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村落】——高桥街道西江渡村

谨以此文,献给大西安建设中,即将消失的长安村落文化!

位于槽坊(高桥政府所在地)以西5公里,伸入咸阳、户县边界间。是一座鸡鸣一声听三县的村庄。正南2公里处是康村,西南距宋村1公里,两村都归户县管辖。西距渭河2公里,北2.2公里处与长安的曹家滩相连,东北接壤咸阳管辖的东江渡村,相距仅1公里。新河挨着村东而过。2012年1770人,耕地3200亩,人均土地较多,是高桥重要产粮村之一。

以王姓为主,其他有贺姓、康姓等。

西江渡形成于明末清初。清朝时名“西寺渡”。起初的江渡人是靠摆渡为生,往来客商络绎不绝,并有“沽舟泛泛,鱼艇悠悠。歌喧斗草,曲唱采莲。盐舟会楫,络绎不绝”的诗句。沧海桑田,渭河后来向北移了几公里,也就远离了西江渡。曾通往西江渡渡口的十里长廊也随之湮没在历史的长河中。最能说明这点的只有村西老爷庙后面那棵500多年的老古槐,据说是以前摆渡人用来绑船用的木桩。新中国成立后改名西江渡。

新中国成立前有140户,不到1000人。东西狭长一条街,像船型。分为贺家巷、南巷子、北巷子、围墙。当时地是水滩地,收麦子时地里水才下去,勉强可以下地种高粱。腊月二十七还有人过河到渭河北换粮食。有借高利贷的,一斗换斗半,10斤棉花换15斤。讨饭的将近20家,村里有72条光棍。人言:有女不嫁西江渡,吃的糠菜走水路。

1953年,修新河河渠,筑河堰。1958年,开始吃食堂饭,大炼钢铁。1975年,村建翻砂厂,有一定的经济效益。当时村里有一辆汽车,还有两台拖拉机。1983年,村民人均收入仅为200多元。后来将属于集体的农场变为果园承包出去,将一些贫瘠的土地如芦苇林也承包出去。1990年低压线改造,铺水井地埋线,使灌溉抗旱得到了保证。1997年村小学建成七间两层砖混结构教学楼。1998年村民种植大田蔬菜,2003年至2005年相继建成三座七间两层教学楼2004年由于紧挨村子的新河受到长安区的高度重视,上级拨款修建200米的深井水塔。2005年村里用沙石修了11条长16公里的生产路。2006年高压线改,对变压器容量进行增容。同时对老化的地埋线进行更新。对生产路进行绿化。2007年修西门外砂石路3公里。村中投资村民集资对五条南北街道进行硬化。2008年街道安装路灯。2009年建设村文化广场,政府投资18.9万元,其余由村集资,硬化面积1600平方米,建筑面积330平方米,绿化面积1600平方米,为村民健身体娱乐提供场所。

村北还有130余亩苗圃,近年也有种植大棚蔬菜的。

村西头的石人、石马分布区是古墓,墓主是王化行。王化行(1643—1710),字熙如,生于咸阳市渭城区北杜乡靳里村。因父亡后母改嫁西江渡,改姓王化行。清朝将领。初以王姓成康熙九年(1670)武进士。康熙十三年(1674),从陕西经略莫洛讨吴三桂,授守备。1685年任湖南、广东、广西总督。康熙二十六年(1687)奉旨调任前往台湾,接任杨文魁担任台湾镇总兵,是台湾地区最高军事统领。其墓于“文化大革命”期间被掘,当时里面的砖石被建戏楼所用,前几年墓前的石雕还有很多,目前只有石人、石马等。咸阳的北杜也有同样一座墓。据说将军战死后皇帝赐予金身,西江渡村埋的是金头,北杜是金身。

高师,楼观台的神医高自亮,妙手回春,救死扶伤,捉鬼也是一绝,声名远扬。

魏杰,现任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创新创业与战略系教授,博士生导师,经济学家。1977年考入西北大学经管学院本科,1982年获得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硕士学位,1987年获得中国人民大学经济系博士学位。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