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村落】——王寺街道七渠村
谨以此文,献给大西安建设中,即将消失的长安村落文化!
是王寺街道最北边的村子,分南七渠、北七渠和三家庄3个自然村。240户、1000多人,1100多亩地。
本名“漆渠村”,初建于唐代以前,是长安区境内最早形成的村落之一。因为村落紧挨秦漆渠边上,故得名漆渠村,后分为南、北二村。嘉庆《长安县志》已经分为南漆渠村、北漆渠村二村。《咸宁长安两县续志》写为七渠;三家庄建于清末,刘、彭和王三户人家由商县迁来居此,故得名。清《咸宁长安两县续志》中尚无三家庄。现在发展到十七八户,120多人。
据老村支书吉升老人说,过去的南七渠村内南北一条街,以中间老街为界,分东、西两队。街的两头各有一个村门洞子。村子的四个角分别有4个圆形的土墩台,以压邪气、镇风水。村北曾有一座两间小庙。林、蒋为村中两大姓。林姓传说是明朝初年从山西洪洞县大槐树下迁移来的,村西有林姓的园子,有马房、磨房,当地人也叫“后门”。北七渠村内一条主街,只有一个南门。
村北有漆河,又称漆水。秦汉时期,漆在各方面大量应用。秦初大兴宫室,对漆的需求量大得惊人,为了解决运输问题,秦二世在咸阳至南山开凿了漆渠,以运南山之漆。《括地志》漆渠条记载:“胡亥将运南山漆,而开此渠。”
(胡亥)
村中过去有很多古树,其中有皂角树、椿树和榆树等。1973年平整土地时,北村曾出土秦朝的钱币,当地人称“裤腿币”和刀币,还有200公斤麻钱。村边有黄堆潭,潭东即是西山寺,黄堆潭的东、西和东南原各有一道土岭,后被平。相传周与商纣交战时,一个仙人从终南山向这里射了一箭,人们怎么也拔不出来。后来一位莲花道人经过此地,随手轻轻一提,就把箭拔出来,顿时水冒冲天,形成了一个大水潭。道人把箭上的土随便往两旁一抛,于是形成了三个黄土堆,故名黄堆潭。还有一种说法,这个潭是从北村被“龙”驮过来的。一个晚上,有牲口的人家听见人说,“晚上给牲口喂饱”。第二天,全村的牲口浑身冒汗出水。
黄堆潭周围为水乡泽国,风景美好,苏联专家曾来此游玩。
(黄堆潭西山寺)
黄堆潭东有西山寺,寺院原有七间大殿,称“七檩六椽”。门前两边的一对石狮子,每个约3吨重(一个大炼钢铁时被砸,另一个被村民推进地道埋了)。寺院还有大铁钟、碑文等文物。村民家中藏有赵朴初所题的“大雄宝殿”匾牌。1975年寺院被拆,近年来又逐渐修复。农历十月初三是西山寺的古会日。
过去家家几乎都是豆腐坊,利用传统工艺泡豆子、石磨,用石膏点豆腐。做豆腐的锅很大,口径在1米左右。做成的豆腐,近的卖到周边农村,远的销往咸阳和西安。新中国成立前,因为去咸阳要乘渡船,因此村民习惯上斗门和西安三桥的集。林家户的势力大,掌握着村门锁子的钥匙。林家人的豆腐出了村门,走远了,这才开村门,让其他户出去,不能抢林家的生意。过去50岁以上的村民中,十个有八个的肩上都有两个肉疙瘩,是因长期担豆腐担子磨下的茧子。1958年后,村集体也做过一段时间豆腐,专门给三五零七厂送。村里的青壮劳力每人担80斤到100斤,一天一趟。
新中国成立前,曾有美国传教士在附近传教,牧师给群众放映过无声电影。北村原有四边流水的四间基督教堂建筑,“文化大革命”中被毁。1978年,村民又恢复六间宽的教堂,并组织有乐队,装备有洋鼓、洋号、竖琴等。每逢礼拜天,周边五一村、细柳村、北陶村的群众风雨无阻赶来教堂活动。
农历六月十九是村子的“馍担子会”,九月二十三是“花糕会”。
村子虽小,但人心齐。旧社会因跑“竹马子”和邻村打过架,新中国成立后曾请外地剧团来村和康家寨唱“对台戏”。20世纪70年代初,因为男人们在楼板厂等搞副业,妇女们便发挥“半边天”作用,全部上阵,用架子车拉土方,平整了南岭和东岭。1981年,各自然村开始正式实施新村建设,按照统一规划大量盖新房,把三个自然村基本连成一片。近几年来,村里修水泥路,街办和村中投资45万元修出村路。2006年农历正月十六,举行大队办公楼落成典礼,周边六七个村子的锣鼓队、秧歌队前来助兴,唱了4天8场大戏,其中还有歌舞,盛况空前。
投稿、闲谝