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诗应该走出误区
近来,看了一些现代诗,有一些想法,感觉不吐不快,作为文学爱好者之一,应有自己的主张。
文字并不是越玄虚越好,朴实可以有华。比如“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文字难懂吗?不难懂。意境却非常深远,给人无限遐想的空间。语言跨度大,极富跳跃感,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理解,不同的思索,但都会让人感到温暖,有所向往,起到正面积极的作用。
文字应该是朴素中见奇,而不是曲折中见怪。再看“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其实就是非常朴素的两句话用到一起就有了奇效。这就是语言功夫和魅力。而不是把文字弄得云里雾里,让人不知所云。
有些所谓的自诩的诗人,甚至把自己称作北京诗人,上海诗人等等,我以为不是很妥,你能否代表一个地域诗歌的水平是个问号。诗人,并不是写诗的人就叫诗人。诗人不是自己封的,要文化界的公认,要大众媒体,一定级别刊号公开发行的刊物的认可。
这些诗人,一天可以写很多首,甚至几分钟之内可以写很多首,真的是才华横溢,登峰造极吗?你问他自己,主题是什么,想达到什么目的,自己都说不清楚。稍稍花点时间,仔细多看几首这些诗人的作品,无非都是几句常说的话的不同排列组合而己。
一首诗的创作应该是有灵魂,有灵感的。不是无话找话,无病呻吟,想写就能写的。有了灵感,确定主题思想之后,要考虑结构和语言;成稿后应该反复揣度;发表后读者的看法,社会的影响,产生的效果。是否达到了自己的初衷,还有没有改进和提升的空间。文艺作品要对社会负责,而不是自娱自乐,自以为是,只管自己开心就行了。
语言本身就是一门高超的艺术,诗的语言要求更高。所以一首诗必须要从立意开始就要认真思考,反复打磨,需要时间。不妨写好一稿后,放几天,也许发现,观点本身就有问题,可能会全部推翻重写。
奇才有没有,肯定有。不能因为我自己不是奇才就否定奇才。但毕竟鲜见。
纵观古今,李白、杜甫的文字魅力我等望尘莫及。近代周恩来总理的语言技巧高超,周密严谨;毛泽东主席的语言豪迈浪漫,大气磅礴,都是奇才。
现代诗歌创作爱好者,先不要急于称作诗人,要走出误区,千万不能步入歧途。不是语言越拗口,越离奇就是好诗。诗的语言要是表面上通俗易懂,似乎平实,越读越有味道,越读越感觉其背后蕴藏着深厚的哲理,丰富的情感,人生的启迪。
或者读来有着很强的画面感,让人感觉似乎是在看电影,是在欣赏一幅流动的画。既有画面,又听到声音。好比电影艺术家们兼用蒙太奇和长镜头的方法从事电影创作一样,可以有时空的跳跃,穿越,各种似乎毫无关联的镜头的拼接,但不是语言让人如坐云雾,无法理解。
无论是现代诗还是古体诗词,都应该是思想性与艺术性的完美统一才是好的作品,才是有意义的作品。要写出有层次,有深度,有思想的作品还得有人生体验和不断的感悟,要有高远的境界,深度的思考,要有感而发。决不是简单的触景生情,一时兴起。景致可以生情,兴起可以触发,但必须有思想支撑,思想深度够了,境界站得高了,再有外部因素触动才会有灵感,才有动机和动力。或者说灵感是基于一定深度的思想基础的。
否则,只能是就事论事,平平淡淡,上不了层次,达不到境界。更不能左右读者的情感,既不会欣喜若狂,也不会伤心落泪。这样就缺乏应有的感染力,起不到教育作用和效果。(华德耀2020年5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