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亭故里,在县西乘云社(今所堡、石门、辽城一带)

涉县十大历史名人之首冯亭,到底是哪国人?请看山雨先生的考证

原创 爱旅游的寒江 涉县周边游 昨天
冯亭,你是战国谁家太守
——史志资料述评
先说“家乡”:
其一,冯家庄说。
百度,“冯亭(?-前260),战国时期韩国长平人,现山西省高平市寺庄镇冯家庄人。”
山雨评:
参考《汉书·冯奉世传》记载“上党潞人”,“其先冯亭”,“宗族由是分散,或留潞”,说“韩国长平人”就似乎具有较大的可靠性。
这一点,相对于《上党韩王山名源考》,笔者做个意见修正:冯亭本是长平人,由于其宗族分散,有的“留潞”,一个“留”字把他算成了半个“在地户”。
至于准确到“山西省高平市寺庄镇冯家庄人”,则要看其祠堂、家庙是否具有唯一性和存古性。
如果祠堂、家庙相当古老且唯一,可能性就大了,那就可以基本认定。
但是,从前262年到前260年,三年在上党,算“在地户”吗?!
考虑到冯亭也是到上党“工作”,其祖籍是哪里,还真不好说!!!
其二,石门村说。
天一阁藏明嘉靖抄本《涉县志·人物》:“战国 冯亭 为秦上党太守。后归赵。秦兵伐赵,战于长平,亭死,归葬于涉。”
天一阁藏明嘉靖抄本《涉县志·陵墓》:“冯亭墓 在县治西一里许。”
清嘉庆四年(1799)《涉县志》载:“战国太守(上党太守)冯亭故里,在县西乘云社(今所堡、石门、辽城一带),道旁有树(竖)碑”。又载,“有亭墓,在县西一里许。”
《古图经》又云:“(冯亭墓)在县东三里韩王山下,传说不同。”
其三,涉县人说。
《涉县志》(1998版)卷三十一记载,“冯亭(?-公元前260年),涉县人,战国时,韩国上党(今山西长治)郡太守。”
山雨评:
“涉县人说”是“石门村说”的泛化,没有本质区别。
自从冯亭从“秦上党太守”“归于赵”“归葬于涉”,他就已经是“涉县人”了。
他本人是,宗族分散,到“在赵”地的也是,不过是“客家人”而已。
故里在,有树碑,有墓(甚至有两处),都可以理解!
再说“国籍”:
其一,“秦上党太守”。
《史记·赵世家》:孝成王四年(前262)“韩氏上党守冯亭使者至,曰:’韩不能守上党,入之于秦。其吏民皆安为赵,不欲为秦。有城邑十七,愿再拜入于赵,财王所以赐吏民。’王大喜,……赵遂发兵取上党”。
天一阁藏明嘉靖抄本《涉县志·人物》:“战国 冯亭 为秦上党太守。后归赵。秦兵伐赵,战于长平,亭死,归葬于涉。”
山雨评:
天一阁藏明嘉靖抄本县志,吃透了史籍精神,用语精准:冯亭献城时,其原来的主子韩桓惠王早已派人割地求和去了;冯亭被派去担任“上党郡守”,地土和吏民已经被韩桓惠王官方抛弃,“入之于秦”。
冯亭已经是秦上党太守。
后来虽然又“归于赵”,受封为“华阳君”,但他本人并没有接受封号和到任,而是以自罪“三不义”的方式加以谢绝。
所以,冯亭的官方头衔停留在了“秦上党太守”。
其二,“韩国上党守”。
《史记·赵世家》:孝成王四年(前262)(见前)
《汉书·冯奉世传》记载:“冯奉世,字子明,上党潞人也,徙杜陵。其先冯亭,为韩上党守。秦攻上党,绝太行道,韩不能守,冯亭乃入上党城守于赵。赵封冯亭为华阳君,与赵将括距秦,战死于长平。宗族由是分散,或留潞,或在赵。”
《涉县志》(1998版)卷三十一记载,“冯亭(?-公元前260年),涉县人,战国时,韩国上党(今山西长治)郡太守。”
山雨评:
如前所述,称冯亭“韩国上党(今山西长治)郡太守”是承袭了《史记》《汉书》的称谓,没有看到官方意图和客观行为及其后果,不经意地使用着冯亭旧职旧衔称呼。
在情感和心理上,冯亭本人恐怕也应是停留在了“韩国上党(今山西长治)郡太守”这一称谓上的。
其三,“赵国华阳君”。
《汉书·冯奉世传》记载:(见前)
山雨评:
亦如前,冯亭受封为“华阳君”,他本人并没有接受和到任,而是以自责自罪”三不义”的方式加以谢绝。
当然,这不影响他于赵奢、赵括等联手抗秦。
结语:
史志资料没有明示冯亭的“祖籍”、“籍贯”,户口所在地由“新郑”而上党,上党而“涉县”;“国藉”也被动地由韩国而改为秦国,由秦国而主动地加入赵国。
也因此,“亭死,归葬于涉”之“归”,就有了特别亲切的意味,涉县也就理所当然地成了他最终的安眠地和灵魂安顿处(有故里有后人;有墓有树有志有记,有传说有研究)。
涉县人民完全有资格有底气大声地说:
“冯亭是我们涉县人”,“冯亭是涉县十大历史名人之一(且为之首)!!!”
山雨 庚子子月中浣  于古赵御金台

