下弦的月象。三十日,月在东方,为坤卦,天干配乙,月亮消失完全无光,为无月的月象。《周易参同契》以月象合卦,只有六卦,欠坎离两卦,原因为坎离为乾坤之用,带动日月的相感生光,以及阴阳的消长见形,六卦因对应具体的象而存在,坎离则是普在而无象的存在。乾卦纳甲壬,坤卦纳乙癸,乾当望月,坤属晦时,正好象征阴阳消长的始终。坎卦纳戊,离卦纳己,象征位于中宫的枢纽地位,八方布列的星曜围绕在中宫的天心进行周期性的旋转运动。

前列引文出现了“七八”与“六九”等数字,是对应少阳、少阴、老阳、老阴等,七为少阳之数,八为少阴之数,九为老阳之数,六为老阴之数。少阳与少阴相合,其数为十五,老阳与老阴相合,其数也是十五,将四者数字相加,合为三十,正好对应一月的日数,当晦朔之日,即三十日,阳气灭尽的同时月象也不见,到了十五日,阴气消尽的同时月象盈满。一日早晚阴阳互为循环,一月六节阴阳互为循环,一年十二月阴阳也互为循环。天地间日月星的运转存在着阴阳消长的互补规律,一日、一月与一年是阴阳传承的三种循环,在消息进退中周而复始。八卦与六十四卦用以对应天象的运行规律与法则,相应于天心旋转的运动枢纽,这是先人们长期观察天象而来的智慧累积,搭配天干与地支等象征性的符号与数字,追究阴阳两气交合的现象与生化万物的原理,如《周易参同契分章通真义》第16章云:

元精眇难睹,推度效符证。居则观其象,准拟其形容。立表以为范,占候定吉凶。发号顺时令,勿失爻动时。上察河图文,下序地形流。中稽于人心,参合考三才。动则循卦节,静则因象辞。乾坤用施行,天地然后治。可得不慎乎?

天地阴阳之气的流动,原本是很难睹视与揣摸,考察北斗星与日月的运移节度,方能勉强通过天干、地支等术数的推算与验证其存在之理。以卦象的伸屈进退来描述月象的弦望盈缩,二者可相互参照与摹拟,形容其中互为对应的象,如《周易·系辞上》曰:“圣人有以见天下之赜,而拟诸其形容,象其物宜,是故谓之象。”  将天下深赜的抽象之理,以具体的卦爻来比拟与说明,以象征的方式展现出相合的内涵。所谓“表”是指古代司天象用以测量日影的柱子,或称为日晷,以其影子的长短作为标准模范,用以测量节侯的变化,卦爻的功能与日晷相类似,可以用来观察天象的变化以测定人事对应的吉凶。人间帝王的发号施令必须与天地的节气时令相符合,人道与天道的感应相通,依据卦爻阴阳动静的原则行事。三才是指天地人,天的阴阳动静可以依循《河图》的原理,地的阴阳动静可以依据地形流的《洛书》,人的阴阳动静则是以人心来作为稽考。人心的发动是遵循卦爻对应的节候循环原理,参照卦爻辞所开示的道理,就能依循自然法则来治理天下。

郑志明,台师大国文系毕业,台师大国文研究所硕士、博士,现任台湾辅仁大学宗教研究所教授。郑志明教授的研究方向囊括宗教学、神话学、民俗学、民俗文学、生死学、生命教育,论着甚丰,同时亲身参与田野调查,近年来偏重在道教生死学、佛教生死学、医学理论等课题。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