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抱石字画该从哪些方面鉴定与辨伪呢?
傅抱石从石涛的画面中跟他的性情找到了某种契合点,所以他从石涛的画中感知到了一些东西,以此为依据,或者以此为出发点将自己原本的“条框”给打破,从而得到了新的突破。
学术研究,了解或引进国外学者的研究成果是必经之路。留学期间,傅抱石一方面专于理论的学习和训练,另一方面广泛涉猎日本的各种中国美术史学著作,并发挥精通语言的特长,有选择地翻译相关著作或论文,将日本学者的研究成果引荐至中国。他的译介活动主要有两类:其一,对工艺、美术技法的编译;其二,对中国美术史研究成果的翻译。这些翻译成果,是傅抱石作为中国美术史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1963年,傅抱石专程赴井冈山、瑞金,革命圣土这行虽然时间短暂,但《井冈山》等一批作品的出现,才让人们理解了他此行的真正意义。从这批作品中可以看出当时社会生活中的政治背景。“文 化 大 革 命”的前夜开始酝酿一个更大规模的政治运动,艺术家作为一个人首先面临的就是生存的选择。
傅抱石曾画过杜甫《丽人行》、王维《竹里馆》《渭城曲》、柳宗元《江雪》等,尺幅巨大,复杂而精美。上世纪五十年代初,他首开毛主 席诗意画,如《清平乐·六盘山》、《西江月·井冈山》、《极目楚天舒》等,但他自己说,“几十年来,不知画过多少次,却没有一幅满意的。”所以在这些画上他总是盖上“不及万一”的印章。
傅氏也承认,中国传统的诗意画是“似乎过于陈套的一条路线”,因而在诗意画的创作中,在师古的同时,也试图探求一条推陈出新的道路,不落窠臼。其曾以“帝王轻过眼,宇宙是何乡”为意,“不知画过多少次,总遇不到一幅令我十分满意。展出的一幅是最近画的,也是我认为勉可成立的一幅。”傅抱石在诗意画革新方面的探索,应当给予关注。
傅抱石作画“往往醉后”,也使得他的作品在一定程度上多胜在“气”和“势”上。人一旦借助于酒,常常会有超出常规的表现,也更大胆更洒脱更放得开,自然也容易随性而发,因而在做事的气度上就可能比没借酒的人更有感觉,有时候有可能回有意外的收获而胜人一筹。因此相比较其他画家,傅抱石的大气之度,就有过之而无不及,只可惜其大气之度,多在其“势”而不在其“度”。他这种“气”和“度”是借酒而来,并非本性使然。所以,我勉强给傅抱石的题目是——“大气磅礴”。
傅抱石的美术史研究是博与深的结合,选点研究与一般研究的结合,这是学术研究的理想境界。如果没有广博的视野,选点的深入就很难深入。选点研究的对象本身不是孤立的存在,总是与前后时代、各个领域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如果不了解这种千丝万缕的联系,所谓的选点深入也就成了一纸空文。如果研究只有广博,没有选点的深入,就会大大地削弱研究成果的质量,就无法搭建起学术的大厦。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傅抱石美术史学充分注意了点与线、线与网的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