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城村的“外送”民俗
这里要说的外送,不是年轻人熟悉的“外卖”。是30年前还特别流行的民间习俗,外送,不知道是不是关城村特有?经过不断的简化与改革,如今外送的习俗也快消失了。
外送,主要是办喜事时,办事的主家给亲戚、长辈和上礼的亲朋好友们送的东西。比如娶媳妇、聘闺女、生孩子过满月,盖房后给“刷垄”的亲友等等,都是喜事才有外送。老人去世等白事可没外送的。这个风俗源于何时暂时无从考证,九十年代中期一直延续。
以前人们都困难,缺衣少穿的,谁家办事,亲戚们随上一两块钱的礼,要领着两三个孩子去吃一两顿。那时候没食品袋这个物品,一般都是往孩子衣服兜里装几个白面小卷儿回来。为了“吃香香”时多装几个小卷,很多孩子都是穿着哥哥姐姐的衣服,或者衣服兜多的苏吃,回来时兜里鼓鼓囊囊,都是白面小卷儿,那时候吃白面,可真的很奢侈,拿回来的省着吃。
结婚还分大外送和外送,大外送主要是给家族的长辈、丈人家的长辈、以及出嫁后的姐姐妹妹婆家还有老人的。人们解决温饱,粮食不再那么重要后,也有给最好的近邻朋友家大外送的,打破了以前必须有关系的才有大外送。大外送就是给两个“送催装”用的大馒头,和一大碗炸好的豆腐丸子、豆腐泡,这是90年代以前。后来,就改成了送一箱糕点,或者方便面,大米等,不拘一格,随心所欲。
小外送现在没有了,已经被彻底取消。数百年传统办喜事的很多说道,最近二三十年都被逐渐简化。以前去写礼,礼柜上劳忙的先生要问你吃饭不?如果不吃,单独列一个单子记上你的名字,还分哪一片的,好列入一起给你外送。通常一个单子有那么十家二十家的,管事的总理就开始派人去送。三四个人一组,一副担杖挑着两个捎(水桶),一头挑着炖大菜,一头挑着杂烩。还有人拿着单子抬着小卷儿,按单子上的人名去某条街上外送。俗话说,不干不净吃了没病。或者说是眼不见为净。那时候办事需要用的工具都是跟附近的人家去借,没有赁家伙一说。劳忙的随手现抓的外送工具,看着哪个盆和桶还算干净,拿起来就用。有时候真的就把人家的尿盆尿桶拿来盛了大菜和杂烩!
进入九十年代,人们也忙着挣钱了,谁家办事连续耽误好几天也耽误不起了。管事的总理们逐渐简化复杂的说道,也顺应新事新办的号召。这个小外送首先被取消,随之上礼用一个烟替代外送,这样又简便有省时省力。这个给烟流行了十来年,有那么一段时间,假烟横行,显得主家很没面子,就用白糖替代香烟,一直到现在也是如此。大外送开始已经提到,不再多述。
除了办喜事,现在过满月仍然有外送,一般就是两个大馒头。但现在这个外送也不是最重要的环节了,好多该外送的,比如同学盟兄弟,会来吃满月宴席,就直接说不要送了。另一种外送就是自己家里盖房时,等待房子盖成了,抽时间,给刷垄的亲友去外送。这个不用在意早晚还是哪天,跟办喜事必须当天外送不同。送的东西也是五花八门,面包,大米,方便面等什么都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