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翻车的,不只是iPhone12

如果机哥今天就写两个字:「环保」,你们会想起啥?

也许很多人会想起「苹果式环保」。
这个词指的是,今年苹果重新设计了产品包装盒,取消了 iPhone 附赠的充电头和有线耳机。

大家纷纷吐槽,花了大几千、甚至一万块钱买了一台手机,结果连个充电头都不配拥有?

甚至新 iPhone 上架后,苹果还把官网还在售的老款 iPhone 的充电头也拿掉了。

更骚的操作是,售价仅为 749 块钱的 HomePod mini 反而搭配了一个 20W 的充电头。

简直是迷惑行为大赏……

辣么,苹果的解释是什么呢?
它们说「这都是为了环保」:
这样做,可以让 iPhone 的包装变得更小、更轻,每个货运托盘所能运输的包装数量可提高 70% 之多,这将进一步减少碳排放,并且避免采矿及使用珍贵原料。
所有这些举措加在一起,每年可减少 200 万吨二氧化碳排放量,相当于近 450000 辆汽车停驶一年。

机哥不否认这些数据的真实性,毕竟如果从「减排」的角度来看,这些手段确实是有效的。

但是吼,手机离开充电头就「活不下去」,也就是说,充电头其实算是一种「必需品」。

把必需品砍掉,是不是有点「为了环保而环保」的意味?

但是,机哥最近发现,苹果这例子并不是孤例。相反,世界上竟然还有很多类似的迷惑行为。
甚至它们当中的某些事件,听起来还有点荒谬。
比如说,前两天 BBC(英国广播公司)的一则新闻报道:
看 “高清”视频不环保

对的,你们没看错,它们的意思就是如果我们常看“低清”视频,反而是在做环保……

究竟这个观点站不站得住脚呢?
BBC 引用了英国皇家学会的一份报告:
手机上的高清视频流产生的碳排放量是标清的 8 倍。”

根据 YouTube 今年 5 月才做出的调整:

1080p 以上的视频,才能算作高清;
而 720p 以下的,全都是标清视频。

啊这,机哥终于有理由说自己看 320p 的马赛克视频,是为了做环保了吗?

但是吼,BBC 不拿出点数据,很难令人信服呐。

报告说,因视频、音频等数字技术所产生的碳,占全球碳排放总量的 1.4% 到 5.9% 之间。

所以按照他们的想法,既然这些碳排放那么严重,就应该从“数字技术减轻碳排放”上动刀子。
他们还举了一个具体的例子:
如果咱们关闭 MV 视频的播放、只听音频,这个小举动能够节省高达 5% 的流媒体服务的碳排放量。

但是吼,看 MV 不看画面,那跟听 mp3 有啥区别?越活越回去了?

并且,正因为他们的研究结果显示“高清视频不环保”,所以他们就进一步建议:
视频平台、监管机构,应该限制流媒体分辨率,并默认设置为标清。

害,咱们国内的视频 App 对这个很熟呐。毕竟不开视频会员,哪来的高清视频看~

但调侃归调侃,对于这种建议,机哥觉得还是有待商榷的。
一方面,他们给出这个建议,还指出一个小前提:
在小屏幕上 , 观众可能甚至注意不到两种清晰度的差异。

因此,他们才建议默认标清。

但是吼,咱们机友应该都知道,现在的手机屏幕那是越做越大、分辨率越做越高,而且 iPad 等大屏平板也有一定的市场份额。
更别提,折叠屏、卷轴屏等等大屏形态的产品,也逐渐开卖。
手机厂商做大屏、我们喜欢看大屏,不就是因为大屏看得爽吗?
如果现在反而限制视频清晰度,在大屏的观感肯定会很拉垮。是不是有点舍本逐末的意味?

而且按照这个套路,只要把 P 站限流,甚至是封杀,让大家都不看 P 站,就不用那么废纸了。

四舍五入,又是减低碳排放的好招数呢~
另一方面,像他们给出的案例,播 MV 时不看视频只听音乐,那我还看 MV 作甚……
也许他们的出发点是好的,按照他们的建议去做,也许真的能够节能减排。

但是,机哥真的要说句但是了。

如果脱离实际而去谈环保,这毫无意义嘛。
跟手机砍掉充电头类似,看视频追求低清、甚至只听音频,这样不就是“为了环保而环保”吗?

甚至听上去还有点荒谬。

除了数码科技圈,竟然在别的地方也有不少类似的事情发生,我举两个例子。
比如说,去年在国内外就有一则关于环保的新闻,被拿来反复讨论。
搭帆船也不环保?
事情起因是介样的:
人送外号“瑞典环保女孩”的格蕾塔·桑伯格,出席去年的联合国的气候峰会。

但她从欧洲去美国,拒绝乘坐飞机,反而是打出“零碳排”的旗号,乘坐帆船横跨欧美。

听上去是一次很有宣传意义的环保行为,但当时新闻一出,网上的舆论就翻车了。
比如说,有网友指出:
桑伯格一行并不负责赛艇的回程。为取回这艘船,两名外国船员还得专程乘坐飞机赴美,再把它开回欧洲。

有人算过,如果这位瑞典环保女孩一开始就乘坐飞机前往美国,反而会比她这样环保得多。

而且英国天空新闻台也报道说:
打造这样一艘顶级赛艇需要大约 3 吨的碳纤维,整个造船工艺也完全谈不上环保,且普通人也万万承担不起这种航海旅行。

但这不就是机哥上面说到的“为了环保而环保”吗?

另一个例子是,曾经担任麻省理工媒体实验室首席研究科学家 Caleb Harper,搞过一个“开放农业计划(OpenAg)”项目。

用AI种菜也不环保?

这个项目简单来说,就是利用深度学习来种菜:
先搜集来自世界各地的食物计算机数据,然后利用机器学习算法,给植物生长提供更适合其习性的环境“食谱”。

听上去就是利用现代技术,让种植东西更加环保,还能一定程度上节省更多资源。

所以乍一听,好像没啥问题。

但是,OpenAg 这个项目不仅被麻省理工关停,而且还被不少人疯狂吐槽。这是为啥呢?

因为 OpenAg 定了个宏大的目标:从帮助叙利亚难民种菜开始,逐步延伸到对未来农业发展的探索。

于是乎,他们就跑去了约旦安装这种装置。(小声科普一下:与约旦相邻的国家有叙利亚、伊拉克……)

但没想到,那边基础设施不够给力,所以要不就停电、要不就 Wi-Fi 失效。
而且那边自然环境恶劣,又需要维持温度、湿度什么的。
机哥还看到有个很蛋疼的细节:
在首次部署完一个月后不得不返回约旦重启机器,之后的四个月又返回了三次。
几种因素下来,这个项目的成本就变得超乎想象。

导致的结果是,直至关停时,竟然没有一台机器能成功完成一个单一的生长周期,彻底变成一个跟“环保”不沾边的项目。

也许 OpenAg 这个项目最初的想法是好的,甚至里面某些技术确实能够改变现代农业,但它们选错了地方大施拳脚。
通过今天很多例子,倒是让机哥明白了一件事。

那就是:做环保之前,最好先弄清楚出发点

就像,充电器是手机的必需品、看视频是为了好的观赏体验、环保农业得选对地方……
这一件件显而易见的事情,在上面那些例子中,竟然没被考虑进去。
做环保不清楚出发点,不仅可能徒劳无功,而且还会本末倒置。

当然,在机哥看来,不是不让它们做环保。相反,我认为“做环保”这件事情是极其有意义的。

但关键还是选对方向、选对方法。

该干的事情没干好,你们说,这还能叫做“环保”吗?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