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斟细语】贾迎春:躲起来,是种最廉价的生存方式
编者按:
都说是一入红楼梦难醒,事实上也确实如此。对于《红楼梦》,太多的人读起来就再也放不下。一读再读之后,就会在心中产生千百种情愫,互相冲击,澎湃不止,对宝钗的敬,对黛玉的怜,对湘云的爱,对探春的赞,对凤姐的惧,对贾母的亲……还有对大观园的憧憬,那种欲罢不能、欲说还休的感觉,实在无以排遣的时候,你可以来这里——“红楼心语”!
“红楼心语·浅斟细语”栏目是每一位红迷朋友的家园,在这里你可以愉快地开启属于你自己的梦想航班,尽情地抒发你对《红楼梦》的喜爱之情。
“红楼心语·浅斟细语”
热诚欢迎你的加入
贾迎春,荣国府贾赦之庶女,贾宝玉的堂姐。对于读者而言,迎春像是一个“熟悉的陌生人”:多数时候,她只是和探春、惜春一起作为背景板点缀情节,读者貌似每一回都见过她,却从来想不起她都做过什么事情。即使是书中的人物,也似乎觉得她可有可无:贾母偏爱黛玉、王夫人欣赏宝钗、赵姨娘三番五次闹事给探春刷存在感……只有迎春,始终安分守己地坐在无人问津的角落,爹不疼,娘不爱,就连宝玉这样的“护花使者”,也懒得邀她参加诗社,只因她不会作诗。迎春像极了班级里那些“成绩中等、沉默寡言、老实本分”的学生,像极了单位上那些“兢兢业业、逆来顺受、能力平平”的员工,不会得罪人,却也不被人看好,没有提拔的机会与上升的空间,甚至随着时间的流逝,他们永远最先被人遗忘。
对迎春而言,被人遗忘的境遇很悲催,而引起读者关注的方式则更悲催。第七十三回《痴丫头误拾绣春囊,懦小姐不问累丝凤》中,迎春终于作为主角粉墨登场,然而并未像钗黛那样收获观众不绝于耳的掌声。在此回中,迎春的懦弱与无能展现得淋漓尽致:乳母未经其同意擅自拿走累丝金凤赌钱,她却不敢教训乳母;住儿媳妇公然在闺房与丫头大吵大闹,她却置之不理,只是拿着《太上感应篇》逃避现实;面对继母夹枪带棒的训斥,她也只能默默应着,全无半点言辞上的辩驳。她的所作所为,让黛玉不禁道出“虎狼屯于陛下,尚谈因果”的讽刺。总之,这一回的迎春表现着实窝囊,也让与她谋面的读者好感尽失。
不过,也有人对迎春在此回的表现评价甚高。第七十三回末有这样一段批语:“探春处处出头,人谓其能,吾谓其苦;迎春处处藏舌,人谓其怯,吾谓其超。”将迎春的不管不闻归因于超然与不屑。我并不同意这种看法:真正的“超然者”的确不计较凡间小事,但不代表他们不具备应对这些小事的能力。他们可以在纷杂的世俗中进退有余,张弛有度;他们能游刃有余地在凡尘生活,从而为自我的修行创造宁静的空间。金陵十二钗中,最接近这一境界的是宝钗。相较之,迎春缺乏应对险恶环境的能力,在数不清的纠纷与矛盾中一地鸡毛地生活着,所谓的“超然”,不过是“躲避”的代名词罢了。
在贾府危机四伏的环境下,“躲起来”对迎春而言确实是一种最廉价、最省力的生存方式。即使在现代,能像探春那样反复“折腾”的人也绝对是少数,更多的人在面对困难时第一反应仍然是“躲起来”。躲避者们在划定的“安全圈”内独善其身,他们奉行“眼不见心不烦”的逻辑,并竭力让自己相信危险离他们很远。在这种反复的“洗脑”下,他们对“安全圈”产生了严重的依赖心理,对外界的感知却趋向于麻木与迟钝。他们不再有勇气跳出“安全圈”,宁可成为“小透明”也不愿跳出圈去争取自我发展的机会,因为这可能伴随着痛苦与挫败——这是躲避者们所不喜欢的。事实上,这种舒适的、画地为牢的生活充其量是在麻醉自我的精神,并不会带来任何成就感与幸福感,更不会实现自我的拯救。躲避者们终究会厌倦圈内的生活,却囿于内心的牢笼很难破圈。他们中有一部分人开始自怨自艾,在无休止的计较与不忿中内耗;另一部分人则将自我的命运寄托于他人,希望依靠别人的力量实现自我的救赎。迎春属于后者,她将自己后半生的希望寄托于婚姻——这也是为什么她没有像惜春那样选择出家,尽管二人境遇相似。她毕竟没有惜春看得透彻,也缺乏惜春“一身剐”的勇气。
事实证明,把自我命运移交他人的做法本身就是十分危险的。迎春的婚姻不仅没有成为救命稻草,反而将她推向了深渊:在糊涂父亲的一意孤行下,她嫁给了暴戾无情的孙绍祖,结婚一年后受虐而死。想来更是一场讽刺:躲避者们的自欺欺人没有让潜在的危险消失,反而由于自我的不作为使危险步步紧逼,最终导致了自我的毁灭。而“处处出头”的探春,在不断的挑战中刷新上限,实现了自我的逆袭,最终得以离开贾府,迎来了崭新的人生。
迎探姊妹命运的对照告诉我们:“躲起来”的政策确实可以换得一时安宁,但一味的隐忍、逃避甚至是自我欺骗,只能让自己一步步走上绝路。这,正是曹公想要给予后人的一大警示吧。
书涵,热爱文学的理科生,品红楼百味,观人生兴衰。喜爱从人性角度解读红楼人物。
欢 迎 来 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