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蒙克到莫奈再到马蒂斯,一个人的生平决定了他的创作|阿尔贝蒂娜博物馆-中
上一篇:最有品的贵族宅邸,也是藏品最丰富的私人收藏馆|阿尔贝蒂娜博物馆-上
阿尔贝蒂娜博物馆中更多的空间已经改造成展厅,经常举办各种美术展览。我们来的这天赶上几个临展,其中印象最深的是爱德华·蒙克的作品展。爱德华·蒙克(Edvard Munch,1863-1944)是挪威著名象征主义画家,擅长刻画人物的内心世界,尤其专注于生、死、爱等重大心理活动。这次展览的主题便是《爱情、死亡和孤独》。对蒙克稍有了解的人大概都知道他最著名的画作《尖叫》(The Scream,亦有人翻译成《呐喊》),那幅画有多个版本,这里展出了创作于1895年的一个版画的版本。画中人物不知道看到了什么,用夸张的表情惊声尖叫,整个画面充满恐惧。事实上,他的很多画作都给人一种悲伤压抑的感觉,这可能与他的人生经历有很大关系。蒙克5岁时死了母亲,14岁时他最喜欢的姐姐苏菲去世,而他的一个妹妹很小就被诊断出有精神病。他爸爸是个军医,收入微薄。蒙克从小体弱多病,加上生活贫困,使他总觉得离死亡不远。
看看他绘制的《圣母》,那是一种爱与痛交织在一起的感觉,头顶上是血色的光环,周围是游动的精子,左下方还装饰着一个胎儿的形象。不知道这算不算一种颓废之美。
除了母亲和姐姐在他小时离世外,他的父亲和弟弟也先后在他青年时期病故。生病和死亡便在他的作品中反复出现。这一组《病中的孩子》,创作于1896-1897年,据说画的是他印象中的姐姐苏菲。
这幅《病室里的死亡》更是被他反复绘制了很多版本。
看了几个临展后,我们最终来到三楼的永久展览《从莫奈到毕加索》。顾名思义,这是一场现代艺术的盛宴,从法国的印象派、野兽派,到德国和俄罗斯的表现主义,奥地利的分离派,再到西班牙的立体派和超现实主义,应有尽有。首先看到的是法国现代绘画的领军人物,印象派创始人之一克劳德·莫奈(Claude Monet,1840-1926)的作品。来之前我特意看过台湾学者蒋勋的《破解莫奈之美》,对这位大师的生平和作品略有了解。莫奈最早学习绘画的老师叫欧查(Jacques-François Ochard,1800-1870),是法国著名新古典主义画家雅克·路易·大卫的学生,因此可以说他从小受的是正统的学院派教育。不过后来他到巴黎寻求艺术之路,与当时颇受争议的爱德华·马奈(Édouard Manet,1832-1883)等人混到了一起。1874年莫奈与一群在官方美术沙龙落选的画家一起搞了个“落选展”,他的一幅《印象·日出》被评论者嘲讽为“只会胡乱涂抹印象”。这群年轻画家一不做二不休,干脆宣布与保守的学院派决裂,开始以“印象派”自称,并从此将其发扬光大。1878年莫奈与妻子搬到巴黎郊外的维特尼(Vétheuil)生活,次年妻子病逝,而莫奈则一直在那里生活和创作到1881年。下面这幅画就是他于1881年创作的《维特尼风光》。画中的村庄、教堂和山坡仿佛在光影中流动,柔美写意、舒缓和谐。
1883年他搬到诺曼底大区的小镇吉维尼(Giverny),并在那里度过了余生的大部分时光。1892年莫奈与第二任妻子结婚,随后在吉维尼买下一大块地和池塘,并亲自设计成一个色彩缤纷的大花园,还请人在池塘里种下许多睡莲,这一切成为他后来绘画的主要对象。1905年起莫奈发现自己的视力越来越糟,他患上了严重的白内障,这对于画家几乎是致命的,但他坚持创作,并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巨大成功,其《睡莲》系列成为他晚年创作的代表和标志性作品。莫奈一生的创作都在追求光影的变化,他常常对着一个场景在不同时间反复作画,对象都极其简单,但每幅作品却因光线的不同而各具特色。他曾花一年时间画了二十多幅《干草堆》,花两年时间画了三十几幅《鲁昂教堂》。在我的理解,他画的不是风景,而是光,或者说是对幻灭的感伤。因为光每时每刻都在变化,就像他自己说的:“一旦从画布上抬起头来,立刻发现刚画下来的光已经改变。”1926年,莫奈在完成巨幅作品《四季睡莲》后与世长辞,留给后人的是他对光的敏锐捕捉和理解,对自然的真挚拥抱和热爱,对稍纵即逝的生命的不懈探索和孜孜追求。
