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期的白马之战:关羽如何在万军之中阵斩颜良?

本 文 约 3730 字
阅 读 需 要 10 min

威震华夏的“武圣”关羽,曾有冲入大军中把勇冠三军的颜良斩杀这一傲人战绩。那么问题来了,关羽真的是凭个人勇武,单枪(刀)匹马在万军之中斩杀了颜良吗?

每每谈及这个话题,有一句史料的引用度是最高的:

羽望见良麾盖,策马刺良于万众之中,斩其首还,绍众将莫能当者,遂解白马围。(《三国志·关羽传》)

但这个事件的发生是有前提的:

二月,绍遣郭图、淳于琼、颜良攻东郡太守刘延于白马,绍引兵至黎阳,将渡河。夏四月,公北救延。荀攸说公曰:“今兵少不敌,分其势乃可。公到延津,若将渡兵向其后者,绍必西应之,然后轻兵袭白马,掩其不备,颜良可禽也。”公从之。绍闻兵渡,即分兵西应之。公乃引军兼行趣白马,未至十馀里,良大惊,来逆战。使张辽、关羽前登,击破,斩良。(《三国志·武帝纪》)

众所周知,纪传体史料都有春秋笔法存在。所以要连同本史书内的其他人物传记里的记载统合观看。联系《武帝纪》这条史料,那么关羽斩颜良的事实真相,跟单枪匹马冲进成伍成列戒备森严的颜良军中,斩杀了颜良有很大差距的。

先看地图——

袁绍使颜良攻白马的缘故,是为从黎阳渡河而下。白马所处的位置几乎夹岸,如此一来,无论是袁绍主力渡河时的安全,还是日后军队的增援和粮草的运输都在白马的可控范围内,所以要先行拔下这个据点作为保障。荀攸建议曹操兵指白马上游的延津,做出或渡河袭击袁绍后方,或顺河而下与白马守军裹夹颜良军的态势。于是,袁绍为了护翼颜良军,选择分兵直插延津对岸与曹操对峙,一是牵扯曹操使其无法渡河,二是堵截曹操顺流而下的道路。这时的颜良军在袁绍主军的后方,白马基本是被孤立的态势,所以,曹操军轻兵急击白马,自然会出乎颜良预料之外,这也是在围白马而攻的颜良,被曹操军接近自己仅十里的距离才发现的原因。
颜良发现曹军,当即指挥军队准备迎击。这时,十里的距离就是颜良军存亡的关键。如果颜良军利用这段距离,组织好迎击态势,收缩围城部队,防止被城内城外同时夹击,那么面对兼行而来的曹操疲军,是有可能撑住的。至少延津的曹操能够轻军前来,那么袁绍援军也能够轻军而来。对此,曹操迅速做出决定,使张辽、关羽前登。

央视版《三国演义》截图,颜良

由张辽、关羽率领骑兵,以速度优势先行冲击颜良军(汉制一里415米,十余里距离不过5000多米,骑兵奔袭过来,不过10-12分钟的时间,甚至更短)。其目的是暂时打乱颜良军的集结和部署,为后续的作战赢得有利局势。不过戏剧性的是,这一冲,颜良军就崩溃了。

