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恨总交织

爱恨总交织

苏东坡本是一个有着显著事功的人物,但很多人记得他的事和诗总是关于吃的。他住过地方留下了东坡肉、东坡肘子、东坡豆腐、东坡鱼这些美味,他的“日啖荔枝三百颗”,从此“天下不敢小惠州”,这些吃的东西都是寻常物,而像鲥鱼这样的稀罕物也是他的盘中餐。

“芽姜紫醋炙鲥鱼,雪碗擎来二尺余。南有桃花春气在,此中风味胜莼鲈。”

这是东坡关于鲥鱼的诗,我也因此老早就闻得鲥鱼的大名。不过自1980年代起,已见不到野生鲥鱼了,目前养殖的鲥鱼是无法与苏东坡当时吃到的相比,价钱也慢慢接近寻常人家。如今我住江南只能吃养殖的鲥鱼了。

鲥鱼的稀罕在于它的生死全过程都有些与众鱼不同。他生长于海,夏初入长江产卵,大约远不过南京水域,再往上游极少,鲥汛期在小满至芒种短短的两个相邻的节气间,过季既没有。——这是他的生。

捕捞的过程一样与众不同。鲥鱼自恋它的鳞,罥网而不动,护其鳞也,因此离水即难以存活,有人说是见风即死。因此活鲥鱼极难吃到。

鲥鱼死后也与众不同,他一死很快就有异味,就失去了美味的价值。鲥鱼的名字里的“时”,恰如其分。而他又是极品美味,只能付出更多才行。

鲥鱼和荔枝还真些有相似之处,“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这是说为了吃到新鲜的荔枝。“白日风尘驰驿骑,炎天冰雪护江船”这个是说护送鲥鱼的。明清时,从江南护送鲥鱼进贡延续二百多年,从产地到京城二千五百多里,沿途备马三千余匹,夫数千人,进贡之人,每三十里一塘,白日悬旗,夜则悬灯,昼夜奔忙。据说到了康熙二十三年,一位山东按察使参议奏请免供鲥鱼,他的奏疏中说:“故一闻进贡鲥鱼,凡此二三千里地当孔道之官民,实有昼夜恐惧不宁者”。可见保鲜之难。康熙见他写的有理有据、情真意切,准“永免进贡”,自此才结束鲥贡。江南也传说,民国时期,渔民捞到鲥鱼,挑出最大两条,一条给陈果夫,一条给蒋介石。

在品味鲥鱼时,是不易知道这些艰难,其实很多的美味都有背后的辛酸。莼菜是江南水八仙之一,《世说新语》里“莼鲈之思”的典故已是思念故乡的成语,因为“莼鲈之思”而辞官回家是魏晋人的风采,也可见莼菜的味美诱人。在水边见过采摘莼菜的场景,乘着如大澡盆摸样的菱桶,俯身弯着腰在水草间摸索,是很劳人的动作。也有人不用菱桶,直接站在水里,半天时间也采不到许多。外行的人亲身试一下,在菱桶里平衡都控制不住,腰腿也很快困乏难以持续,很是狼狈。

采菱角也类似,我们在听“划着船儿采红菱”的民歌时,听到的是美和浪漫,哪知其中辛酸。

除了这美味与辛劳的爱恨交织,这些尤物还有美中不足的爱恨交织。

张爱玲所说的人生三大憾事:一恨海棠无香,二恨鲥鱼多骨,三恨红楼未完。鲥鱼肉嫩如脂却多刺,给品鉴的过程增加了不小的烦恼。在张爱玲之前,宋人彭楚材也有类似五恨:“一恨鲥鱼多骨,第二恨金橘太酸,第三恨莼菜性冷,第四恨海棠无香,第五恨曾子固不能作诗”。尽说美中不足的憾恨。

何止是品美食,人生便即如此,张爱玲是不关心阶级、民族、主义的,她只关心人性,她的语录不警世,也惊心。“人生是一袭华美的袍,上面爬满了虱子”。她自己的最有名的形象正是穿着华美的旗袍,而她“没有一样感情不是千疮百孔的……”。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