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杂悟

读书杂悟

议论读书的事是难的。世界上的书太多,一生只能读极少的一部分,每个人的际遇不同,看到的书也是不同的。就因为看到不同的书,才会有不同的观点,有些观点永远无法调解。关于读书本身的观点也是繁杂,也有不可调和的。

我说的只是自己的杂悟,杂悟是没有章法的。

读书应该是一种生活方式

对于读书的价值,一般认为读有些书是为了学个技能,生存所需。技能之外的书也可修身养性,甚至提升气质。这样想是可以的。不过我认为,读书就是一种生活方式,你在某个时间里读着书,别人在同样的时间里睡觉、打麻将、喝茶、喝酒、散步、加班工作、与情人腻歪,这些都是一样的,都是在选一件事陪生命流淌。其实就是选一种生活方式,没有高贵低贱的区分。

要么多读书,要么不读书,读而不多也不精,反而陷入胶着

读书既然是一种生活方式,所以要读就多读,持续的读,成为日常,和生命流淌一路。就如良心被狗吃了一半的人最纠结痛苦,读书不通透,不如不读。半读不读的人,一知半解,常会闹笑话而不自知。读书越多的人也不大和人直接说起书中的内容,而是把书中内容选择性吸入身体成为自己的一部分。初高中作文总绞尽脑汁的想着引用某书中的内容,因为那时是初高中生,总要长大有自己的观点。所以读书要读明白的书,明白的书总是简单直白,不断的读着总会吸收。不仅读书人,企业的人层级越高,有用的话总是最少。董事长一句:同意,往往是几十亿的资金落地,简单的两个字也对应无法计量的经验和知识背景。而低层级的人还在用厚厚一本的文字论证可行性,结论还是模棱两可。

世间的书太多,生命有限,读书不得不有选择

即读书就要有所选择,因为世上的书太多,每个人终其一生也只能看完极小的一点,如大海里舀出一瓢。既然在这样大的书海里只选一小瓢,那可就得有些讲究。要不即便读了很多,也是糊涂的,何况糊涂的书占了书海的大部分。

有些书的确是不能读的。比如,广州有家小有名气的二十四小时书店1200bookstores,书店的口号是不卖励志书 ,这口号是为提高自己的格调。励志是必要的,励志的书总是肤浅的,用打鸡血来激发人总归是短时间的,而且副作用极大,亢奋之后极易萎靡。人需要的是在平和中坚定自己。

不过在文字的历史长河中,有一部分书一直没有被漫长的时间侵蚀消亡,这就是经典。经典是经得住时间久远的考验,而不是某个历史阶段的主流。大概正是这些经典形成人类思想相通的部分,这也是人类之所以归为“人类”,除了形体之外,另一个区别性的因子吧?不过出版商有时会把某个历史阶段主流的书也称为经典,是营销上的误导。比如:建国后由于意识形态的问题,国家有意抬高了巴金、矛盾、冰心、郭沫若、曹禺、老舍、鲁迅,让这一代人误解只有他们几位是现代作家的代表,其实从文学著作而言(郭沫若的甲骨文著作是学术),除了鲁迅和老舍,其他几位的作品现在的年轻人是极少愿意看的。反而更愿意看很多年 被隐蔽了的张爱玲、沈从文,还有林语堂,也有丁玲、郁达夫、徐志摩。那段时期,历史书更是只知道范文澜、翦伯赞、吴晗,而不知道钱穆、吕思勉、陈寅恪、顾颉刚。

真正的书香门第是知道选什么书,设法减小当时的社会影响。

如果不选择,书看的越多,人越糊涂。我自小爱看书,因为那时书少,基本不用选择。随着年龄的长大,社会发展了,书多了,慢慢也觉得很多书很是糊涂,就开始警惕,有所选择。有一年我出差去北京,女儿提出要我去三联店去买钱春绮翻译的《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她指定了出版社和翻译人,其实《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是有很多人翻译,也有多家出版社出版。这让我欣慰,她比我更早在选择书。后来我们一家更多是看三联、中华书局、商务出版社,以及出版界后起之秀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的书。老的出版社有着自己的坚持,新秀一定也有一个了不起的带头大哥和团队。

看好书不是引导人简单单纯,而简单单纯正是一生的快乐源泉

从学校毕业走向社会的那时起,家长就会提醒自己的孩子学会处世,要世故练达,还有个词叫情商。其实单纯简单正是人快乐的源泉,这就是人成年里学会世故练达以后,总是怀旧的原因。怀旧里就是青少年时候的单纯。在成年纷杂世故的世界里,保持简单快乐的方式也是读好书。读好书让你学会简单真诚待人,远比高情商好,因为明白的成年人总是能看懂你世故里的技巧伪装,特别是那些成功的成年人,你的成长总是要面对成功的人。

