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及
普及
到农贸市场去买菜,旁边一个农民工模样的人只买了一小簇葱,只须一块钱,就听那人跟卖菜的摊主说:“扫微信吧!”卖菜的妇人也极其自然地拿出手机扫了一下。再一细看,摊头上青菜萝卜诸菜之间,也确实竖着个牌子,醒目地标记着两个二维码。这着实让人有点惊讶,手机支付普及到了如此地步,简直是亮瞎了你的双眼!
说到普及,以往总觉得有点高大上,一直以为应当与知识文明有关,比如普及文化知识、科技知识、法律知识等等。后来想想,也许并非单单如此,比如家用电器,什么冰箱啊、空调啊、电脑啊、彩电啊,……似乎统计部门就有一些关于这方面的普及率考量。某种事物,一旦论及普及,似乎理应是上面考核颇显光彩、下边黎民利益均沾的大好事一桩。
“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之中,“革命样板戏”风靡一时,“八亿人民八部戏”,广播里整天介地反反复复地吵吵嚷嚷,到了水银泻地、无孔不入的地步。虽然,如今看来可笑得很,但就“普及”而言,可真的是做到了家喻户晓、耳熟能详,别说芭蕾舞如此阳春白雪的玩艺儿,也可以在下里巴人之中腾挪翩翩,就是我们的国剧京戏,也确实由此有了一次极大的普及契机,什么“西皮”“二黄”,什么“慢板”“散板”,什么“流水”“二六”之类的,老少妇孺之辈,引车卖浆之流,都能哼唱上几句,虽然不免荒腔走板,但那种铺天盖地的普及性,倒是的的确确是空前绝后的。
普及所含的绝对是正面意义,被人们普遍认可的东西的普遍传播、普遍推广,才称之为普及。不好的东西就不叫传播推广了,而叫传染、扩散、流毒了,比如SARS,比如黄赌毒。然而,世间许多事情正邪善恶是很难分辨的,有些一时流行、普及的东西,很难界定是好是坏。就拿养生来说,人们解决了温饱问题,开始把提高生活质量提上了议事日程,如何养生成为了一个普遍的话题,普及养生知识也就登堂入室,进入了公众的视野。江河千里泥沙俱下,池塘不大鱼龙混杂,也因此滋生了许多似是而非、神神叨叨的理念、门派、做法,一些不知从哪里冒出来的大师、专家、高人纷纷登场,开山建宗、开门讲授、开张大业,开始口若悬河、口无遮拦、口蜜腹剑地传授独门秘技、独出心裁、独行其道,直把养生袪病之道说得天花乱坠、天衣无缝、天昏地暗。听了这些个大师专家包打天下、包治百病、包藏玄机的话,人们如遇神仙、如得甘露、如获至宝,似乎医生也无须瞧了,医院也可以关门歇业了。
说到普及,不免说到教育。现在的说法是“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何为“义务制”?就是身为公民就必须去接受,身为政府就必须去提供。可惜,“大帽子底下开小差”,在免费教育的美丽外衣下,还有着一些说不清道不明的猫腻。当然,无须否定学校老师的敬业,他们总体上还是尊重这份事业并殚精竭虑的。但是,人们却一再地为孩子们在正常课程之外所接受的另一种“普及”而诟病:离开学校,孩子们还必须去上各种各样的兴趣班、提优班、辅导班、补习班。光阴如金,童年无欢,所谓“课余”“周末”“假日”,几乎全被占用,在流水线般的机械式打造过程中,孩子们或许终于没有“输在起跑线”,或许终于修炼“成才”,但因此得到的和永远失去的两相观照,实在让人无法心悦诚服地点个赞。
还有,现在实体经济遇到了发展瓶颈,电子商务如火如荼,网店微店雨后春笋,加上人们手上多多少少有了点闲钱,股市炒作、直销拓展、金融勾兑成了普及性的事业,无论是腰缠万贯的大款老板,还是惯于投机钻营的江湖高手,甚至是拿着退休金过柴米油盐小日子的市井老人,都可以在这纷乱无序的经济大潮中施展一番手脚,瓜分一杯残羹。“折去毛边说光边”,亏钱蚀本的故事没人问津,一夜暴富的传奇却一再传颂。浮躁的世界有点疯狂,善良的人们有点痴迷,可就在“好东西让大家分享”的迷人语境里,锅里碗里的汤汤水水都给捷足先登的人捞走了,更多的人们只好“蒸完馒头洗蒸笼”,一脸惆怅向西风。
唉,普及,蛮好的一个词儿,要说爱你真的不容易。
2017年11月2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