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药”标准千万条,合理安全是首条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药品的可及性得到了很大提高。面对琳琅满目,种类繁多的药品,许多人可能都有过疑问,到底什么样的药才是“好”药呢?

“好”药的基本特质

从临床的角度来说,“好药”并没有一个公认的定义。但从专业角度出发,结合实际的临床用药经验,不难发现,一款好药一定要具备临床效果显著且不良反应已知、可控这两个特质。

何谓临床效果?

临床效果显著,具体来说就是在规定的适应症、用法、用量下,能够满足预防、治疗、诊断疾病,有目的地调节人体的生理功能的效果。

但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对于“好药”的认识依然存在误区,例如认为注射剂比口服药起效快,效果好。事实上,虽然注射剂起效快,但用药风险也是显而易见的,甚至堪比一台小手术。所以,除非某些严重疾病或紧急抢救情况,常见的诸如感冒、发烧、咳嗽等疾病都不应该使用注射剂。

用药过程中,疗效和风险是并存的。只有根据患者的疾病和个人身体情况,权衡利弊,辩证地遴选药品,才能使临床效果达到最好。

何谓不良反应?

常言道“是药三分毒”,但从现代医学角度来看,将药品的不良反应(副作用)比作“毒”过于夸张。其实如果一款药品的不良反应已知和可控,并且临床效果的收益大于不良反应的风险,这款药依然能被称之为“好药”。例如,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ACEI,俗称“普利类”降压药物),其临床效果明显,价格合理,是一款经典的降压药物。但该类药品也有一项突出的副作用——夜间咳嗽。那是否就此认为该类药不是好药?答案显然是否定的。如果患者不出现咳嗽或仅有轻微咳嗽能够耐受的话,ACEI当然不失为一类好药。

另一方面,对于新药来说,由于上市时间较短,其不良反应可能尚未被发现,存在隐患。这种情况下,虽然药物的制备技术新、疗效好、价格贵,但由于未知的不良反应和不可控的潜在风险,也很难被称作为好药。值得一提的是,由于量效关系不明确、作用机理不清楚,中药也存在不良反应不明朗的问题,因此,中药不良反应远小于西药的看法是不准确的。

合理用药怎么做

药品是一把双刃剑,“治病”还是“致病”,关键在于“合理”二字。对于老百姓来说,学习专业的合理用药知识比较困难,但是树立合理用药理念,借力来做到合理用药并不难。首先,不要自我诊疗,擅自用药。医生和药师在药品的临床使用中发挥着关键的作用,因此罹患疾病时,应该寻求医生帮助,听取药师建议。其次,由于药品的供应和使用等环节都有严格的限制标准,所以不建议贪图便利,在网上自行购药。最后,保健品是保健食品的简称,并不是药品,任何对外宣称具有疾病治疗效果、毫无副作用的保健品都不足以为信。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