山雨先生和涉县当代史学泰斗樊春楼老师再议冯亭

原创 爱旅游的寒江 涉县周边游2021-1
收录于话题
#山雨合集 43
#历史文化 67
#涉城镇 19

东汉,“潞人”“涉人”不相容

 --兼答张金帅先生、樊春楼老师

自按

笔者在独钓君公众号“涉县周边游”发表拙文《冯亭,你是战国谁家太守》。20210103下午17:05,张金帅先生在微信中提出自己的个人见解,笔者与帅先生进行了几番探讨。20210106凌晨4:12和4:29,恩师樊春楼老师也在微信中提示笔者四点。笔者受到启示,又进行了进一步思考,理(礼)当回应和报答,陋文发表,意在周知而再次抛砖引玉

与帅先生探讨

帅先生:是迁址于涉葬于涉而并非出生于涉……一般情况下名人以出生地为准。我个人认为。

笔者

美籍华人,是美国人还是中国人?

杨振宁出生在中国,在云南上的联大。获诺奖时,我们中国没底气说中国人获得了诺奖。晚年,他加入中国国籍,我们还能说他是美国人吗?

冯亭,开始应是韩国人,他去当大(太)守时,上党己由政府入秦。但他和上党吏民连同17城又入赵卖了国,吏民均安于赵,廉颇代表赵国军于上党,驻军,主权的象征。

你说这时,冯亭是哪国人?

帅先生:用政绩评价,视为当时的住籍,但是原籍或者是祖籍也早注明的

笔者:

套用现代的国籍法谈古人的国籍是不严谨的。

所以,文中分“家乡”和“国籍”两个层面谈,还特意上了引号。在大标题上我在字面上用谁“家”太守的字眼儿,不出现字!

答樊春楼老师

樊老师:山雨:我提示三点,一是潞人,涉县曾属潞,潞人并不与涉矛盾;(二是)归葬,辞典释尸体运回故乡埋葬,不似你所说只有亲切感。三是南关村赵银如(文史研究者)说曾于清凉看到过冯亭神道(路)碑,可惜暂未找到。

笔者:

、东汉,“上党潞人”之“潞”指的是秦上党郡之黎城”;秦时,涉县属邯郸郡;东汉,涉县属魏郡(秦汉时期,涉县确定不属上党郡);涉县属潞”,那是隋唐以后的事情了。

1. 221,秦始皇统一六国后设上党郡[按清代区划,下辖山西省的辽州(箕州、仪州)、沁州二州与潞安府、泽州府二府]。彼时,涉县属于邯郸郡(天一阁藏明嘉靖抄本《涉县志》),不属于“上党”范围,无所谓“上党潞人”

2. 前206年,(西)“汉(前202-8)始置漠县。后因……更名涉县,属魏郡。东汉(25-220)因之(也属于魏郡)”(天一阁藏明嘉靖抄本《涉县志》)。

此时,上党郡范围逐步缩小,先后分出乐平郡(进晋中东南)、建兴郡(今晋城)、义宁郡(今沁县、沁源、武乡3县)三郡,不包括后来被改为“潞州”的原来属于秦“上党郡”的部分(汉代上党郡不包括“潞州”,就谈不上“上党”“潞人”了)。

3. 公元105年,东汉班固、班昭、马续写的《汉书(•冯奉世传)》定稿时,说的“冯奉世,字子明,上党潞人”,其中的“”地当指秦上党郡下辖的明清时期叫作“潞安府”(潞水即浊漳河流域的长治、长子、屯留、襄垣、潞城、壶关、平顺、黎城8县)地方。

查黎城县志,黎城在东汉时期为潞县,治所在今山西黎城县黎侯镇古县村,属上党郡

黎城县志介绍本县历史名人,包括冯奉世、冯野王、冯媛父子父女三人。

黎城县志记载与《汉书(•冯奉世传)》记载相合。

4.  涉县曾属潞”,应是隋唐以后的事。

“隋开皇三年(583),复置涉县,隶上党郡。武德初,属韩州;唐贞观十七年(643,州废,改属潞州。五代、宋、金皆属潞州上党郡。”(天一阁藏明嘉靖抄本《涉县志》)。

另外,查知,北周宣政元年(578)于上党郡置潞州,隋开皇初废,唐武德元年(618)复称“潞州”。领上党(长治)、长子、屯留、潞城、壶关、黎城、铜“革是”、乡县、襄垣、涉县等。宋崇宁三年(1104)为隆德府,金称潞州。

