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盼:教学片段之《春》中的景物排列顺序
教学名篇朱自清的《春》,抽取了最具有代表性的景物来描写春天。在开头的两个“盼望着”和两个“了”一个“近”中,春天真正的到来;结尾用三个比喻句,同时用了排比和拟人的修辞手法把春天化作了不一样的存在,美哉、妙哉、适哉。
问学生“刚落地的娃娃”“花枝招展的小姑娘”“健壮的青年”三个顺序能不能调换?学生们一下子就反应过来了,按时间的顺序排列,有逻辑思维的顺序,不可以调换。
于是我追问,作者在文中写到的春草、春花、春风、春雨等这些景物,它们在文中出现的顺序可不可以调换或者随意排列呢?在文中作者有没有用什么样特殊的词语做暗示呢?作者又为什么这样排列,他是按照什么顺序(目的何在)呢?
带着这样的疑问,孩子们又一次地一头扎进书本中……
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六个“了”已经让我们置身春天之中,所见之物已经被限定在春天里)
小草偷偷地从土地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风轻俏俏的`,草软绵绵的。
(小草是“偷偷地”钻出来,我提醒着这句,学生们联系到了诗句“草色遥看近却无”,这么一来从时间上确定是早春无疑了。)
(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草,在被省略的人的“坐”“躺”“打滚”“踢球”“赛跑”“捉迷藏”中争前恐后地来了。随着时间的脚步悄悄地就来了。)
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里带着甜味;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的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
(“开满了花赶趟儿”是随着春草的争前恐后而来,是彼此相互照应的,随时间的推移,按照时间的顺序“花”紧随“草”来到了春天里。)
(花的出现让蝴蝶和蜜蜂就悄悄地跟来了,蝴蝶和蜜蜂为什么就知道花开了呢?“风”在其中起到了大作用。于是,作者就顺理成章地让“春风”出现了。)
“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风里带着些心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鸟儿将巢安在当中,高兴起来,的卖弄清脆的歌喉,唱出婉转的曲子,跟清风流水应和着。牛背上牧童的短笛,这时候也成天嘹亮的响着。
(志南和尚的诗恰到好处地迎来了春天的风,风吹来了春天的味道,让万物都感觉到了春天的气息。于是,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伴着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
(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一句其实是在暗示我们的,“微微润湿的空气”除了是江南春天特有的气质外,“酝酿”一词也是引领着春雨的到来。)
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可别恼。看,像牛牦,像花针,像细丝,密密的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树叶却绿得发亮,小草也青得逼你的眼。傍晚时候,上灯了,一点点黄晕的光,烘托出一片安静而和平的夜。在乡下,小路上,石桥边,有撑着伞慢慢走着的人,地里还有工作的农民,披着所戴着笠。他们的房屋稀稀疏疏的,在雨里静默着。
(雨就这样寻常地来了,在酝酿中,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来了。这时候,雨和雨中的一切都跑到了作者的眼中,“发亮的树叶““青的逼你的眼的小草”“傍晚黄晕的光”,这些颜色分明就是在告诉读者,现在已经是“暮春”了,春天的颜色已经变“青”了,不是初春的鹅黄,也不是嫩绿了,而是逼你的眼的青色了。)
(“草木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草木花儿都知道春天将要离去,于是竞相吐艳争芳,万紫千红、繁花似锦便是正常。)
天上的风筝渐渐多了,地上的孩子也多了。城里乡下,家家户户,老老小小,也赶趟似的,一个个都出来了。舒活舒活筋骨,抖擞抖擞精神,各做各的一份事儿去。“一年之计在于春”,刚起头儿,有的是功夫,有的是希望。
(城里乡下,家家户户,老老小小。包含了所有地方、所有区域、所有人,表面的、深藏的、被带出来的。所有人也都像是知道春天快要离去似的“赶趟儿”出来“舒活舒活筋骨,抖擞抖擞精神”,再一次地点明晚春时节。)
这样分析后我们不难发现,作者在安排春天的景物时也是按照时间的顺序排列的,从早春(初春)到仲春再到暮春(晚春),用“偷偷地”钻出来的小草、赶趟儿的花儿、随着蝴蝶和蜜蜂而来的风以及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的雨在时间的统领和安排下有条不紊地把春天带到了所有人的身边,也让所有人用不同地感官感受到了江南不一般的春天。
原来,文中景物排列的顺序也是有讲究的。是有顺序的且有目的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