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段子:这是作者洪迈亲身见证的事情,算是一种“征应”,就是预兆,应在他两个兄长身上。一般人可能会觉得有些牵强,但所有的“相”其实都是某种另外事物的呈现。
绍兴戊午冬,予兄弟同奉先夫人之丧,居无锡大池坞外家坟庵。庵前后巨松二万株,次年春,两松各结一毬。松高四五丈,毬生其颠,四向翠叶围绕,宛然天成。
庵僧绍明曰:“近村边氏墓松亦曾如此,其状差小,而其孙安野秀才预荐。今数二而大,岂非沈氏有二子登科乎?”是时内兄沈自强、自求方应进士举,既而皆不利。而予伯氏、仲氏乃以壬戌年中博学宏辞。盖习此科时,正在庵肄业,遂合二毬之瑞。
【白话语音文字版】
洪迈说,宋高宗绍兴戊午年(绍兴八年,1138年)冬天,我们兄弟一起为去世的母亲送丧、服丧,住在无锡大池坞我母亲家的坟庵。坟庵前后种着两棵巨松,第二年春天,两棵松树各结了一颗松毬。二树都有四五丈高,松毬生在树顶,松毬四边都是翠叶围绕,宛然天成。庵僧绍明说:“附近村庄边家坟墓旁的松树也结过松毬,只不过要小的多,他家孙子边安野秀才就得到了举人资格。现在这两颗松毬很大,难道是沈家两个儿子的登科之兆吗?”当时我的表兄沈自强、沈自求正要参加乡试,但结果都没考上。而我的大哥、二哥在壬戌年(绍兴十二年,1142年)双双考中博学宏辞科。回想起来,他们在准备科考时,正是在坟庵中学习用功的,这就应上了两颗松毬的祥瑞之兆。【祥宏点评】:洪迈的母亲沈氏,被封为魏国夫人,她是无锡的大户人家,去世后归葬无锡,她是沈松年的妹妹。沈松年(1087-1140年)是宋徽宗大观三年(1109年)的进士,历仕金坛县令、太常博士;在《巢先生》故事中,洪迈说自己的舅舅太学博士沈体仁住在距离无锡县城十多里的高村。这表明了沈松年(字性仁)和沈体仁之间的兄弟关系。所以洪迈在故事中提到沈家表兄自强、自求两兄弟。洪迈和两位兄长洪适、洪遵都是母亲沈氏所出;坟庵,《夷坚志》故事多有提到,一般有条件的人家在祖坟或家族墓地附近建造的家族祭祀场所。坟庵中通常有僧人或道士住庵;博学宏辞科,宋代的制科考试,难度超过一般的科举考试;原文写的是“巨松二万棵”,似是笔误,应为两棵。全本夷坚志,点开免费听
(文图说明:原文电子版文字来自“中华文库”-特别致谢!再经中华书局版《夷坚志》校订;图片来自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夷坚志》简介:
宋代大文人洪迈编撰的《夷坚志》是中国古代志怪笔记小说的顶峰。它卷轶浩繁,包罗万象,流传至今仍保存了206卷共2700多个宋代事件,是中华传统文化最伟大的宝库之一。
《夷坚志》的时空观深契佛法、修证地圆融道家,与宋代文化领先世界的历史地位相一致。表面看,它是一本奇人、异事、神怪大全,本质上又是最真实细腻的宋代社会生活实录,极具文献价值。
宋代社会生活塑造了此后中国人的心灵格局,《夷坚志》仿若是中国人的心灵大海。人们平时沉浮其中,茫然不觉,一旦凝神静思就会发现:
天下没有新鲜事,一切尽在《夷坚志》
(解读:祥宏谈夷坚系列之20-聊聊《夷坚志》里的“植物”)(参考音频:来自“宋朝一小时”音频专辑@喜马拉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