这幅《睡莲池》完成于1919年,树影和天空倒映在塘中,与睡莲相映成趣。
这幅《玫瑰中的房子》创作于1925年,是他生命中的最后几幅作品之一。
与莫奈一起参加1874年那个“落选展”或者说印象派的第一次展览的还有一位后来成为大师的法国画家,叫保罗·塞尚(Paul Cézanne,1839-1906)。但是塞尚并不喜欢其他印象派画家那种把物象弄得朦胧不清的绘画语言,他强调画中物象的明晰性与坚实感,因此又被称作“印象主义的坚实派”,也有人将其归为后印象派。他重视绘画的纯粹性和形式构成,为此不惜牺牲客观的真实,这点被后来以马蒂斯为代表的野兽派发扬光大。他着力于对物象的简化和概括处理,提出要用圆柱体、圆锥体和球体等几何概念来表现自然与人物形象,这点为后来以毕加索为代表的立体派开拓了思路。这么看,西方现代画家尊他为“现代艺术之父”一点也不夸张。我们在这里看到塞尚1885-1886年绘制的《诺曼底农庄》,可以看出与莫奈的更纯粹的印象主义还是有区别的。
首先受到塞尚影响的是野兽派的创始人亨利·马蒂斯(Henri Matisse,1869-1954)。与多数画家不同,马蒂斯是20岁才开始接触绘画的,在他因病住院期间,妈妈带给他一些绘画工具打发时间,没想到他却从中发现了一片新天地。极具天赋的他几年后便崭露头角,1896年他的五幅作品被国家美术沙龙选中,其中两幅还被国家收购。马蒂斯并没有满足,他一直在寻求新的方向,终于在塞尚的绘画结构和色彩中找到灵感。1905年巴黎秋季沙龙美术作品展上,马蒂斯的作品和一件文艺复兴风格的雕像在同一展室中展出,一位评论家惊呼:“多纳泰罗(文艺复兴初期的代表人物)被野兽包围了!”这个评论随后被写在报纸上广为传播。从此马蒂斯成了一个新艺术流派的创始人,这个流派就被称为“野兽派”。野兽派追求更为主观和强烈的艺术表现,采用更加平面化的构图、暗面与亮面的强烈对比和纯粹的写实,通过颜色起到光的作用达到空间经营的效果。看看这幅马蒂斯1905年创作的《郁金香》,他用强烈的设色来表达激烈的感情,用纯单色代替透视,使绘画更单纯,色彩更有力量。
1908年以后野兽派逐渐失去影响力,马蒂斯的绘画风格也发生了改变。1917年他搬到法国南部尼斯郊外的小镇西米埃(Cimiez),蔚蓝海岸的美丽风光也让他的笔法变得更放松和柔和。20世纪30年代,他的作品更加粗犷简约,为他后来的剪贴画技术打下伏笔。这幅1938年创作的《条纹服装》便是这种风格。一位身着条纹服装的女子斜靠在椅子上,画面突出了红、绿、蓝相间的条纹服装,却对女子面部轻描淡写。
印象主义在法国影响深远,亦被不断发扬,它很快产生出一个支派:新印象主义。在这个流派的倡导者乔治·修拉(Georges Seurat,1859-1891)英年早逝后,保罗·西涅克(Paul Signac,1863-1935)成为此流派的领军人物。与印象派一样,以西涅克为代表的新印象主义也十分注重画面的光色效果,但他们试图将感觉上的东西上升到理论,并严格按照色彩学理论尝试用原色色点绘画,让观众在自己的视觉作用下达到自然调和的色彩效果,因此这一流派又被称为“科学的印象主义”,而以莫奈为代表的印象主义并不反对色彩的混合使用,被称为“浪漫的印象主义”。新印象主义的这种画法给人一种古代镶嵌画的感觉,因为画面由许多原色小点排列而成,又被称为“点彩法”。这幅《威尼斯,粉色的云》为西涅克创作于1909年的作品,欣赏时需要与画作保持一定的距离。虽然点彩法难以描绘景物的细节,但却带来一种秩序感,同时光的效果也会产生某种灵动与活泼。
这幅《昂蒂布,塔》是西涅克1911年的代表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