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道家养生之行气【行气玉佩铭】
浅谈道家养生之行气
首先,在抱朴子中有说:彼虽年老而受气本多受气本多则伤损薄,伤损薄则易养,易养故得仙也。此屋年少而受气本少,受气本少则伤深,伤深则难救,难救故不成仙也。夫木槿杨柳,断殖之更生,倒之亦生,横之亦生。生之易者,莫过斯木也。然埋之既浅,又未得久,乍刻乍剥,或摇或拔,虽壅以膏壤,浸以春泽,犹不脱于枯瘁者,以其根装不固,不暇吐其萌芽,津液不得遂结其生气也。人生之为体,易伤难养,方之二木,不及远矣。而所以攻毁之者,过于刻剥,剧乎摇拔也。济之者鲜,坏之者众,死其宜也。人以气为本,万物也是如此,皆离不开气的作用而存在。虽然气对生命非常重要但是人们却不懂得行气之道。
其次,在《云笈七签》中也说:行气一名炼气,其法正强卧,徐漱醴泉咽之,以鼻微微纳气徐引之,莫令太极,满人五息已,一息因可吐也。一息屈指数之至九十息。若身大烦满者,可频伸,频伸讫,复行之,满四九三百六十息为一竟。为之久久,众病自除。吐气既还,欲吸之时,先复小吐,微微往来,如是再三,更鼻引之,不尔者,令人气逆。凡纳气则气上升,吐气则气下流,久自觉气周于身中。若行气未定,意中疲倦,便练气,以九十息为一节,三九二百七十息为一竟。行气令胖胖满藏,无令气大出,闭气于内,九十息一咽,咽含未足者,复满九十息,三九自足,莫顿数也。当念气使随发际上竟,及流四肢,自然下至三星。
其三,其实在道家的养生思想中,对于行气有太多的方法,就如同我们要到达某目的地样,不是就有条路可走,而是会有太多的选择。就行气而言,也同样如此。
但在各种方法之中,抱朴子认为胎息是较为重要的,其说:欲求神仙,唯当得其至要至要者在于宝精行气,服一大药便足,亦不用多也。然此三事,复有浅深,不值明师,不经勤苦,亦不可仓卒而尽知也。虽云行气,而行气有数法焉。虽日房中,而房中之术,近有百馀事焉。虽言服药,而服药之方,略有千条焉。初以投人,皆从浅始,有志不息,勤劳可知,方乃告其要耳。
其四,在《养性延命录》中说:行气者,先除鼻中毛,所谓通神之路。若天露恶风、猛寒大热时,勿取气。这里讲到如何行气,或者行气的过程中所应注意或需要的条件。
同时,对于善用气者,抱朴子认为可以达到如此的效果,如,嘘水,水为之逆流数步;嘘火,火为之天;嘘虎狼、虎狼伏而不得动起;嘘蛇虺,蛇随蠕而不能去。若他人为兵刃所伤,嘘之血即止;闻有为毒虫所中, 不见其人,遥为嘘祝我之手,男嘘我左,女嘘我右,而彼人虽在百里之外,即时皆愈矣。
行气常以鼻纳气,含而激满舌料唇齿咽之,一日一夜得千咽,甚佳。且当少饮食,多则气逆,百脉闭。百脉闭则气不行,气不行则生病。其中《玄示》日:志者,气之帅也;气者,体之充也。善者遂其生,恶者丧其形。
所以,道家养生之行气之法,少食自节,动其形,和其气,志意专一,固守中外,上下俱闭,神周形骸调畅,四溢修守,关元满而足实,因之而众邪自出。其意思也就是说,行气就是行正气,其可以把邪气逐之于体外,达到养生健康长寿之目的。
【行气玉佩铭】
行气玉佩铭(见图)是我国现存最早的气功理论文物资料,据考为战国后期的作品。
一九七五年在长沙马王堆发掘时发现二千五百年前藩王的墓葬中,已经把《行气玉佩铭》作为重要的伴葬品。此器为一杖首。青玉,有灰黑色晕斑。十二面棱柱体,高5.2厘米,宽3.4厘米。中空但未穿顶,用来套在杖上,顶部为圆形平面,一面下部有一孔与内腹相通,棱面经抛光。在十二面中,每面自上而下阴文篆刻三字,有重文符号,共计四十五字,记述了“行气”的要领,是我国目前发现的有关气功的最早记录,也是中国古代医学理论较早的文献记载。现藏天津市历史博物馆。“行气玉佩铭”上的45个字:“行气,深则蓄,蓄则伸,伸则下,下则定,定则固,固则萌,萌则长,长则退,退则天。天几舂在上;地几舂在下。顺则生;逆则死。”
原拓片见《三代吉金文存》卷二十。全文为:“行气,深则蓄,蓄则伸,伸则下,下则定,定则固,固则萌,萌则长,长则退,退则天。天几舂在上;地几舂在下。顺则生;逆则死。”郭沫若《奴隶制时代》释其文为:“这是深呼吸的一个回合。吸气深入则多其量,使它往下伸,往下伸则定而固;然后呼出,如草木之萌芽,往上长,与深入时的径路相反而退进,退到绝顶。这样天机便朝上动,地机便朝下动。顺此行之则生,逆此行之则死。”有气功学者认为此铭文主要阐述小周天功的作法和行功时的注意事项。该玉佩为现存最早的有关气功文物。
罗振玉先生把它收在《三代古金文存》第20卷49页。玉器本无名称,当代气功界人士把它称做“行气玉佩铭”,又称玉铭和行气铭。但天津博物馆不同意此名称,因为它不是佩在腰间的玉器,而是手杖把头上的装饰,因而他们将其定名为“行气铭玉杖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