公元105年完成《汉书•冯奉世传》时,谁也不大可能想到513个年头后涉县会划属于“潞州”,从而当时就称“涉县人”也是“上党潞人”。

5. 按唐代人的说法,冯亭故里石门,属于辽州(箕州、仪州),而不属于“潞州”

查“辽州”词条,出《元和志》卷13“仪州”:箕州“因辽山县界箕山为名”。辖境相当与今山西和顺左权榆社等县地及河北涉县北部地区(“冯亭故里”索堡石门辽城应属于涉县北部地区)。(唐玄宗李隆基)先天元年(712)改为仪州。

二、涉县,至少是冯亭的第二、第三故乡,“归葬于涉”当然令包括笔者在内的涉县人都感到“亲切”。

    鉴于山西高平冯家庄有所谓“家庙“(祠堂)”而无“坟墓”一说,而涉县“故里”“(两处)墓地”“墓碑”“道碑”“志书记载”均有线索,涉县上河郊无论是作为原籍还是第二、第三“故乡”,可能性都非常的大。

三、清凉冯亭神道(路)碑,多半是“县西一里许”冯亭墓碑。

笔者个人认为,清康熙五十三年(1714)《涉县志•涉县全图》中,在北关麒麟冢以西清凉村以东有“将军墓”标示,这与志书记载(冯亭)“墓在县治西一里许”,高度吻合。

南关村赵银如(文史研究者)说曾于清凉看到过冯亭神道(路)碑,在地点上几乎没法叫人怀疑“县西一里许”冯亭墓的曾经存在了!!!

樊老师:四是县文史工作者李斌认为,北关出土石编磬铜编钟系列战国文物很可能是冯亭的。冯亭墓即在此也有可能。这里是古墓群啊。

笔者:

“凤凰台”和“龙岗”冯亭墓,可能性都比较小。

“凤凰台”一号古墓,战国中早期即前453前299。冯亭主要生活在战国后期,战死于前260年。时间上不符合逻辑。

李斌的假说,笔者在2004年前后亲耳聆听过,提出的根据大体有三:其一,位乎中,尊贵。“环涉皆山也”,唯有涉县盆地中央,龙山突兀独尊(与太守身份相合)。其二,龙岗凤凰乃至以西,涉县最大古墓葬群,640000平米(别人能占,太守不能占?)。其三,已故专家郭禄堂老师用大绳卸李斌下墓坑。李斌的衣带玉扣一枚。

另有附近编钟编磬、车马等出土,可以进一步佐证墓主人身份尊贵?

不过,仅此而已,没有一个证据是直接的证据。

最致命的硬伤是,“凤凰台”一号古墓,据专家(路静20200629《音乐考古河北邯郸涉县北关一号墓战国钟磬研究(上)》)断言,战国中早期的,比战国晚期冯亭战死时间早33年以上!

此前,1982年发现时就已经“经有关部门鉴定为战国初期官墓”。冯亭战死已时战国晚期的前260年,迟了193年。北关“凤凰台”一号墓及其出土石编磬铜编钟等系列战国文物不太可能是冯亭的了!!!

樊老师:此地还有车坑马坑,可惜被破坏了!有照片。呜乎哀哉!

笔者:

这是“龙岗”上的古墓葬。

笔者的连襟房地产开发商任君亦在现场亲眼目睹(龙观天下房地产施工工地2014年12月9日中午12时发现的)“车坑马坑”,但,也许,“被破坏了”,百度百科引的20141223《邯郸晚报》报道,并没有提到“车坑马坑”,指出“这是一座尚未发现的汉代古墓”。

如果“文物局工作人员的勘察认定”无误,那这一发现,与冯亭无关了!!!

何况,笔者本人的小院就在此汉墓之前方50米的下堰根儿,笔者有幸“收藏了”该墓葬中的一块汉代绳纹砖(被爱人“加工”成挡下水道的废物了!)

笔者小院前墙2015年盛夏地陷倾倒,也是因为笔者的宅院座在古墓葬上了!!!

前述河北邯郸涉县北关一号墓战国实物乐器组合的情况,在河北省并不多见。这些出土文物能够成为邯郸博物馆镇馆之宝,涉县人,荣幸之至!!!

车坑马坑,古代高等级墓葬陪葬用马车的陪葬坑,流行于商周至秦汉时期,并不多见,破坏了,呜呼哀哉,真是可惜的很!!!(笔者与樊老师、李斌等一样,都感到无比痛心)

结语:

东汉,说(冯奉世是)“上党潞人”之“潞”指的是秦上党郡之黎城”;涉县属潞”,那该是隋唐以后的事情了。

冯亭的后人在高平在黎城在涉县都有,很正常。涉县旧志书记载“亭死,归葬于涉”;《汉书冯奉世传》说得很清楚:“宗族由是分散,或留潞,或在赵”--这口气,黎城是原籍,涉县是客籍!!!“潞”(高平;长平)是伤心之地,心属于“赵”,葬“客籍”也是无奈。

冯亭的墓在涉县,这一点没有争议;但,冯亭的墓在“凤凰台”或“龙岗”,可能性极小!!!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