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陈伟一:评骆驼先生《阿拉善奇石“劫”》

原创作者:陈伟一

图文编辑:阿拉善文化艺术传媒

评骆驼先生《阿拉善奇石“劫”》

看完骆驼先生写的短篇小说《阿拉善奇石“劫”》,我十分惊叹。作者对于故事情节的构思能力着实让我佩服。透过这篇小说,我看到作者的立意是十分明确的:人对财富的贪婪追逐,必将付出惨痛的代价。接下来我以一个阅读者的身份对骆驼先生的作品“评头论足”。

小说主角与其说是巴特尔、巴图、胡其图、金山、王三等人,不如说是一块泡泡玉。故事正是围绕阿拉善奇石泡泡玉展开叙述。像很多电影里呈现的那样,有宝石的地方,就有掘宝人与护宝人。掘宝人贪婪奸邪,护宝人正义凛然,因双方势不两立,必将拼死搏斗。然而,骆驼先生对小说情节的构思却不落窠臼,让人眼前一亮。作者想要呈现给我们的并非离奇曲折的故事情节,而是对人性的思考,对人物命运的喟叹和反思。作者摒弃了花里胡哨的炫技,重点通过大量的对话让人物自己诉说自己。

作者的写作手法比较新颖。小说第二章与第四章写巴图寻玉,运用了插叙倒叙等手法,时代背景、大环境描写与人物刻画环环相扣,并通过大量笔墨追根溯源,塑造巴图这一重点人物形象,不但不拖泥带水,显得人物形象更加真实丰满。小说的开场颇具立体感:巴特尔快马扬鞭,在茫茫戈壁巡视掘宝者时威武的姿态和威严的神态,使一个正义凌然的人物形象跃然纸上。作者设置巴特尔为故事的第一叙事主角,作为“开场舞”,分量显然举足轻重。作者在描写巴特尔发现“离奇青烟”时的心理活动,乍看有点平淡、波澜不惊。直到“烧焦的人头骨出现时”,才明白作者的高明与用心之处。悬念就像一颗地雷,悄悄埋在浩瀚无垠的隔壁沙漠,等待读者一层层抽丝剥茧,探案之门开启。

故事脉络比较清晰。线索有明有暗,有主有次,主次交叉,给读者带来阅读快感和享受。巴图是贯穿全文的一条主线。有时候人物一旦被设置在某个时代背景里,其命运走向连作者也难以把握,巴图亦然。巴图一心想着铤而走险,一夜暴富,他抛妻弃子、纸醉金迷、挥霍无度。在某种大环境下,这印证了群体心态。这种心态在我看来本身就是一种“心理残疾”,当它膨胀到到一定程度时必然自食其果。作者把人物的“心理残疾”自然而然的转换成身体残疾,直至人物命运定格在死亡。不得不赞叹作者想法之深远。故事叙述王三和金山时,自私自利、贪婪、阴诈、狡诈是他们的写照。这条线可以谓之为暗线,正是这样的“暗流涌动”制造出一波又一波的矛盾与冲突,推动着故事向前发展。王三和金山最终没能逃脱命运的审判。

这个故事其实是较难构思的。主要难在几个角色如何登场,彼此之间如何联系,人物如何妥当的安排在故事线索里。作者在这方面显然有过一定的考量,当然,不能说作者在这方面天衣无缝、完全不着痕迹。作者在叙事中有意无意运用了电影蒙太奇的拼接手法,将不同的故事场景巧妙的粘合在一起,起到了很好的效果。

严谨来说,骆驼先生的这篇小说不属于纯文学范畴,但仍然属于通俗文学。作家王安忆在制定自己未来几年的阅读计划时就提到过探案类小说。她说探案类小说是她未曾涉猎却定要涉猎的东西。可见,文学大师也未必能轻易驾驭探案类小说。个人觉得,把骆驼先生的这篇小说完全归结为探案类小说稍显牵强,但已初见探案小说之端倪。我前面说过,这篇小说没有大肆渲染烧脑的推理,在由果及因的人物命运反思上作者不惜笔墨。对人性的反思,对生命与身外之物孰轻孰重的反思恰巧是作者的用心之处。

我仅仅是骆驼先生的一位普通读者,或者说是粉丝。通读小说几遍后,才下决心做出一番感慨来--情感不需要炫技,多舛的人物命运足以表达!小说的叙事技巧过于神乎反而让读者产生审美疲劳。究竟何为小说的魅力?炫技还是真情表达?我想这正是骆驼先生心中所表达的东西。

掘宝人大都抱着撞大运的心态,撞对了是阳关道,是半生富贵,撞歪了是鬼门关,是一世凄凉。骆驼先生对时世造就的人物在鞭笞与惩罚的同时仍抱有恻隐之心,的确难能可贵。

骆驼先生雅正。

2020年11月13日晨

陈伟一,八零后,法学学士。文学、书法爱好者。以纯文学忠实拥趸而自居,以着三两字为乐趣。现为内蒙古哈伦能源热电厂电网专责。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