新版《三国》截图,关羽

陡然遭袭、仓促应敌,这样的部队战斗力肯定是打折扣的。为什么仓促应战的部队会战斗力堪忧?首先要明白古代围城是怎么做的——即以点为主、以线为辅。点就是营寨,建设在城门方向,控制主干道,在保证不会被城上的远程武力攻击到的距离布防;线就是壕沟、鹿角以及不间断的巡逻部队。以点为站,巡逻部队通过口令等暗号往来穿梭,不断巡视。然后再在外围散布相当数量的斥候瞻视敌情。而且,古代围城战也不是一次性把所有的兵都搬上去,需要分波次分阶段不固定的发动攻击。
为什么颜良无法立即把军队拢起来应对曹操急袭?我们先要明白白马城多大:据后世考古发现,白马城遗址位于庆阳市环县芦家湾乡庙儿掌村,城址依山而筑,残高约8-15米,南城墙长约580米,北墙长约140米,东墙长约736米,西城墙长约650米,面积约24.84万平方米。
颜良军在24.84万平方米的外围布防,颜良派传令军通知这些部队向自己集结,大概需要多长时间?即使在现代,要求比较高的部队,全连紧急集合3分钟;全营5分钟;全团(按1500人-3000人算)10分钟。在古代,时间只会更久,这只是集结的时间,他们与颜良本阵还有一定的距离,移动过去又需要多长时间?而曹操发现颜良警觉后,立即派关羽、张辽以骑兵先登冲锋,他给颜良留下的时间是多少?不过10-12分钟。所以颜良根本没办法收拢围城部队,他唯一的选择就是将身边的部队集合起来去阻击曹操军,以此争取更多的时间来等待其他的部队集合布防。
仓促迎战的部队战力可想而知,他们可能都来不及披甲,因为部队非战时状态下是不披甲的。比如张绣叛乱曹操前,先谎称部队军车不足,无法运输甲胄,请求让自己的部队着甲通过曹操的驻军营地,而后突然袭击,这才击破了曹操。于是,颜良选择身临一线,一为靠前指挥,二为提振士气。但很可惜,他仓促组织起来的部队被关羽、张辽轻易击破,自己也授首阵亡。

央视版《三国演义》截图,关羽

那么,为什么是关羽杀了颜良?古代骑兵冲锋,一般不会挤在一起去冲一个点,这样目标单一,敌军也容易防守。他们一般是分成3-4个攻击箭头,比如项籍垓下之战,仅剩28骑,尤分为4队,四向而冲;又比如金兵17骑破宋禁军2000人,十七骑分为三队,左右各5骑,中央7骑,中队先进,左右两队再包抄,这是很典型的骑兵战术。后期更复杂的如蒙古军骑兵战法,先用轻骑驰射骚扰,然后等敌军阵型混乱就出重骑冲阵;一次冲阵不能得手,前次两侧驰回,再下一波次重骑冲阵,如此往复,直至破阵。
张辽和关羽不可能挤在一起冲一个点,两人肯定分在不同的队,攻击不同的点,甚至两人都不可能仅仅分成两个队,必然是多点突击,以求必克。而关羽攻击的这个点,颜良正好在附近,或者如关羽传记所说,关羽发现了颜良的位置,主动进行了斩首打击。
《徐晃传》也提到徐晃从破,则可以肯定曹操没有仅仅指望张辽、关羽一波成功,为保万一,派了徐晃在张辽、关羽之后准备了第二波次的进攻。
总之,古代战争不是儿戏,它有前队、有后队、有主攻、有侧击,这些都有严格的战术操作。古代对阵,光鼓语就有十几种之多,根据鼓点节奏和频率的不同来向部队下达命令,其他如旗语、号角、鸣金等更是如此。
从荀攸制定计划,将敌人动向尽在掌握,到曹操行施计划,声东击西轻兵急袭如反手之易,以无算迎有算,有算者胜。曹军现而良大惊,颜良之死已在必然。同向对比文丑,与颜良齐名,以利诱之,乱其部伍,一鼓而破,照样阵斩,授首小卒。非必须关羽才可。
所以,按《关羽传》,关羽是率领骑兵突袭了仓促遇敌的颜良军,对颜良来了个斩首打击,导致颜良军的崩溃。按《武帝纪》则是张辽、关羽骑兵冲锋,打垮了颜良军,关羽在败军中发现了颜良,过去砍了他。
我们要承认,在古代战场上,个人的勇武能发挥很大的作用。比如同时代吕布黑山破张燕、典韦击退布众、许褚护曹渡河,还有张辽逍遥津奋战、曹仁破围救人,都有共同点:即在我方势弱的情况下通过个人勇武的展现来扭转局势,逆袭翻盘。而关羽斩颜良的勇武展现,对于曹军击败颜良军只不过是锦上添花的一笔。
END

作者丨千古废物

编辑 | 詹茜卉
校对 | 李栋
排版 | 李媛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