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信为何好人没有好报?司马迁:小人之心换不来君子的回报

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真理因为像黄金一样重,总是沉于河底而很难被人发现,相反地,那些牛粪一样轻的谬误倒漂浮在上面到处泛滥。 —— 培根

说起汉初三杰,韩信下场肯定是最惨的。那大家是否好奇,韩信一生忠于汉室,为何不得善终?其实司马迁早就给出了答案。

首先给大家说说韩信是怎样的一个人?韩信是中国历史上的军神,但是他的出身十分卑微,就是一介平民,还受过胯下之辱。

从胯下之辱这件事上可以看出,韩信具备大将的气质。但是项羽并没有看中他的才能,让他做了一个执枪站岗的侍卫(郎中),而且韩信的计策,根本不采纳。

也正因为如此,韩信选择了背楚而归汉。刘邦虽然打仗不如项羽,但是他看人的本领很准,一眼看出韩信不是常人。于是立刻授予将军印,并且同食共枕,言听计用。

后来就是项羽看不起的侍卫,全歼大将龙且率领的二十万楚军,夺得齐地,并问刘邦要了一个齐王的封号。

这个时候如果韩信依汉则楚亡,归楚则汉危,中立则三分天下。但是韩信是重情重义之人,他铁了心追随刘邦,报答当年的知遇之恩。

知恩图报的精神值得我们去提倡,刘邦不该那样对他才是,兔死狗烹,鸟尽弓藏,那也太不是东西了吧。

其实韩信的结局是预料之中的事情,换做你是刘邦也不会放过韩信。

韩信打小受穷,以至于后来见着什么都想抓住。他帮刘邦打天下就是为了荣华富贵,而人的欲望是无法满足的,韩信又手握大军,刘邦怎么可能不担心。

现在要了一个齐王,保不准将来直接问刘邦要皇帝。换做谁也不可能把韩信留在身边,刘邦亦是如此。只不过最后吕后代劳了,当然了这肯定也是刘邦的意思。

司马迁这么评价韩信:“夫乘时以徼利者,市井之志也;酬功而报德者,士君子之心也。信以市井之志利其身,而以士君子之心望於人,不亦难哉。”

抓住机会去谋取利益,是市井小人的志向;建立大功以报答恩德,是有志操学问的君子的胸怀。韩信用市井小人的志向为自己谋取利益,而要求他人用君子的胸怀回报,不是太难了吗!司马迁看人入木三分,这话值得我们玩味再三。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