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城市博物课-7计划讲哪些·驯化
我有一个朴素的、古典的想法:
总得有益于世道人心。
——汪曾祺
我们应该被大自然的美征服
石榴,枣子,柿子,银杏(白果子),荔枝,桃子,核桃,猕猴桃,梅子(梅兰竹菊),竹笋,樱桃,枇杷,松树,松鼠,橘子(桔子),西瓜冬瓜南瓜北瓜中瓜,樟树,榴莲,芒果,乌桕,稻米,玉米,麦子,花生,黄豆,豆腐,乌鸦,甘蔗,柏梓桐椿,葡萄,梨子,李子,板栗,苹果,椰子,螃蟹,银鱼,泥鳅,鲤鱼,河蚌,金鱼,黄鳝,黄鱼,带鱼,鲢鱼,鳖,龟,蚂蚁,青蛙,燕子,蜻蜓,蟋蟀蛐蛐,丝瓜……
《杭州府志风俗物产》p98物产一
以上这些是我写在一张白纸上的内容,写得乱七八糟,打成电子稿看着整齐多了。
最近当然是有意多关注些与博物课相关的内容。在以前是有很多博物学家的,比如达尔文,比如法布尔,这两个名字应该是大家都熟悉的。有人说,因为学科越来越细分,所以,没有人敢称自己是博物学家了。其实,我倒觉得每一个粒粒皆辛苦的农民,都可以称是博物学家。如果你生活在一个小小的海岛上,对这个海岛上的东西了如指掌,那就是一个博物学家。就像研究历史一样,有地方史专家,比如专门研究杭州的,这就很ok了,一样能攀上一座高峰,将目光反射到千里之外。
何况,道理是可以相通的,一通百通。关键是在了解博物的基础上,能透过他们领悟到一点什么。比如说变化,比如说规律。很多小朋友觉得我们周围的世界从来就是如此的。在前面的系列闲谈中,我们讲到了植物的迁徙,因为人的活动,它们能跨过高山,越过大海。比如美国在19世纪食物品种单一,人们吃东西也是果腹,并不是美食享受。植物学家费尔柴尔德跑遍全球,带回去很多东西,比如意大利的无籽葡萄,中国的桃子。
植物因人的需求而迁徙,因贸易而交流,除此,还受人类的驯化。将狼驯化成了看家护院的狗,野猪成了家猪,鸡也不再飞在树枝上睡觉而是乖乖地睡在鸡笼里,猫在家里捉老鼠,等等,这些我们都是熟悉的了。其实,植物也是被驯化了的。比如玉米,比如水稻,一代一代改良。除去环境的影响(橘生淮北为枳),还有人为的选育,比如袁隆平种水稻的故事。到今天,大棚种植,转基因技术,这些我们都听闻了。
总归,我们在博物上看到的是人。人类繁衍至今,靠的是人类中心主义,驯化动物植物为我所用。即使我们提倡保护动物植物,也是为我们自己。我们越来越明白,是人类需要地球,而地球并不需要人类,就像没有人类居住在月亮太阳上,作为天体,它们运转得十分正常。所以,我们要和大自然和谐共存,收起太过的欲望,循着自然规律去生活。
这些都是大话题。我的城市博物课,在这样的大话题之下,是很小的,也称不上博物学。我的想法很简单,只是希望小朋友能与博物保持合适的距离,感受到美与趣味。
有本书叫《博物人生》,作者刘华杰。我从里面摘几段话:
中国古代博物学家撰写了大量关于特定植物或者某类植物的专著,“这种现象是西方世界所无法比拟的。……”……中国古代自然也有大量优秀的博物学家,……中国古代大部分知识分子都有博物情怀,但近代的西学东渐打破了中国传统文化原有的进程。如今分科之学一统天下,现代中国人已经遗忘了自己的传统学术,绝大多数人从未听说过博物学。现代教育体系几乎剥夺了青少年从事一阶博物学(上山采野菜、下水捉泥鳅等)的权利。
在传统社会中,几乎人人都是博物学家,那时人们对土地、对“天”是有感情的,如果不是这样,人们也许无法生存,就像现在如果不晓得一点现代科学知识和社会制度,在城市里生活是极为困难的一样。
博物学文化尊重大自然的变化过程和巨大力量,不过分夸耀人类的征服能力,不会高喊“人定胜天”,也不会盲目崇拜强力与速度。“天地之大德曰生”,和谐共生、生生不息是博物学文化的终极旨趣。
博物学着眼于“生活世界”,是普通人可以直接参与的一大类实践活动。博物学有认知的维度,更包含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后者是基础、是目的所在。
不知你是否有共鸣?
如果有,那一起来博物吧。知道下面这片叶子长在什么树上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