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类保险终于下架了,我长舒了一口气

本文大概
1890字
阅读需要
4分钟
"

"人类最大的两个敌人,恐惧和希望。"

——歌德  《浮士德》

"

2月初,正是疫情肆虐之际。各行各业齐心戮力、八方支援,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保险业也提供了巨大的支援,有的险企捐钱,有的险企捐口罩等物资,有的险企赠送一线医务人员保险。

有人做过统计,各家保险公司赠送一线医务人员的新冠肺炎保险,保额至少达到1160万元,给一线医务人员送上了实实在在的保障。

各保险公司赠送医务人员保险一览表

不过,就在这和衷共济的时刻,有部分保险公司从2月2日开始,推出了针对新冠肺炎疫情的专属保险。

在疫情的关键时刻,大家伙心中难免有恐慌和焦虑,有点风吹草动就会特别敏感,这个从"双黄连抢购"事件中就可以看出来。

从后台咨询也可以看出,不少人对新冠肺炎保险能不能赔付,怎么赔付非常关心。

而新冠肺炎专属保险的推出,恰恰击中了当下国民的痛点。不出所料,这类保险一经推出便大卖,保险业务员一天卖出几十几百份完全没有问题。

2月3日,银保监会财险部紧急下发了通知,其中明确提到"不得借疫情渲染炒作保险产品,不得销售吸引眼球的噱头类保险产品,不得销售没有精算定价基础的单病种产品。"

我在当时撰写了《发国难财,还是做实事?疫情十字路口的保险抉择》一文,给大家分析了这句话的意思。监管虽然没有明指是新冠肺炎专属保险,但是单病种产品其实就包括了只保障新冠肺炎的这一类保险。

不允许销售单病种产品的原因很简单,因为不存在精算定价基础。这个新冠肺炎是新出现的,它的传播力、感染率、治愈率,以及普通型、重型、危重型的分布都还在不断探索研究之中,又怎么可能依据保险大数法则,合理地给这种产品定出价格来呢?这是不符合保险规律的事情!

所以原因只有一个,"拍脑袋"定出来的价格呗,趁着疫情上线,想必可以收割一大波韭菜。

借助人们内心的恐惧,推出相应的保险,往往能取得惊人的营销成果。

还记得几年前,在一个月内频频发生电梯夹人的事情,于是某些保险公司就推出了"电梯意外险",被保人如果乘坐电梯发生意外,就能获得相应的赔偿。

这就是典型的借助人们恐惧而推出的保险,后来被监管叫停。

在财险部2月3日发出通知后,个别保险公司仍然置若罔闻,还在开发销售新冠肺炎保险,朋友圈出现了一波又一波贩卖"肺炎焦虑"的文案,借助疫情销售新冠肺炎保险,让我看着真是无奈至极。

直至昨天,在国务院应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联防联控机制新闻发布会上,银保监会副主席表态"由于缺乏定价数据基础,为防止侵害消费者权益,银保监会禁止保险公司开发此类单一责任产品"。

在如此强硬的表态之下,昨天各保险公司紧急下架了新冠肺炎保险。

至此,持续了长达半个月之久的保险闹剧落幕了,我终于长舒了一口气。

在这场闹剧期间,我没有向一个人推荐新冠肺炎保险,我怕良心会痛。借助疫情来推销保险,实在与我的价值观不相符。

有人质疑,那么这次新冠病毒的风险,我们就不要去管了?

非也!

  1. 首先,国家保障局、财政部已经明确过了,新冠病毒肺炎的患者的医疗费用国家买单,个人负担部分由财政给予补助。

  2. 其次,已经有400余款既有的保险产品扩展了保障责任,能够涵盖疫情防控期间新冠肺炎导致的重疾、残疾和身故风险等。如果你之前就购买了商业保险,其实已经把新冠肺炎的保障给扩展进去了。这个你只要咨询下你已有保单的保险公司即可。

  3. 再者,现在有很多保险公司和平台推出了新冠肺炎免费赠险,如果实在担心新冠肺炎这一单项风险的话,我们去这些平台领取就完全足够了。这也是我2月6日在微博直播时所强调的观点。

  4. 最后,对于国家不能解决的确诊前检查费用、身故定额赔偿金、后遗症产生的后续治疗费用问题,医疗险和寿险都能够解决。

这次的疫情事件,我们更应该引起重视的是风险管理问题。

风险管理的意识是在平时就要养成的,而不是发生突发事件的时候再去想怎么防范突发事件。

就说这次新冠肺炎,即便国家不给我们买单,如果我们之前就有一份几百块钱的住院医疗险,也就能够解决医疗费用问题了,何必单独购买只保新冠肺炎这一种疾病的保险呢?

就像之前担心乘坐电梯发生意外一样,本质不就是意外风险吗?只要有一份意外险,不就覆盖了电梯意外风险了吗?

否则的话,有一个风险就购买一个专项的保险,我们岂不是还得买"骨折险"、"烧伤险"、"猝死险"……

所以,不是说新冠肺炎的风险不重大,也不是说我们不用通过保险来转移新冠肺炎的风险。而是说,我们要建立更加宏观的风险保障意识,通过保险来转移大类风险,而不是某项单一风险。

人生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风险,合理配置好保险,就能为我们阻挡绝大部分的未知风险,不要轻易被人牵着鼻子走!也希望这类保险闹剧少出现,还保险一个干净的面貌。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