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没有群的时候,教师是怎么工作的?”

信息较多,可能回复不及时。

请等一等小编,我一定会加上您的!

近两日,也不知道是不是我们多想了,总感觉家校之间,老师和家长之间的关系颇为紧张……

起因是数天前,一位江苏爸爸的吐槽怒吼“我就退出家长群怎么了”火了:

▲一定要点击视频观看,

才能够感受到这位爸爸的愤怒值

昨天,数大官媒央视、人民日报、新华社纷纷表态,认为现在的家长群已然变质,成为了“压力群”。

这一下子,更让老师和家长之间的矛盾激化了。

家长们借着这次机会忙着“控诉”老师的不作为:

老师们也是委屈,各报道下都能看到他们的评论:

更致命的拷问是:

这件事发酵到现在,我们也在内部讨论过,大家基本同意过去和现在的家校沟通已经不一样了。

从家长会到手机24小时联系父母

以前,老师和家长的“亲密接触”大概是一个学期两次,分别是期中考试和期末考试。而且还不是单独的一对一接触,而是班主任为主导,科任老师走过场进行报告,然后家长们坐在孩子的座位上听。最后,部分家长会留下来再跟老师进行深入沟通。

“名师说”团队里有两三位小伙伴,回想以前的家长会都说自己心惊胆战,“因为害怕老师和家长聊太多,回去要吃爸妈精心烹制的一顿板子!”

现在呢?

不一样了。家长会依旧有,但家长和老师们几乎每天都能“亲密接触”。手机拿起来,qq、钉钉、微信群响铃声此起彼伏!有人调侃,当代“社畜”最怕听到的就是手机铃声响。如果你让全职父母们打开学校沟通群,你大概率会看到:

为什么家长们不愿意看?我们采访了一位孩子刚上幼儿园的深圳爸爸,他告诉我们:群里的消息日常大致分为三类,通知公告、作业、日常幼儿园活动照片。因为一个班肯定不是一个小朋友,图片一次好几十张,这么多消息在上班时间砸过来,也就没有点开的欲望了。

更值得注意的是,近几年无论是教育焦虑还是教育方式的争议,更多是出现在经济较发达地区。一位汕头妈妈告诉我们,她手机里的幼儿园家长群从8月后,就再也没有更新过新消息。

不知道大家发现没有,探讨过去与现在的家校沟通发生变化的根本原因,依旧是经济发展原因。

▲一位网友的观点,我们十分认同

以前的家长没有那么大的工作压力,下班就是下班,有充足的个人休息时间,不需要继续用手机微信面对老板或者工作;

以前的家长知识水平普遍较低,老师们才是大家公认的“知识权威”,所以大家都默认孩子在学校的学习才是最重要、最有效的;

以前的社会竞争不会那么激烈,所以家长们对下一代的教育更倾向于“自然生长”;

反过来再对比以前的老师和现在的老师,难道是老师们没有教育情怀,没有责任心,只是拿着一份工资在做事情吗?

不是的。

如今的老师们压力更大了。信息社会下,只要能连网,知识在网上就可以获取,老师的角色逐渐从“全能选手”变为“游走辅助”。

在这种情况下,家长对孩子的要求也是日益提高,国家也在大力倡导学生应该全面发展,要开展素质教育。这,就已然不是学校或者老师一个人可以完成的事情,而是全社会需要合力,共同为下一代更好的发展而付出努力了。

▶更让老师们压力大的,还不仅仅是教书育人,还有学校里的各种升学KPI、政治任务。每次一到期末,除了写评语,就是要手写教案提交,还要参加各类赛事、撰写各类论文,就是为了职称的评定。

回到文章开头江苏爸爸的吐槽,

我们必须要承认两点:

1、并不是所有家长的知识储备都足以达到辅导孩子的水平。

这几年,因为辅导孩子家长气到进医院的新闻早就刷屏各大门户网站:

给娃辅导作业45岁老爸被气到心梗,入院抢救:

说实话,老师这份职业是需要持证上岗的,不是人人都可以。家长们并不是专业学教育学出身,大家脾气、耐性也不如学校老师们,所以家长们常常在教孩子写作业、批改作业上力不从心。

2、并不是所有老师都不负责任地将作业交给家长批改。

江苏爸爸的吐槽固然有力,但并不是所有老师都如他吐槽的一样,连作业批改都交给家长来做。这几天,还有一位“最美老师”上了热搜:

四川省泸州市合江县人民小学的一名英语老师,年幼时,一场突如其来的疾病让她失去手掌脚掌,但她自幼不屈命运、奋发努力的坚毅却让她戴着义肢站上了三尺讲台,用没有手掌的双臂,已书写出12年教书育人的美丽芳华。

也有坐着公交车还在低头批改作业的老师:

9月17日傍晚,河南郑州一公交车司机郭建光驾驶车辆时发现一名女老师在低头批改作业,便将车厢灯打开为她照明。一段时间后,这名老师向郭建光塞了一张纸条,上面写着“谢谢师傅,温暖的灯光”。

即便是年初因新冠疫情学生居家上课,老师们也利用网络进行远程作业批改:

新华网与腾讯QQ联合调研发布的《老师网课行为鉴赏》中的数据显示,近4成的老师表示,每天上课超6小时,课后备课与改作业还要更长。而据统计,最拼的一位老师早一天内线上批改作业1694份……

其实写到这里,

我们最想说的就是下面这一句话:

希望家长和老师们对彼此:

多一点理解与宽容,

多一点体谅与信任。

如果你还有更多的想法或者观点,

欢迎在留言区评论!

作者、编辑:林惜肉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