文史哲是读书人的通识读物

我从前有一个同事,福建人,在高中即是学霸,高考录取到南京大学,她的男友即后来的老公是同年的省状元,考进北大元培班。她给我说过一句:看专业书是让人混口饭吃的,看“没用的书”才决定一个人能走多远。精英自有精英的的哲学,年纪不大有这种认识自是了得,与她学霸的身份是相符的。她说的“无用的书”是指人文类的文史哲,看文史哲分别给人以广度、厚度和深度,“无用”其实是“大用”。我也是在看了很多年的文学作品才知道知道人性不只“善恶”两面这样简单。而社会不论如何烦乱,不都可归因为人性吗?就像国家治理,西方的法律文化体系建立于“人之初,性本恶”的基础之上,中国在文明启蒙初期,也有“人之初,性本恶”的认识,最后在废黜百家中,与诸子百家一起沉寂,归于一统。以此看,人性问题还是国家治理的课题。

不能尽信书,也不必尽信名家

每个人都有短板,英雄如阿克琉斯也有踵没被神水浸泡到,成为致命弱点。无论多全面天才的作家,他的弱点也透露会在他的书里。书读多了,也会发现很多大家的书也不一定总是引导你洞悉。一个方式检验:当你对某一领域有了一定的了解,而有些关节打不通(就是不理解或不甚理解),你去看某个名家的书以求贯通,而他在这个关节也用专业名词或“玄之又玄”的话糊弄过去,我认为在这一点上他和我是差不多不明的。

我看南怀瑾的书就有这样的感觉,南怀瑾写了很多的书,涉猎广泛,他的书里真正有着古今中外四方面的知识涉猎。所以我特想看他的书以打通我在佛、道方面的不解,却总是在我不明白的地方,他也引用经典原文或专业名词一闪而过。后来有些关于佛教的问题是看了梁漱溟和季羡林的书才明白一些。自此以后,在一些交往场合,特别是听会议,讲的人总用专业名词或故弄玄虚的话,我就低看他,认为他其实正好不懂他所讲的名词。深入浅出才是大家。小时候写作文喜欢用新奇的字词,那是在学习阶段练笔可以。有了一定的素养,喜欢写和读最简洁的文字,不需要副词形容词,不需要成语,不需要排比的气势,用市井最平凡的话托出文字的意义来,才是高手。就像红楼梦那样的大白话,才是文章的顶峰,还有那些儿童读了都知道点大意的古诗就是好诗。

书呆子其实是洞明世事的

我听见过很多人说过类似的话,某某是教授,你看他在社会上办事不行,收入也不高,就知道读书,露出看不起的神态。这些人在评论读书人的时候,其实是不知道读书人的人生乐趣所在,误以为世界上只有一种价值:就是有钱有权能办事。殊不知有多种活法,自得其乐他人未知。

读书的安静,是可以看清热闹处的,而热闹处一般是不看或看不清安静处的。不信你试着在 某热闹舞厅的一角,静看热闹舞着的人们,是能看清很多的小动作,甚至能看清人生百态。而当你在舞池中心舞着唱着的时候,是不会留意到角落安静处的。

《红楼梦》里有一联,其中一句:世事洞明皆学问。我觉得应反过来说:学问即世事洞明。读书是能洞明世事,可以跳出红尘外看红尘。

读书的最大目的不为功利,是为了解脱人生最大的悲剧和困惑:孤独和死亡

人生最大的悲剧是孤独和死亡,这也是好书中常常有的主题。想想加西亚马尔克斯《百年孤独》中布恩迪亚家族七代人,家族中男性成员的两种归宿:一是死于非命,一是陷入不能自拔的孤独中退化。这其实是人类的命运:挣扎在死亡和孤独中。而最大的孤独往往不是身边没有人陪伴,而是在人群围合中。谁又真正的进入过另一个人的内心,最亲者莫如夫妻?情人?母子?朋友?通常人们通过酒宴、歌舞、喧哗来驱散孤独,结果是更大的孤独。就如泰戈尔的那句诗:孤独是一个人的狂欢,反之狂欢是一群人的孤独。

人一生在面对死亡的逼迫,于是自古就有了长生不老术,延年益寿的各种法子。现如今最容易让人上当受骗的正是保健产品。几千年人类文明史,人们仍痴醉于长生,不愿接受地球生物的生命规律,坦然面对死亡。

去年56岁的南京大学教授计秋枫在临死前写好遗言式《致谢信》,预备给他夫人在追悼会上读:“请大笑三声,送我上路!死的从容和生的啼哭一样生动,这是真正的读书人。

孤独和死亡的问题,狂欢和保健品是无法真正解决,不如在读数千年来智者的书中平和直面。

如今过度营销、消费至上的世道,扰人心智的书更多了。买楼的写书说再不买房永生没有机会了,卖保险的写书会说保险单是一家人一生的保障,就如买棺材的盼人死,卖奶粉的盼人生,总是各有道理的。这些都没关系,就如职业的书让人混口饭吃,生存也是必要的。此外,还是要多看些“无用的书”,可以让你在别人的吆喝喧哗中神定气闲,说不定也是可以促进更好的生存。如那位学霸所说:“无用的书”决定你走多远。

(0)

相关推荐

  • 不要高估人性的善,更不要低估人性的恶

    不要高估人性的善,更不要低估人性的恶

  • 小闱品读--海莲·汉芙《查令十字街84号》

    内容介绍 这是一本读书人的圣经,也是让全世界读者为之唏嘘和感动的故事.故事主角海莲和弗兰克是两个真实存在的人,他们跨越大洋用一本本书铺就了一条通往彼此的路.这是他们20年友谊的记录,也是真实版童话的创 ...

