倾听白衣的声音,遇见更好的自己,这里是清华长庚首次巴林特小组活动

续一年的压抑

“我觉得这是我做的非常错的一件事,很内疚,心里充满了负罪感,我总感觉现在遇到的糟糕事情都是当初那个错误的惩罚。这种情绪让我特别沮丧,甚至影响了之后工作中的决策,以至于时隔一年有余,我仍然无法释怀……”

一位年轻的医务工作者讲述着自己工作时遇到的与患者之间进退两难的经历,围绕在他身边的,还有来自医院不同科室的小伙伴们,大家都在认真地倾听,思考……

这是发生在清华大学附属北京清华长庚医院法务部医患关系协调办公室的一幕。8月27日中午,法务部在1号楼B1层医患关系协谈室开展了我院首次巴林特小组活动。本次活动特邀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心身医学科张捷主任作为主讲人,我院多位医务人员积极到场参会,涵盖医院医护药技管等多部门。因活动现场参与人数所限,另有多位同仁以线上直播的形式参与了本次活动,学员们在巴林特小组活动中度过了难忘的两小时。

巴林特小组

“当医生照料患者时,谁来照料医生?”

巴林特小组由匈牙利精神分析师米歇尔·巴林特创建于20世纪50年代。他注意到了医生的心理卫生问题,致力于探索精神分析与行医的融合问题。随后几十年里,这种精神分析思考的训练方法被称为巴林特小组,并逐渐在世界范围内掀起了巴林特运动。2011年中国巴林特联盟正式成立,并于2012年以国家成员身份正式加入国际巴林特联盟。

目前,许多欧美国家也已将巴林特小组活动作为医学教育与职业培训的必修课程。

巴林特小组由10名左右医务人员组成,组长是有巴林特小组活动经验和具备基本精神动力学理念的专业医师。由任何一名成员讲述自己曾经遇到或正在经历的医患困惑,然后陈述案例事实,向讲述者提问,并自主选择进入角色,重现案例中的情景。

情境中的每一位成员都基于自己在角色中的理解和感受,表达自己的心理活动和感受,从更多的角度,更深刻地理解案例的发生与发展过程,并且找到最好的方式来释怀负面情绪。以新的视角,增加共情。在小组成员的反馈和可能的启发中,案例讲述者有机会逐步消除自己在处理医患关系中的盲点并形成新的视角。

一方面,巴林特小组有利于培养医护人员敏锐的倾听能力,提高应对病人疾病的心理层面的敏感度和技巧,更好地理解患者的情绪和心理,识别自身对于患者的感情,更加强意识到自己对于患者的影响,提高医生的沟通技巧,强化“医生本身即是药物”的作用,发挥其人格的治疗功能,进一步缓解医患矛盾,加强医患联盟。另一方面,对于医护人员而言,巴林特小组鼓励反省,鼓励自我评价,更多带有了一种自我调剂、相互支撑的意味。了解自身能力和责任的界限,在医护人员中建立相互支持,提升人格并实现自我成长方面的目标,疏解职业倦怠,避免职业耗竭,提升职业幸福感。

队的理解与支持

“其实,患者也很不容易,对于我们来说只是一张报告单、一个诊断,但是对患者来说,那就是他们的人生。”

“听到很多不同的声音,感觉心情好多了,原来每个身穿白衣的人,都有那么多的故事。下次,我要来分享。”

“原来不是所有的问题都能得到圆满的解决。原来很多人都会有同样的经历,下一次,要听从内心的声音,勇敢一些。”

活动开始前,医患办已在全院科普巴林特小组并组织大家报名参与活动。活动当天张捷首先简短介绍了巴林特小组,让学员们充分了解该怎样去开展这样的心理活动,然后学员们围坐成一圈,气氛十分温馨。张捷作为引导老师邀请学员汇报自己曾遇到的困难,然后全员举手表决对其中一个案例进行解析,这时便出现了文章开头的一幕。

确定好病例之后,张捷指导汇报者阐明自己的困惑,引导大家对案例承包者进行提问,进一步澄清事实。

随后汇报者退出圈外,认真聆听和思考,体会自身的情感变化;小组成员开始了热烈的讨论,大家快速进入角色,每个人都融入情景,仿佛置身其中的体会每一个角色的想法、情绪。

两个小时的活动不知不觉就接近了尾声,通过换位思考理解患者心声,做一个有人情味的医务工作者,改善医患关系;同时也能够帮助被困扰已久的案例分享者,让他的情绪和压力在这次活动中得到了缓解和释放。

“敞开心怀,缓解压力”。本次活动巴林特小组活动为我院首次举办,今后法务部医患办将协同我院神经内科持续定期开展小组活动,让广大医护同仁开心工作,开心学习,幸福生活,遇见更好的自己。

文章 医患办公室 樊荣

排版 宣传中心 南子钰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