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脉炎--脉管炎--脱疽--金黄散--邓超杰
金黄散外敷治疗血栓性静脉炎护理31例
作者 / 邓超杰
吉林省德惠市同太乡和平卫生院
1 病因分析
血流缓慢和涡流形成是血栓形成的重要条件,如长期卧床,心力衰竭,肿瘤压迫,静脉曲张和静脉瘤,妊娠时腹腔及盆腔内压力升高,下肢肌肉收缩无力等,都可以引起血流缓慢,促进血栓形成,其原因是缓慢的血流,使轴流变宽,有利于血小板的靠边和凝集,增加了与内膜接触和黏集机会;同时黏集的血小板以及在局部已经存在的少量凝血活性物质,因血流缓慢而不能被稀释和清除,聚集于局部,达到凝血的必要浓度;再加血流缓慢时,血管内皮细胞易受损伤,发生胶原暴露,也易形成血栓,另外,静脉曲张和静脉瘤形成后,局部血流状态发生改变,产生漩涡,使血小板自血流中析出,沉淀和黏集,也容易引起血栓形成;血小板或凝血因子增多,纤溶活性降低,使血液凝固性增高而引起血栓形成,各种原因引起的失水和失血,以致血液浓缩;血小板数量和黏性增加;纤维蛋白原、凝血酶原和其他凝血因子含量增加;晚期癌肿如胰腺癌和肺部恶性肿瘤,由于肿瘤坏死释放出凝血致活酶样物质,可激活外源性凝血系统;某些变态反应性疾病,可能引起血小板和红细胞破坏,释放血小板第3因子和红细胞毒素,使凝血酶原激活等,均有利于血栓形成。
2 临床治疗结果
2009年1月至2013年2月间我院对31例住院静脉炎患者采用中药金黄散外敷,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以同等数量患者使用硫酸镁制剂外敷为参照。金黄散药物组成:大黄75g,黄柏75g,姜黄75g,白芷75g,天南星30g,陈皮30g,苍术30g,厚朴30g,甘草30g,天花粉150g。诸药研成细粉过筛,凡士林500g加热成液体状,徐徐加入药粉100g调成20%的膏状,冷却后即成金黄膏。把金黄膏均匀涂在双层无菌纱布上厚约2 mm,外敷于患处,面积略大于病损处,覆盖2~3层无菌纱布宽松包扎,每日换药1次;若局部有水疱,碘伏消毒剂消毒后用一次性5ml注射器抽出水疱内液体,保留痂皮,再予金黄膏外敷。3日为1个疗程。81%的患者治疗1个疗程,症状消失,局部静脉红肿消失,弹性恢复,血管通畅,肤色正常,临床治愈。其他19%患者,治疗2~3个疗程,症状明显减轻,皮肤红肿热痛消失,硬结或条索状改变未完全消退,临床治疗有效。对照组治愈率为65%,无效率为18%。
3 静脉炎症的预防措施
对于肿瘤患者,化疗前应为患者长期治疗考虑,使用血管一般由远端向近端,由背侧向内侧,左右臂交替使用,因下肢静脉易形成血栓,除上肢静脉综合征外,不宜采用下肢静脉给药;避免反复穿刺同一部位,推药过程反复抽回血,以确保针在血管内;根据血管直径选择针头,针头越细对血管损伤面越小,一般采用6号半-7号头皮针;药物稀释宜淡,静脉注射宜缓,注射前后均用2.0ml生理盐水冲入;拔针前回吸少量血液在针头内,以保持血管内负压,然后迅速拔针,用无菌棉球压迫穿刺部位3~5min,同时抬高穿刺的肢体,以避免血液返流,防止针眼局部瘀斑,有利于以后再穿刺;药液外漏及静脉炎的处理:如果注射部位刺痛、烧灼或水肿,则提示药液外漏,需立即停止用药并更换注射部位;漏药部位根据不同的化疗药物采用不同的解毒剂做皮下封闭,如氮芥、丝裂霉素、更生霉素溢出可采用等渗硫酸钠,如长春新碱外漏时可采用透明质酸酶。其他药物均可采用等渗盐水封闭方法:可用20ml注射器抽取解毒剂在漏液部位周围采取菱形注射,为防止疼痛还需局部注射普鲁卡因2ml,必要时4h后可重复注射;漏液部位冷敷,也可配合硫酸镁湿敷直到症状消失;静脉炎发生后可行局部热敷,按血管走行的松软膏外涂或理疗。
4 结论
血栓性浅静脉炎与中医文献中所说的“恶脉”“青蛇毒”“脉痹”“胸痹”等相似。主要由于湿热蕴结或肝气郁结,气滞血瘀,络脉阻塞不通所致。总的治疗原则为清热利湿、活血化瘀、理气散结。在临床具体运用时,还应根据发病部位的不同,病人个体的差异,结合脉症等进行辨证论治。硫酸镁治疗化疗外渗所致静脉炎,具有成本低,配制、使用方法简便等优点,但起效时间慢,治愈率低,且治疗后容易遗留静脉条索变硬、结节改变,尤其是Ⅲ度静脉炎效果不理想。本文采用金黄散外敷治疗化疗性静脉炎,方中黄柏、大黄清热解毒;天南星、天花粉、白芷、姜黄消肿止痛,活血散结;厚朴、陈皮、苍术理气活血;甘草调和诸药。全方共奏清热解毒、消肿止痛、理气活血之功效。(《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3年第20期第13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