  • 多抓鱼的第一次新书独家首发,我们行业人应该看到什么?

    今晚,多抓鱼推送了一条信息,文章标题名字是:我们读书人都有的问题.副标题是多抓鱼的第一次新书独家首发. 这话题的讲座谈论者是多抓鱼的创始人猫助和她的好朋友--马伯庸.淡豹.蒋方舟.大胡子阿细,具体原文 ...

  • 请独立思考,别只沉浸在别人的思想里

    书读多了,有的人做了书的应声虫和抄写手,书上怎么说,我就怎么用.有的人却只读表面,断不敢字里寻迹,文中发声,生怕忤逆了原作者.这些都是死读书,真正的会读书者,必多方采撷,成一家之言,必深入思考,以探索 ...

  • 生活札记九——读书

    家里要有读书人.世上经久不衰的还是书,书中自有颜如玉那是有点妖惑人的味道,读书明理是真切的.家庭和蔼平静,多是家藏读书人. 读书当然要读好书,著书人不一定都是读书人,有些是追逐铜臭而写书,此种书是无笔 ...

  • 随笔||也说“百无一用是书生”

    也说"百无一用是书生" 刘新焕||陕西 清代诗人黄景仁,是北宋诗人黄庭坚的后裔.他曾写一首诗<杂感>:"仙佛茫茫两未成,只知独夜不平鸣.风蓬飘尽悲歌气,泥絮招 ...

  • 读书杂谭

    邓世广   1946年生,辽宁省阜新市人.曾任 <中华诗词学会教育培训中心>高级研修班导师.<中华诗词文化学院>函授导师.<昆仑诗词>主编. 现为<天山诗社· ...

  • 观察之杂悟

    人不太容易去审视自身的问题,因为早已习惯去发现环境的不适.本文缘于近日观察的感悟. 一  智慧的增长 智慧这个东西,只能借由自身的觉悟才能增长.于是,即便悟得上乘智慧,也不过是自娱自乐,于他人的醒悟, ...

  • 读书之悟

    转自:村樵悟人生 读书之悟(1) 读书之悟(2) 读书之悟(3) 读书之悟(4) 读书之悟(5) 读书之悟(6) 读书之悟(7) 读书之悟(8) 读书之悟(9) 读书之悟(10) 读书之悟(11) 读 ...

  • 情商与智商-叹吴起【读书茶悟】

    本文编号:45 即可自动收阅最新文章及查看所有历史文章. 战国年代,司马光先生在<资治通鉴>中浓墨重笔地记述了一个人物-吴起.不过奇怪的是司马光先生却又不肯为他写一段"臣光曰&q ...

  • 针道摸象,读书心悟三则

    导 语:<针道摸象>,一本当当网好评率99%的针灸书,堪称针灸界的<思考中医>.曾在校园时,针灸学老师就极力推荐这本书要参读十遍.这本书为什么好?有幸拜读此书,受益颇大,果真如 ...

  • “读书四悟”小议

    作者:九思 黄炎培说: "读<道德经>,得一结论: 为而不争: 读<金刚经>:得一结论: 如如不动." 今悟: 读<红楼梦>,得一感悟: 做人如 ...

  • 旧锦新样 | 黄裳:读书生活杂忆

    编者按 黄裳是访书.读书.藏书的大家.他的阅读与人生经历,在二十世纪中国极有代表性,值得今人重温与了解.4月23日是"世界读书日",我们推送这篇80年代的旧作,以飨读者. 读书生活 ...

  • 悟者何其难不读书,不思考,彻悟何其难!不...

    悟者何其难 不读书,不思考,彻悟何其难! 不历苦,不反思,醒悟何其难! 历苦而悟,苦有多苦! 不学而悟,慧根多深! 悟者悟了,事还是事,俗还是俗,情依然是情: 只是,身在其中,心在其外,行在其中: 非 ...

  • 读书分享之曾国藩领导力十二讲,你悟到了吗?

    如果提起曾国藩,很多人都会对他的事迹能够津津乐道,包含市面上很多书籍也是围绕他展开了家书.修身.历史.成就等一系列方面的探究. 我们今天也来探究一下曾国藩从湘军起家一步一步地成为了位极人臣的领导力十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