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段子:一个“临终入冥”的故事,主人迷离间已见到“灵魂境界”,还跟地府判官有过交流。从夷坚志不同的“临终入冥”故事来看,见到什么样的境界还是跟自己的福报、一生善恶的积累、本人根器、觉悟程度有关,具体境界没一定之规。一心念佛,即是要津。
【原文】
张渊道,绍兴五年为右司郎官。兵士范友居于门侧,其妻以九月二十四日死,已敛而未盖棺。翌日五鼓,张六参入朝,方传呼,范妻忽自棺中举手撼其夫。夫惊问之,曰:“适有数鬼来此,一判官绿袍,满面皆猪毛逆生,问我踪迹。答云:‘夫范友,本黄河埽岸兵士,因张郎中入西川,差为水手。后从至行在,今为院子。’判官颔之。方徘徊间,忽闻人呼“右司来”。诸鬼皆奔散,独判官叹恨曰:‘收气不尽矣。’方出门去,犹未远也。”
【白话语音文字版】
张渊道在宋高宗绍兴五年(1135年)做右司郎官。有个叫范友的兵卒住在他官廨大门旁边,范友的妻子九月二十四日这天死了,尸身已被收殓入棺,只是还没盖上棺材板。第二天五鼓时分,张渊道要六参入朝(朝仪定例),兵丁正在传呼准备,范友的妻子忽然从棺材里抬手抓住丈夫,摇晃他。范友很惊恐地问是怎么回事?妻子说:“刚才有几个鬼到这儿来,一个判官身穿绿袍,满脸都是倒长的猪毛,问我这一生的履历。我回答说:‘我丈夫叫范友,本来是黄河埽岸的兵卒,因为张郎中进西川(四川),给他当差做了水手。后来,丈夫一直跟着张郎中追随行在(皇帝所在),现在,我丈夫在张郎中官廨院里当差。’那绿衣判官点头。就在他游疑徘徊之间,忽然听到有人招呼:‘右司郎中要上朝了!’这些鬼都四散逃跑,唯独这个判官感叹遗憾的说:‘真可惜,这次收气不尽!’他才出门走了,估计还没走远呢!”范友妻子这就起来了,能吃喝了,又过了十天,她还是死了。【祥宏点评】:张宗元,字渊道,宋代历史人物,《夷坚志》作者洪迈的岳父,多个故事讲到他,做过兵部侍郎;右司,三省六部的诸司一般也分成左司、右司,各有职守,比如兵部诸司都属于右司;郎官,一般指诸司的正副职,要么是郎中,要么是员外郎。故事交代说,张渊道是郎中,就是正职;六参,朝仪,历史上有说法,正常情况下,一个月内要上朝六次,这是个定例。因为是正式朝仪,起得早,穿戴整齐,张渊道已是侍从官级别,就是朝官的级别,所以一上朝,他的官廨也要一番兴师动众;这是个“临终入冥”的故事,范友的妻子迷离之间已见到“灵魂境界”,还跟地府判官有过交流。从夷坚志不同的“临终入冥”故事来看,见到什么样的境界还是跟自己的福报、一生善恶的积累、本人根器、觉悟程度有关,具体境界没有一定之规。判官脸上倒长猪毛,这是范友妻子本人感应到的境遇。如果是根器高的大善人,他绝不可能见到这种判官;黄河埽岸,历史上黄河经常决口闹灾,所以历代也需要“治黄”,所说的“埽”,就是治河时用来护堤堵口的材料,一般用树枝、秫秸、石头等捆扎而成。埽岸兵卒平时要维护大堤,准备护堤材料。这是某种劳役,在宋代通常由厢军担当。厢军就是地方武装。《赵三翁》这故事中,主人公赵三翁也是黄河埽岸的兵卒;行在,可理解为皇帝暂时驻扎的所在,故事有可能发生在现在的浙江绍兴。因为绍兴五年的时候,还没有把临安定为都城。皇帝在哪儿,这些官员就该在哪儿;显然,张渊道上朝吆五喝六一阵嘈杂,把那些鬼卒吓跑了,由此可见,人们所认为的“灵魂界”可不是空无一物;院子,基本算是看家护院、杂役之类的小卒;收气不尽,应该是范友妻子这口气没咽,又得活过来,看来人的死亡过程还有很多细节,也是个“技术活”。全本夷坚志,点开免费听
(文图说明:原文电子版文字来自“梦远书城”-特别致谢!再经中华书局版《夷坚志》校订;图片来自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夷坚志》简介:
宋代大文人洪迈编撰的《夷坚志》是中国古代志怪笔记小说的顶峰。它卷轶浩繁,包罗万象,流传至今仍保存了206卷共2700多个宋代事件,是中华传统文化最伟大的宝库之一。
《夷坚志》的时空观深契佛法,与宋代文化领先世界的历史地位相一致。它表面看是一本奇人、异事、神怪大全,本质上却是最真实细腻的宋代社会生活实录,极具文献价值。
宋代社会生活塑造了此后中国人的心灵格局,《夷坚志》仿若是中国人的心灵大海。人们平时沉浮其中,茫然不觉,一旦凝神静思就会发现:
随手转发,积功累德
(解读:祥宏谈夷坚系列之19-《夷坚志》讲到的“入冥复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